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福楼拜的鹦鹉读后感1000字

福楼拜的鹦鹉读后感1000字

《福楼拜的鹦鹉》是一本由[英] 朱利安·巴恩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楼拜的鹦鹉》读后感(一):虚构与非虚构的传记

这本小说,本质上可以认为是福楼拜的传记,但虽然我从来没有看过人物传记(《福楼拜评传》更多的是书评),但我觉得应该没有一本传记是这么写的,全书15章,每一章的形式都不一样,其中有正常的小说,历史年表,文学评论,回忆录,词典,问卷等等,从形式到内容上要比正常的传记有趣很多。

作者以鹦鹉为起点,以寻找真正的鹦鹉为线索,以鹦鹉为终点,把与福楼拜相关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糅合到了一起,比如年表就有两分半年表,一份是外人眼中的福楼拜的年表,一份是真实的福楼拜的年表,还有半份是露易丝·科莱收到的信。比如黑福楼拜的几个人,萨特,花了10年写家庭的低能儿,而他自己在小时候却非要看《包法利夫人》。某英国女作家,认为福楼拜不严谨,对包法利夫人的眼睛颜色描写前后多处不一致,而她自己写的福楼拜传记里开头关于福楼拜的肖像,却是布耶的,当然,作者重新翻了一遍《包法利夫人》,福楼拜没搞错。某诺曼底人,坚持认为福楼拜是自杀,而福楼拜可以被证明是中风而死。

到了最后,哪个鹦鹉是真正的鹦鹉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小说已经写完了。

”现代主义小说之父。浪漫主义的屠夫。连接巴尔扎克和乔伊斯的浮桥。普鲁斯特的先驱。秃顶面赤的梅毒感染者。“

《福楼拜的鹦鹉》读后感(二):情书还是致敬,大概都只是作者自己的阅读吧

15年读过巴恩斯的10又1/2世界史,当时就觉得巴恩斯的写作风格很特别,今年终于有时间把他最有名的一本书看完了。果然比世界史更杂糅,但也更有趣。也许是因为福楼拜本人比圣经更有意思吧,也许更因为作者对福楼拜比对圣经更有感情,因为这是“一个小说家写给另一个小说家的旷世情书”呀!我对福楼拜没什么了解,看完很想接着把福楼拜的作品再看一遍。也许到时我会发现本书的很多内容是借鉴与致敬,会降低评价,但等了解更多后也许又会更加喜欢巴恩斯。也许是因为这本书是解构福楼拜,所以有很多关于艺术,人生的观点,而我阅读的时期正好处于失业找工时期,很多感觉比较微妙。也许换个时间阅读,感受又会不同。书中很多句子很有哲理,多到让我来不及标注。但有一句也许会长期适用于我的心情,“生活不提供任何解释……书让生活合理化。唯一的问题是,它们所弄明白的生活,不过是别人的生活,从来都不是自己的。”,以及还有一句,也许有生之年未必能做到,却不妨努力“假如你懂得对黑色深渊的凝望会带来平静,那么你就不会跳下去。……有些人对着黑色深渊希望到底;有些人视而不见;那些总是不断瞥望它的人,变得难以自拔”。

不管怎样,巴恩斯已成为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打算有空就把全套作品都刷一遍。希望有生之年有时间或机会二刷或三刷。

《福楼拜的鹦鹉》读后感(三):他就是福楼拜的鹦鹉

还是在微信读书读的。以前就看过别人推荐,一直说好。这回在微信读书看到了就读了。

对朱利安巴恩斯了解不多,看过一些人写他,只是没读过他的作品,没什么感受,大致知道是个学识丰富的英国作家吧。这是我读的他第一本书。福楼拜大名鼎鼎,读过《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大致记得故事,因为也看过同名电影。其他就是知道他只到过莫泊桑很严苛。

这本书是读者朱利安巴恩斯化身一个读者写了一份福楼拜传记,从福楼拜曾经描写过的意志鹦鹉开始,有福楼拜年表还三份儿一份正经的有纪年有事件的传主年表,一份儿是福楼拜有关人等的年表,一份儿他在每年曾经说过的话。然后作为资深粉丝他反驳了别人对福楼拜对爱玛的眼睛颜色描写不一致批评的文章,然后他深挖福楼拜和朋友和母亲亲戚情人的交往。真是见识到粉到深处自然黑的粉丝本质啊。这时候他就不计较爱玛的眼睛颜色了,我说爱豆长短都可以,别人说不得,那是吹毛求疵。当然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出处的,都不是来黑爱豆的。作者旗帜鲜明的一直在说这一点。当然跟着他我们可以见到福楼拜在鲁昂在芒特在埃及在克鲁瓦塞。他挥霍父母的财产,他对待情人恶劣。他这个外省人。各种小细节,隐藏在字里行间,非常有趣,也带着英国人特有的狡猾刻薄,我这么看到的,他们是这么交往的。那些材料烧掉了啊。这里有两只鹦鹉标本,他们都站在福楼拜的书房里看着他写作吗?他们和书里一样吗?生活和艺术是一致的吗?

阅读体验非常棒,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有一千个福楼拜。题材非常多样,还有词典,或者化身他的情人对他的回忆,这是另一个版本的福楼拜故事,再写一个简化版纯粹版本的爱玛故事,爱玛的故事每个时代都有,还有探寻那只鹦鹉。我觉得作者也是福楼拜的鹦鹉,他从福楼拜的字里行间撷取他想说的有关的话,重复福楼拜,也在表达朱利安巴恩斯。阅读真的妙趣横生。

可惜我读福楼拜不过囫囵吞枣,如果更熟悉福楼拜应该能得到更多的乐趣。这个作家是有趣的聪明的读者。一锅乱炖福楼拜。

《福楼拜的鹦鹉》读后感(四):《福楼拜的鹦鹉》:伪装成小说的文学随想录

文/吴情

不知从哪里听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作家传记中不好书写的部分,不妨用小说的形式间接表现,毕竟,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这句话,针对法国作家福楼拜来说毋宁十分恰当。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竞相争夺文学话语霸权的时代,福楼拜几乎是异常寂寞地经营着自己的小说花园。《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三故事》,不可多得的精品。然而,对于福楼拜本人,我们的了解却似乎远远比不上对他作品的谙熟。这是否称得上遗憾,或者完全毫无干系?

《福楼拜的鹦鹉》(Flaubert`s Parrot),英国著名小说家、布克奖得主朱利安•巴恩斯著,正式出版于一九八四年。退休医生、业余福楼拜研究者杰弗里•布拉斯韦特意外得知,两处纪念福楼拜的地方各藏有一只鹦鹉标本,据说是福楼拜创作《一颗质朴的心》时所借之物。然而,到底哪一只标本才是真品,哪一只纯粹赝品?杰弗里展开了自己的追寻,或写信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细致阅读福楼拜的作品,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或对比自己的人生联想。在经历重重探索之后,杰弗里最终依旧未曾知晓所谓的真相。尽管如此,却没有失落之感。

米兰•昆德拉曾说,乔治•奥威尔的作品是伪装成小说的政治宣言。那么,巴恩斯的小说,恐怕称得上是伪装成小说的文学随想录。只是这份随想,不局限于文学文本本身,而是关于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与作品的内外联系、文学批评的范围界限、传记文学的可靠性等。福楼拜曾在一八七二年致厄内斯特•费多的信中写道,“当你为朋友立传时,应该写得像是在为他复仇。”《福楼拜的鹦鹉》,乍看之下仿佛为福楼拜立传,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为福楼拜、也为部分文学家复仇。形式上,它糅合了传记文学、哲理小说和文学批评,兼用语言试验和别样反讽,令人耳目一新。

当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我们总倾向于了解读者本人。作品和作者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是文如其人,还是文归文、人归人?我们对作者的兴趣,是一种猎奇的心理作怪,还是寻求某种程度上解释的尝试,比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作品本身是否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果不能,它果真需要依靠作者的生平经历作为背景补充说明?作者的生平经历,在怎样的层面上可以用于作品的解读活动中而不至于过度诠释,甚至错误诠释?福楼拜跌宕的一生,充满了各式的谜语和可能,比如他幽微的情感世界、创作中的难易,吸引着一个又一个读者,也为《福楼拜的鹦鹉》的建筑提供了丰富材料。

再说文学批评和传记文学的可靠性。对福楼拜的批评,有的学者如牛津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伊妮德•斯塔基(《福楼拜:成为大师》的作者)从小说中的只字片语否定了福楼拜的伟大。在叙述者看来,这是见木不见林的谬误。且不说只字片语其实有另一种解读,单就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而言,福楼拜便无多少可指摘处。文学批评,究竟是完全着眼于所谓的现实本身,还是应该允许在现实的基础上原谅一定的事实谬误而专注于审美感受?至于传记文学,它的合法性是建筑在对事实的真实描绘之上,还是选择对未知的部分有所保留,正如生活本身?毕竟,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多少都希望对外界有所回避;完全将真实的想法往外曝晒的人,很多其实并无深度。最后,问一个笔者自认为有趣的问题:朱利安•巴恩斯为何会为福楼拜写作一本近乎辩护意味的虚构小说呢?是自己遇到了相似的情境,还是纯粹偶所得而为之?我没有听说巴恩斯对此做出解释,但这妨碍我们阅读《福楼拜的鹦鹉》并从中各有所得吗?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福楼拜的鹦鹉》读后感(五):福楼拜的鹦鹉 书摘

1、《情感教育》的结尾。弗雷德里克和他的伙伴德洛里耶回顾自己的一生。最后,他们最钟爱的记忆,是多年前一起去逛妓院,那时,他们还是学生。他们对此行做了精心计划,特意去卷了发,甚至还给姑娘们偷了花。但是当他们到了妓院,弗雷德里克却没了胆子,两人便逃之夭夭。这就是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

2、“语言就像一面破锣,我们在上面敲打出曲调,让熊跟着起舞,然而一直以来我们所渴望的,却是去感动星辰。”

3、1851—1857年《包法利夫人》。写作过程是痛苦的——“写这本书时,我就像一个手指关节上系着铅球的人在弹钢琴”——而诉讼则令人震骇。在后来的日子里,福楼拜渐渐憎恨这部杰作带给他的持久声名,这让他在别人眼里成为了靠一本书成名的作家。他告诉杜康,假如他在证券交易所交上好运,就会“不计代价”买下市面上所有的《包法利夫人》:“我要把它们全部烧掉,再也不想听人提起。”

4、“生活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东西,不是吗?它就像是漂着很多根头发的汤。但你必须喝下它。”

5、“你的才华让我目眩。十天就能写六个故事!我无法理解……我就像是那种古老的导水渠:有太多垃圾堵塞在我思想的堤坝里,所以水流缓慢,只能从我的笔端一滴滴地淌出。”(35)

6、写书和造人不一样:它们就像是建金字塔。要有深谋远虑的规划,要把一块块巨石摞在一起,要经过耗时耗力的卓绝苦役。(35)

7、但有时候我非常疲惫,觉得自己就像一块陈年的卡芒贝尔奶酪,正在渐渐融化。

8、在他二十五六岁时的秋天,他对露易丝· 科莱讲述往事:“我生命中最棒的事情,就是在特鲁维尔海边思考、读书和看日落,还和朋友(阿尔弗雷德· 勒· 普瓦特凡)一连聊上五六个钟头,可他现在已经结婚,不属于我了。”

9、“民主的全部梦想,就是把无产者的愚蠢提升到资产阶级所处的水准。”

10、“艺术家必须想方设法让后人相信自己从未存在过。”对有信仰的人来说,死亡摧毁了肉身,却解放了精神;对艺术家来说,死亡摧毁了个人,却解放了作品。

11、艺术家不应该再出现在自己的作品里,就像上帝在自然中的存在那样。人是微不足道的,艺术品才是一切。这种对作者离场的要求还有更深的含义。一些作家表面上赞同这个原则,却暗地里从后门溜入,用高度个人化的风格去棒击读者。这样的谋杀进行得完美无缺,只是遗留在犯罪现场的棒球棍上沾上了指纹。福楼拜不一样。他相信风格;比任何人都信。他兢兢业业地写作,追求美感、宏亮、精确;他追求完美——但绝不像王尔德那样的作家,追求形式花哨的完美。风格是主题的一种功能。风格并非强加于主题之上,而是从中生发出来。风格如同思想中的真理。正确的单词、恰当的短语、完美的句子总是存在于某个地方;作者的使命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找到它们。对有些作家来说,这不过就像是去一趟超市,往筐里装满东西;对另一些作家而言,它意味着在希腊的平原上迷路,陷入黑夜和雨雪,只能通过某个独门绝招,譬如学狗叫,才能找到所寻觅的东西。

12、“一本书的作者应该就像宇宙中的上帝,他无所不在,却又无处得见。”

13、“人们总是有些天真,以为太阳的作用就是为了帮助卷心菜生长。”

14、通奸是超越凡俗的最凡俗的方式。——纳博科夫

15、你无法改变人性,只能了解它。

16、幸福是一件鲜红的斗篷,它的衬里全是碎布。

17、爱人就像是连体婴儿,两具身体,一个灵魂;但假如其中一个先死,活下来的那个就要终日拖着一具尸体。

18、关于生活的真谛,只有当一切都已覆水难收时,才能讲得出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