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长安向西,罗马向东经典读后感有感

长安向西,罗马向东经典读后感有感

《长安向西,罗马向东》是一本由〔英〕爱德华·伯曼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安向西,罗马向东》读后感(一):君向泰西我向秦——读《长安向西,罗马向东》

昭陵六骏

《长安向西,罗马向东》读后感(二):听《长安向西,罗马向东》

是一本老外写关于中国(严格的说是关于西安)的书,这类主题的书,我还挺喜欢读的,从最早的写《江城》的彼得,到写《川菜》的扶霞,都是关于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新颖的视角挺有意思的。这本《罗马向东,长安向西》也是类似。这本书的副标题比较能提炼书中内容——骏马,丝路与探索者。 作者首先讲了丝绸之路,作者认为丝绸之路这个叫法是中国人的视角,从西域人的视角来看,应该叫做“骏马之路”,中国人卖丝绸给西域人,然后从西域人那里买汗血宝马回来。汗血宝马很贵,需求量又很高,需要很多丝绸才能换一匹宝马。而一旦遇到动乱,丝绸供应不足,能买到的骏马就更有限了。 然后,作者讲了关于西安这个城市的故事,西安是一个有非常悠久历史的城市,做中国首都做了1000多年,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有非常多和“马”有关的地名,比如兵马俑,骡马市,下马岭之类的,这就印证了之前关于“丝绸换骏马”的说法。西安靠近内陆,不像北京,上海和广州之类港口城市,很早就确认了英文名称,西安的英文名称很久都每确定,包括是不是要在xi和an之间插入一个分隔符,也是有歧义的。 然后作者又讲了一个西方人来西安看碑文的故事,这个西方人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喜欢中国的书法,喜欢看碑文,觉得碑文是书法和中国文化的非常好的载体。

《长安向西,罗马向东》读后感(三):长安向西

如今的西安,这一座十三朝古都,已失去昔日光彩不再如过去般受人青睐。不知道是否有人记得,历史上的西安曾是包罗万象的国际化大都会,其繁荣程度绝不亚于今日的北上广。

爱德华·伯曼,一位旅居西安的英国人,出于对西安的喜爱和着迷,写下了这本《长安向西 罗马向东》。书中记录了长安的兴盛和衰落,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封建王朝的首都,从政治文化中心到封闭自守的西北古城。

作者用丝绸之路开篇,控制着这条著名的贸易之路东端大部分土地的便是昔日的长安。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往来的重要纽带。对于西方人而言中国的奇珍异宝和自然资源是他们想要交易的对象。那么对于自命“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的中国而言,丝绸之路到底是用来交换什么的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汗血宝马。马是古代重要的作战工具,而中原之地偏偏没有好马。为了换得更多的战马,中国积极开辟丝绸之路。这也带给了长安国际中心的地位。

长安自古帝王都,远在周朝就已经是中国的都城。无疑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开始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留下了无数谜团的秦始皇陵和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后来汉武帝建造了更为宏大却不太知名的阳陵。再后来盛唐时期西安记住了李世民的“昭陵六骏”又见证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明清时期都城迁移,西安淡出人们的视线。等再次回归却是发生了震惊世间的辛亥革命和西安事变。

这本书主要根据时间顺序纪录了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长安风貌。中间夹杂了佛教、伊斯兰教等文明在西安的传播。每一个时期都参考了当时外国人对这座城市的纪录。它写下的不仅仅是这一座城,更是几千年的历史。

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而如今西安确实是座安宁的城市。如果下次有机会再次拜访,比起兵马俑和华清池,我更想看看碑林博物馆里的石碑,更想拜访九嵕山上的太宗昭陵。

《长安向西,罗马向东》读后感(四):西安一座老城,正在焕发着新颜

一本《Xi’an Through European Eyes》的书籍翻译成《长安向西 罗马向东》有点让人惊讶,但读完整本书之后,一定会对翻译者无比敬佩。翻译过程中应该是将西安这座城从古至今翻了个底朝天。

说来汗颜,工科毕业的我,对于这座历史名城的概念就是:钟鼓楼、回民街、兵马俑、大雁塔、大明宫、肉夹馍,多次说去走走,但也因为对其的无知,所以觉得不去也无妨。浅薄的见识让我错误的认为这只是座有历史的古城,有几样还不错的小吃,有几座没什么特色的城墙,外加已经到处有巡展的兵马俑。但对每一个遗址曾经的历史认知都极其的碎片,甚至可以说是近似于无知。

西安,古称“长安”“稿京”“大兴”“西京”,曾经的西周、秦、西汉、北周、隋、唐等13个朝代建都于西安。该对西安这座城刮目相看了吧。继续跟着作者的笔墨去了解西安这座城更会让人对其心生向往。

作者首先从古代战争的最佳战争方式为马上之战引入,作为丝绸之路的最东端的西安是如何将马引入中原,将丝绸等物品交易到东方各国,从而让秦、汉、唐等朝都在其年代里创造了一个个丰功伟业。接着又娓娓道来秦始皇是如何独具慧眼的在西安这块宝地修建了千年皇陵,汉高祖虽心系故里但依然选择基业建于西安,更是以非常长篇幅的介绍唐王朝是如何将西安的经济文化建设创造到一个历史的最高点。

是的,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时代的变迁,西安沦落了。盛唐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很多中国人或是外国人说起西安大概会这样描述“它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与世隔绝。”其实很多中国人也根本不知道西安的起源,说起西安,就仿佛在谈论另一个国度。甚至有非常多的人不知道西安即是长安。唯有一些旅者和学者会不辞千辛万苦探访这座古城,去挖掘这座城市的历史。不管怎么没落和被人疏忽,是金子总会发光。

1974年以后,这座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旅游胜地复活了。几十年来,它创造了数十亿元的产值,随着现代化节奏的加快、工业投资的增加及开发西部政策的推行,西安告别了蹒跚的步履,已巨大的活力不断积累财富。

一次一次的偶然发现,到一次一次的考古的佳绩,让这座城市的历史逐步重现在今天世人的眼前,同时也刷新着今天的我们对于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认知。这座“普通”的地上城市拥有着那么不平凡的“地下城”,这座了不起的城市依然在创造奇迹。

读完这本《长安向西 罗马向东》,我激动不已,庆幸于自己没有那么无知的去闲逛这座城市,而是开始筹划用一种充满敬意的心情去探访这座城市。

《长安向西,罗马向东》读后感(五):外国人笔下的长安

居住在西安这座城市竟然也有16年之久了,说实话,大概是因为身在其中,所以很难有机会去认识这座城市的全貌的机会。如果问我对西安的印象,我大概会说夏天很热,冬天不太冷,有好吃的美食街就在楼下,春天的城墙下的公园景色不错,全都是与我生活息息相关的那些琐碎的个人感受。

这本书从外国人眼中看这座城市,从城市的发源,到这座城市的发展,没落,以及再次兴起,那些历史悠久的国度,那些记载在史书上的人物们。也许是他山之石,从这种角度来看西安这座城市,倒让人有不同的认识。

作为一个外国人,作者多次实地考察,又结合了许多外国纪录西安的书籍,在他的笔下的,西安显然和我们自己看待这座城市有不一样的感觉。

全书大致由不同朝代来记录不同时期的西安,秦始皇时期,汉武帝时期,隋唐时期,以及西安别具特色的佛教发展,丝路发展,伊斯兰教的发展,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

在作者看来,丝路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帝国对马匹的需求,随着帝国的兴衰而渐渐消逝的丝路,显然与帝国的发展有着不可剥离的关系。马匹对帝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帝国经济实力雄厚时,中土对西域甚至更西的国家有种强烈的吸引力,一旦帝国实力开始下降,经济衰退以后,丝路交往显然就不再那么辉煌了。

自古以来西安以八水绕城而不断发展起来,这里最早有半坡遗址,蓝天遗址,丰沃的渭水平原显然是适宜人类生存的。今天的西安不再有过去的辉煌,绝大数原因还在于这绕城八水毕竟水量不足以承载大型船只,又没有靠港的优势。过去的丝路能够发展起来,也跟过去的人们的交通工具比较落后有关,相比较骆驼和马,今天的大型船只显然更胜一筹。丝路,毕竟只能在历史中慢慢缅怀。

书中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是佛教在长安的发展,另外就是伊斯兰教的发展。佛教在长安最出名的事件显然是玄奘西行取经,之后由帝国皇帝的扶持建立了大雁塔,作者认为玄奘西行取经之后能够获得帝王的赏识的原因在于,他所翻译的佛经优美动人,记录的地理位置相当详细,尤其是中亚地区的细节,这对唐王朝与西域国家的交往显然是有莫大好处的。

我更八卦的是伊斯兰教在长安的发展。作者提出了一个细节,在唐肃宗时期,曾经向波斯王国提出过援助,曼苏尔在派兵援助长安以后,这些士兵大多留下了长安,娶长安女子为妻子。所以说,本来五胡乱华时期长安这里西部民族就较为混杂,千年之后这里的人们有的人长相比较异域其实也真是有据可循啊。

总体而言这本书并不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但是对于想了解西安的历史的人,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也是可以读一读的,涨涨见识也不是坏事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