绿林网

二千年间的读后感大全

二千年间的读后感大全

《二千年间》是一本由胡绳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千年间》读后感(一):版本纯正

这本是根据开明书店1949年的竖排繁体重新排版的。尊重历史,依照原貌没有做多余的删改,比较能体现作者的本意。

在众多历史书中,这本算得上特立独行,因为作者根本就没准备按照寻常史家说史那样以时间为轴、平铺直叙下去。而是把中国这两千年来的历史要素通通拎拾出来,一一点透,皇帝也好、边民也好、兵制也好、战乱也好,从历史的必然说到历史的偶然,有历史的奇迹也有它的宿命。

总起来看,这既是一本历史书,又凌驾于历史书。吴晗先生说它“不可不读”,深以为然。

《二千年间》读后感(二):历史教材的逻辑

不愧是党史专家的的著作,满满的唯物史观。否定古代以君主专制为代表的上层建筑,讴歌农民的伟力。本书成书于49以前,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在后来的历史教材上才出现的观点,但又不似教材般囿于事实,故可看作历史教材书写的逻辑指南。

考虑到成书的历史背景,对旧中国无情批判,可以理解。但今日今时再看,则有待商榷。以书中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论述,二千年不过是剥削压迫、抗争流血的痛苦循环,毫无希望。激进的可以感受到新中国呼之欲出,但保守的却容易走向虚无主义的悲观。结尾所说清算二千年间的老问题,由是观之,二千年间全是问题。

总的来说,本书思路清晰,是一本呈现史观的一流史学家的作品。宏大的视角下,个人的努力也就显得飞蛾扑火。然而历史大势本就治乱循环,这样忽视个人的积极作用,而强调历史的必然,算不算是唯物中的唯心呢?

《二千年间》读后感(三):先看了做官一章

因为正在看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特别留意官僚政治的文章。一天在读书文摘上看到二千年间这本书的介绍,正好是关于官僚政治这章,读起来很平和。就赶紧从网上买来了。结果发现官僚问题只是其中一章。但思想的精彩不受语言篇幅的限制。这本书同样写于1940年代,是大家小书系列的一本。作者胡绳,当时在重庆新华日报当记者,可能是职业的缘故,这本书语言通俗而有趣,不似王亚南的半文言体。报纸上的话,如果读起来拗口,就起不到宣传作用。当然,王亚南那本书学术性强,研究文章,逻辑严密性往往表现在语言的晦涩上。

我猜,胡绳写做官这一章,可能是读过王亚南的文章之后写的。王亚南成书之前在杂志上发表过。胡绳在前言中提到,二千年间的各篇文章是整理平时的读书笔记而写成的。文中观点是一致的。如果忽略官僚膨胀个别观点的话,可以把做官一章当成对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的介绍来读。至少会加深对官僚政治的认识。下面是做官一章的笔记。

做官一章从范进中举后的变化一例谈到做官后的特殊身份,指出,秦汉以后二千年间,享有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的官,行使政治上的统治,就是官僚政治。

随后一节,分析了君主专制和官僚制度的关系。秦汉以后,官僚政治逐渐成熟完善。官僚政治从属于中央的专制政治。君主专制需要官僚政治,需要有才能而忠诚的官僚来为自己服务,官僚依靠拥戴君主换取特权地位和利益。 君主政治和官僚政治相互有用。

历史上,官僚的产生依次有察举和征辟、九品中正法、科举制。这些制度都有弊端,都不能产生出有才能的人。专制统治者一遇到国难,就自食其果。

官僚的膨胀。使读过书的知识分子争着做官,并尽可能使要做官的人有官做,这是专制统治者维系其现行统治秩序的方法。量的增加一定是质上的降低。统治机构一天天更加庞大,不可免地陷于臃肿不灵、没有活动能力。人民负担越来越重。

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来说都是凭资格不是凭能力。看起来最公平的办法,事实上只能养成无能的官僚。贪污是历代官僚的一个必然属性。升官发财向来被视为互相联系的。古代有句话,国家之败,由于官邪。专制政权的败坏由于官僚的贪污腐败。但其实官僚的贪污腐败是专制政治的必然结果。

《二千年间》读后感(四):读史随感——胡绳《二千年间》

胡绳的《二千年间》与传统的史书不同,不是罗列朝代的时间、人物、事件,做枯燥的流水账;而是截取了从秦到清,整个的一大段历史,做整体的剖析。胡绳的视角也很独特,我们试看其目录。第一章“二千年的鸟瞰”,点明这两千年是中国历史的皇帝专制时代。第二章“在‘万人之上’的人”,这是讲皇帝专制制度;第三章“一种特殊的职业——做官”,这是讲官僚制度;第四章“又一种特殊职业——当兵”,这是讲军事制度。以上三章都是讲的统治阶级,构成统治阶级的主体是地主,皇帝是地主的代言人,皇帝靠官和兵来维持统治,三者互相依存。第五章“一切寄托在土地上”,这是讲小农经济,这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来源。第六章“大地下的撼动”,这是讲被剥削的农民的反抗;第七、八章“不安静的北方边塞”、“当胡骑踏进中原的时候”,这是讲游牧民族的入侵;前者是内忧,后者是外患。最后一章“逃不了的灭亡命运”,则指出了皇帝专制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

胡绳在《二千年间》中写到唐太宗行科举,看见考生鱼贯入场,不禁高兴地说:“天下英雄都进入我的圈套了。”后来明朝的赵碬也作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可见科举制是古代维持统治稳定的利器了。为何科举制有如此效果?这是因为考试的组织、命题的内容完全由中央把持,谁能当官完全由中央说了算,因此天下读书人谁能不拥护中央呢?于是,天下儒生“不再生任何对君主统治不利的妄念”。科举制本来就是以维持稳定为目的的,至于选出来的官员有没有真才实学,能不能治国理政,就不重要了。读书人的目的只求做官而后发财,只要读的书能应试,至于这种书有没有实际用处,也就不重要了。而一旦国难当头,科举制的恶果就显现了,读书人“文不能安邦定国,武不能临阵出征”,索性另求生路了。无论是流寇还是外族做皇帝,只要给他们官做,他们必俯首称臣,“因为他们生活中的唯一的最高的内容和目的本来只是做官而已”。

胡绳在《二千年间》中写到:“历代政府常以治河的名义向农民大量地征工征钱,但治河的官僚们却把这官职当做发财的肥缺,并不真去治河;他们也不愿意把河治好,因为真治好了,他们就没有官可做了。”如今年年的三月十五日各部门高调打假,而假货年年不绝,为何?因为各部门要靠向造假企业收取罚款以维持收入,所以不能罚得太狠把造假企业一棍打死,否则以后就没有收入来源了。这个问题不解决,打假就是假打。因此应该改革财税体制,地方工商质检等部门由中央财政供养,彻底斩断其与企业的利益链条。

胡绳在《二千年间》中写到:“明末的李自成,他在起义中,向农民号召说‘迎闯王,不纳粮’。这样简单的口号就能使所过的乡村中,到处沸腾起来。”现在看来,“不纳粮”只是取消了农民的赋税负担,远不如毛泽东的“打土豪,分田地”,后者是给了农民一大笔不会贬值的资产。国民党一直嘲笑共产党不懂经济,社会精英一直鄙视农民愚昧无知,殊不知共产党才是最懂经济,农民才是最聪明的。国民党给军队发的军饷是法币,而法币是会贬值的,国共内战后期,法币大幅贬值,直接扰乱了其军心。而解放军分得土地,土地在通货膨胀下越发升值,解放军作战就越发英勇。于是国军纷纷叛降,加入解放军,国统区自然就土崩瓦解了。

胡绳在《二千年间》中论述汉族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不断,其原因是汉族统治者“想使天下英雄都把目光对外,减少专制政权的危机,尤其因为在建立统一政权的国内战争过程中,已产生了大量的职业军队,既无法复员,就只好用来不断地对外战争,以避免这些军队久驻国内可能引起的祸害。”然而事实却是汉族对西北常处于守势,对东南才是扩张的。因为汉族是农耕民族,西北草原虽有大量土地,却是无法耕作的,因为降雨太少,长城一线恰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就是因为此。反而是游牧民族随着人口膨胀,草原物产无法维持其生存,才不断南下侵略的。宋朝冗军最严重,疆域反而最小,可见汉族的农耕民族性是不善对外扩张的。而历次王朝更替的战争过程,不是产生军队,而是消耗军队的。胡绳此论漏洞百出。

读胡绳《二千年间》的一点感想:中国古代的农民一方面受着政府高额赋税的盘剥,另一方面又受着高利贷商人的盘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面对高额赋税已是难堪重负,如果遇到灾年,贫户交不起赋税,高利贷商人就会趁火打劫、兴风作浪了。受尽盘剥的农民,老实的卖身为奴,激进的就落草为寇了。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稳定,但又不可能自断手足,自行减税,于是就把矛头对准了商人,抑商政策就盛行了。然而抑制商人是治标不治本的药方,高利贷商人有机可乘,正是政府赋税太重。于是商人虽被抑制,农民依然破产,封建王朝终逃不了灭亡的命运。

《二千年间》读后感(五):读《二千年间》 吴晗

在溽暑中读《二千年间》(蒲韧著),对于我是一帖清凉散。

恰恰在战争爆发前一年和亡友张荫麟先生计划写三本书,讨论了多少次,也征求了许多朋友的意见。拟好了每本书的内容和目录,并且也写好了大部份的草稿。战事一起,荫麟仓卒南下,稍后几天,我也由安南入滇,全部稿件都随北平沦陷了。

到昆明后,搜辑已发表在报章杂志上的论文十多篇,雇人抄录。次年春荫麟从广东来,把这部份稿子整理出版,标为《中国史纲》。打算有一天能重回北平清华园,再发愤共同完成过去的计划,不料荫麟又病殁遵义!接着几年来的不安定和意外的变化,这类太高太美的理想,连做梦都不敢想到。其实,就是大胆梦想一下,即使写成了,还不是替禁毁书添一新名目,多替出版人找麻烦!何况,压根儿也不会有这样不识时务的出版家胆敢接受!在一个什么都是国定的国家。

一个美丽的梦,十年战争把它毁灭了。

梦中的第二本书就是蒲韧先生这本《二千年间》。

十年前,我们在想,为什么这个历史古国,有过司马迁、班固,有过司马光、李焘、李心传,有过刘子玄、郑渔仲、章实斋的国度,有过几百千种史学名著,使后人享用不尽的国度,今天的青年人,会对过去的历史如此无知、淡漠?

理由是很多的,其中之一是学校所用的历史教科书应负大部分责任。

我和荫麟都是吃过教科书的苦头的。

先进小学,小学历史教本从神农黄帝三代一直下来到宋元明清,一笔流水账,满纸人名、地名、年代和战争。五千年的史实缩在一册或两册小书里,一面凹凸不平的小镜子里。

一个七八岁到十一二岁的孩子,即使他禀赋特强,胃口好,也无论如何消化不了这一套无血肉无灵魂的骷髅。

中学了,十三四岁到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能力大一点了,给他一面中号的镜子,依然是坏镜子,全走脱了相貌。还是那一套,还是从五千年前说起,一朝代以后又一朝代,还是更多的人名、地名、年代和战争。份量多一些,武则天、杨贵妃及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之类全上了舞台,当然也会有杨国忠、严嵩、和珅一类人物。

更细的流水账,更坏的镜子。

到大学了,二十多岁越发吃得消,厚厚的几大本,依然是这一套,更大的一个分光镜。除了历史大事以外,还加进了这时代的文化思想咧,更新的还有社会经济咧,疆域表、职官表咧,之类之类。只是,一代一代都是横切面,都是一橛一橛,正如一棵树被硬截断了,再也接不上气,通史其名,不通史其实。

血多了,肉也有,可惜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

当然,也不能一笔抹煞,有本把是有一个所谓灵魂在的,一个戈培尔式的阴灵!

小镜子之后是中号,再是大号,简笔流水账之后是细笔,是工笔。

青年人的脑子被挤疲了,背脊也倒了,对所谓本国历史产生了本能的反对感,由畏惧而厌恶而麻痹,完全不感兴趣。

硬要使孩子使青年读一本不可读的书,记忆一大串甚至成仓成库的名词,这是虐待,这是苦刑。

如此,又何怪乎青年人对本国历史无知、淡漠?

对症的办法是适合读者的年龄和兴趣,写三套内容不同,而又可以互相配合的、可读的补充历史读物。

如此,则第一免得浪费读者的精力,读十几年历史还是那一套老调。第二方面多一些,不必在某一套说尽了一切,而又说不到家。第三有一个中心的看法,像一根绳子可以串拢散钱,使读者可以充分明白历史内容,同时也了解历史的发展法则。

开头的一套以人为主,故事式的写法,选择每一时代的代表性的人物,例如孔子、秦始皇、唐玄奘、孙中山等人物,附带的烘托这时代的大事。

第二套是纵剖面的,以事为主,大者如政权,如军队,如教育,如人民生活,小者如衣食住行,要源源本本具体说出了每一所涉及的事物的衍变、发展,是人的生活的历史,进步的历史。

第三套是横剖面的,以时为主。从横的方面去看这一时代,去看这一时代的各方面。该注意的是,这横剖面并不依据旧的王朝起迄来划分,而是依据历史发展的具体阶段。例如鸦片战争是一个历史计程碑,秦始皇推翻世卿政权,建立封建专制政权又是一个明显的界石。计程碑不是孤立的,后面有路,前面还有更长的路。

第三套只印出了第一册。一二两套原稿沦陷了。

十年前的理想,十年后在昆明读到了剪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第一册,不但完全符合我们第三套的要求,而且更向前进了一步。也读到了许立群先生的《中国史话》,近似我们的第一套。最近读到了《二千年间》,完完全全是我们所设想的第二套,而且,这十年战争的一方面,摧毁了我们的计划,另一方面却使蒲韧先生综结了经验,向前迈进了一大段,比我们十年前的梦想更成熟,更精炼,更有积极的意义。

这本书分为九章,每章分四至五节。

第一章"二千年的鸟瞰",是总论。第二章"在万人之上的人",说政权,从皇帝、皇室到外戚宦官。第三章"一种特殊职业--做官",畅论两千年来官僚政治、封建专制政权的两个轮子之一。第四章是另一个轮子,武力,标题为"又一种特殊职业--当兵"。第五章"一切寄托在土地上",谁养皇室、养官僚、养军队呢?是农民,又出谷,又出钱,又出力。可是报答呢?是千灾百难。忍受是有限度的,到了饱和点,便爆发了农民战争,第六章的标题是"大地的撼动"。第七章"不安静的北方边塞",指出了历史上的对外战争,有的是侵略的,更多的是被侵略,不论前者后者,受苦难的总是人民。当被侵略的时代,"当胡骑踏进中原的时候",第八章的内容是儿皇帝和贰臣,是南渡君臣轻社稷,是不死的人民力量。儿皇帝出卖了民族,人民解放了自己。

最后一章是"逃不了的灭亡命运",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内部所包含和外面所遭遇的各方面的困难和危机,内在的矛盾发展,决定了灭亡的命运,"历史又一度证明了统治者无论用怎样顽强的努力来守旧不变,但客观的形势,人民的力量终究会变掉了它"。

最后的一节是"历史不会回头":"历史的车头轰轰隆隆地前进,把旧的时代撇在后面,产生了新的事物,出现了新的情势,提出了新的问题,向着民主化、现代化的前途猛进,这是谁也违拗不了的前进的主潮。一切眼光向后看,留恋旧的时代,走着倒退的路的力量,都不能不被辗碎在历史的车轮下面。"

这是一本有血有肉有灵魂,活生生的书。

这本书在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指出了是关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时代的历史的一本书。作者集中全力阐明这主题,分析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权力及机构,这种权力所凭借的经济基础,农村,和农村中常常发生的叛乱和骚动,以及异族入犯和侵占的现象。

时代是从秦到清末的两千一百年。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时代。

这本书没有足够的篇幅可以谈关于文化思想上的问题,关于工业的发展也没有专门谈到。

没有求全,因为像过去那种包罗万象的书本只是一间杂货铺。

没有往上滚雪球,虽然愈往上可写的就愈多。也没有往下拉,因为下一时代,我们这一时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过去的统治者是单纯的道地的地主,而今天,不止是地主,还有地主镀金的买办和纯粹来路货的外国大亨。地主,买办,同时又是官僚,加上外来的统治力,造成今日中国的新灾难,这和过去两千年间是有其截然不同的意义的。

也没有琐碎的考证,因为这本书是叙述的书,是采取已定的论证而综合叙述的书。正如蜜蜂酿蜜,是经过消化的,融会贯通,所以可读,也所以不可不读。

从"无"的方面说,除偶一引用的例证以外,这本书几乎做到了和旧式的教本恰好相反的一个地步,第一人名极少,第二地名极少,第三年号等专名更少。因为本书的主体是二千年来的人民,二千年来统治人民的政权,二千年来人民所受的苦难,是从人民的立场来了解历史,而不是从少数统治者的事迹来曲解历史的。

从"有"的方面来说,作者的叙述是主体的,不是平面的。例如他着重指出二千多年中,虽然一直维持着专制政体,不过在各个朝代,君主专制的程度是有强弱的。由弱趋强的过程,是官僚和军队两个系统的形成和加强。其次作者引用宋神宗和文彦博的问答,文彦博提醒他的主子,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不是和老百姓一起治天下。士大夫是靠剥削老百姓生活的,两个敌对的阶层,而皇帝本身又是大地主,是士大夫集团利益的代表人,由此可以明白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可以明白两千年间多少次和人民有点点利益的新政,为什么不能推行的原因,可以明白为什么农民变乱无代无之的原由,也可以明白贪污政治的根源。

地主势力统治全国,其具体的表现,就是皇帝个人的专制独裁。那末,今天呢?

作者也指出了没有一个朝代不劝忠教孝,愈是满嘴仁义的大地主代表,如隋炀帝是杀父的凶手,却建立了"孝为天经"的天经宫;有名的仁君唐太宗,不但逼父,而且杀兄杀弟乱伦。除开这些伪君子以外,两千年来的皇帝大半是在精神上不健全、在智力上低能的人。两千年来的人民,就被这样的人--伦理道德堕落到极点的模范--所统治!

在论官僚政治的时候,作者也清楚地指出秦之统一,是官僚政治的始露头角,代替了分权的世卿政治。不过要一直到唐代,官僚政治才达到成熟的阶段。可是官僚虽然大部出身于布衣,却并不代表最下层的劳动人民,而且,平民一入仕途,就立刻变质,成为地主,成为官僚了。和"平民政治"、"民主政治"完完全全不相干,勉强的说也只能说是"官主政治"!

军队和官僚,两支封建专制主义的支柱,君权由上面扩张加强,皇朝凭之而建立、持续。同样,军队和官僚的膨胀也招致了君权的衰弱,皇朝的崩溃,矛盾的发展,构成了过去的历史。

这样一种看法,是别的先出的书本所无的。而在这本书中却以一贯的看法来剥肤理肌,清洗出被涂抹被歪曲的历史真相。

读了这本书,虽然它尽情暴露了历史上的黑暗面,却不会使人悲观。固然它并没鼓励人盲目乐观。它指出从世卿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历史的观点说是前进了一步。从职业军队到人民的军队又大大迈进了一步。这种种进步显示了我们的历史并非春水,在新的经济基础的社会变革中,大地的撼动是会改变历史、会得创造历史的。

作者从历史的研究对民族前途具有信心。

读者从这本书的体会,也加强了前进的信心。

这本书把现实和历史联系,从历史来说明现实,也从现实去明白历史。

一本活的史书,经过精密的消毒手术,健全而进步的史书。

在溽暑中,我愿意挥汗向读者介绍、推荐这一本可读的书。

吴晗

八月十二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