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沉默的大多数(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00字

《沉默的大多数(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00字

《沉默的大多数(精装珍藏版)》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大多数(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一):所得

第二篇思维的乐趣里,似乎有点明白了为什么他是自由思想者了,他的想法不随于他人,更是有着真知灼见。

他说:“我认为脑子是感知至高幸福的器官,把功利的想法施加在它上面,是可疑之举。”

即是作为一个人,不应该去想功利的东西,而应当去感受至高的幸福。

其实现在来说,幸福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早以忘了,或是从就未有过。

然而王小波就如同一个乐观积极天真的孩童一般,而又如一个智者。

他还说有人认为头脑是表示自己是个好人的工具使他感到某种程度的痛苦,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总有人想要用种种理由消灭幸福所需要的参差多态。

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了盲从他人的思想言语,而王小波却是如此不同,他是一个有着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浪漫骑士

他还说:“对于一位知识分子而言,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为重要。”

《沉默的大多数(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二):一点感受

距离上次完整的看完一本书大概已经过去了五六年甚至更久,想不起来了。高中的时候还是愿意看点书的,毕竟那时候科技没发达到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的地步,那时候没有微博,我每天都愿意写长篇blog,内容倒真是没有多大内容,以至于在之后的某年某天把那些东西全都删了——实在觉得丢人。可那时就是敢写,日子也觉得非常充实。

现在我是一个无业游民、家庭主妇,我拥有了相对同龄人较高的自由,时间也可以随意支配,辞职之前幻想规划了自己的无业生活——看书、浇花、画画、练字、撸猫、烹饪。诸如此类,想得不知道比做的好到哪里去了,必须承认的是我其实只是翻翻微博、看点影视剧、还有大量的时间在一个十几个人微信群里输出一些话语。不是没想过读书,只是真不想翻开,实在不忍心面对大量的字和看字带来的思考。思考这东西对我一个无业游民实在有点多余,有时候还会是一个负担。

还好情绪有触底反弹的时候,做一个幸福的废人时间久了也会无聊空虚。辞职四个月后我这个废人产生大量的不良情绪,心想着一些没有边际的问题:我是谁?我要成为谁?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性不可逾越是否需要抗争?触底崩溃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我选择用极大的勇气打开一本书,我觉得我挺幸运的,因为看了这本《沉默的大多数》。

说了这么多没用的开场白,终于要说到正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就只说一下这本书对我个人的一些影响吧。

首先这确实是一本读书入门级的好书,因为通篇文笔都非常轻松幽默,看的时候不觉得难懂,而金句又颇多,读的时候真的十分过瘾。杂文集的好处更是可以随时停止或者开始,对我这种记忆力严重退化的人十分友好。所以让我有了一种久违的求知若渴的心情,连着三天不想停,一得空就得看书,不看不舒服。刷微博的时候可是从没有这感觉的。

除了轻松过瘾,看的时候还有点感动。鉴于我触底的时候思考了太多人生意义的问题,这本书在某些程度上给了我一些我愿意接受的答案,并解决了我一些焦虑的状况。比如,我曾经想如果有下辈子我愿意做一个“傻子”——虽然我这辈子也没聪明到哪去,但我总觉得这时代太浮躁,作为一个某些方面的“明眼人”总是对一些“傻子”看不过去,然而“傻子”并不觉得自己傻,还觉得自己很幸福又快乐,于是我自己的信念险些失了衡。看完这本书,最起码可以让我坚定了:人啊,还是聪明好,探索好,多思好,比安于在限度之内获得的“胜利和快乐”要好。当然这是个人选择,有人还是选择做傻子好,那也行。

最后就是关于王小波对国学的态度,让我意识到中西方哲学观快乐观的一些不同之处,只是文章里他对孔孟程朱国学的意见还真是够大的,这我还没胆量认同(毕竟我也不那么懂国学)。但可以认识到的是国学的用力过猛确实太过over,over了,就不好了,这是我的理解。

其他就不多说了,又有冲动写下这么多字(高考之后应该就没写过这么多字)还是实属觉得知识真好、思考真好、读书真好、王小波也真挺好的。

《沉默的大多数(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三):洞穿

王小波的语言风格是作家里面少有的搞笑,还不是简单的搞笑,有时候像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深入浅出,这种轻松的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在读者群中格外受欢迎,在他离世二十年之久的今天,依然能占一席之地。我非常赞同李银河对他的评价,说他就像是《皇帝的新衣》里小孩子,嗯,就是这样,他看到了很多人“看不见”的东西,他也提醒了我们,而普通人的“视而不见”,有的是选择性漠视,有的则是受到了其他人的蒙蔽或者高度不够,阅读王小波的作品对于后者来说当然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这本书里收录的杂文随笔绝大部分是1996-1997年的,也就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两年,他的离世是突然的,很有意思的是“迷信与邪门书”里曾经说过,如果要他相信某种“迷信”,那么只能等他得了绝症再说,王小波的心脏病是突发的,他当然没有时间选择“迷信”,不过很明显,即使有时间,王小波也不会选择向迷信屈服,毕竟,他是一个浪漫骑士,足够强大;只是感叹,生命太过脆弱,看这些文章给读者的感受是一个强大强壮有思想的人在跟你交谈,根本不会想到他会在作这些文不久后就离世。

这本书还是能抓得着主线的,所谓的主线也即是王小波生命或思想中念念不忘的东西,给我的感受是,这本书里多篇文章都在谈论罗素、孟子、时期的经历,可以很容易看出,他是很崇敬罗素的,几乎将他视为精神导师,对于孟子则是毫不掩饰的鄙视,也小小的论及了孔子,对于孔子则不像对孟子那样极尽能耐的嘲讽了,时期的经历是他最大的生活体验吧,夹杂了对那个时代和自己经历的痛恨和无奈。那么,一个主基调是对中国文化及中国精神的反思,这些反思绝大部分是对中国传统精神的鄙弃,从古代一直鄙视到当代,所以这本书很适宜于部分盲目自信的国人。当然,中国的一些精神也有好的,这里有他的墨子的赞叹,对老北京居民语言的称赞等等。所以可以看出,文章合为时而作,这里大多数文章都是针对某种社会现象给出的稍显偏激的透彻解读,有对气功大师和迷信的极度鄙视,有对盲目吹嘘传统文化的某些知识分子的嘲讽,有对中国社会生活中某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的看法······读完这本书,教给 我的一个最大的方面是——明辨是非;这也是王小波贯穿始终秉持的一个原则,这种知识分子,很少,也不可或缺。

阅读过程,感觉前半部分是知识密度大于后半部分。这里我拣喜欢的文章记录了一点小收获,想一并摘录下来。

思维的乐趣——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即总是热于从所谓的价值制高点评点他人。

我看国学——当下有一部分人过度自信于国学,使得国学被百般咀嚼,现在已近似无味。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西方人以物质自激,东方人以人伦自激,东方人应该少起哄,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迷信与邪门书——人体特异功能是件不可信的事,要让我信它,还得给我点压力。

智慧与国学——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我们要摒弃实用主义(中国人总是喜欢问“有什么用?”导致近代科学的落后),中国人对文化不要太自负,要不断创造学习。

拒绝恭维——有的恭维是险恶的煽动。

关于崇高——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

沉默的大多数——权力即话语。话语,你可以不听。话语的捐税(官话、套话、毫无意义的话)。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

对待知识的态度——知识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修路而不要推独轮车”。

体验生活——生活并不非得受罪。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把正面说服和黑色幽默结合起来

椰子树与平等——平等,最容易的做法是把聪明人变笨(极力讽刺)。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要敢于无视被设置的生活。

人性的逆转——要逆转人性,必须有三个因素:无价值的劳动、暴力的威胁和人性的脆弱。“人必须吃一些无益的苦,虚掷一些年华,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崇高”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

有与无——做爱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知识分子的批判力对两类人最为猛烈:一类是在校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另一类是踩着地雷断了腿的同类。这道理很明白——别人咱也惹不起。

作者写的《老人与海》的书评有一段话我觉得很好,摘下来——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不过,我也像作者一样,学会了说孟子的那句“无耻之耻,无耻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