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读后感有感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读后感有感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本由[美] 斯蒂芬·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9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一):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初读肖申克的救赎的书的时候,觉得并不像电影看起来那么让人忍不住思考。一直在等着书中的雷德讲那年安迪播放两个意大利女人唱的《 费加罗的婚礼》,或者电影中的雷德说的根本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东西。那个镜头最为震撼人心,人们伫立着,没来得及思考这个感觉是叫做自由还是叫做希望。而原著中却没有。也就是说,电影带来的冲击更为强烈,就像汤米的死、诺顿的死、亦或安迪离开之前把皮鞋擦的光亮的那份微笑。

但当书中的雷德假释后,在新本子上写安迪的时候,我才发现,安迪还是那个安迪。即使他又大高个变成了身材矮小,即使说他“昂首挺胸的回到牢房”替换了“像悠闲的逛着自家的花园”,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他始终穿着自由的隐形外套。

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二):原来,哪怕再平凡不过的人,都会经历不平凡的人生。

坦白地说,四个故事中我曾经只知道肖申克的救赎这一个故事。乍一看之下,其他几个故事似乎太过平凡,而就算肖申克的救赎这一篇似乎也没有电影那般波澜壮阔的感觉,而是像一条潺潺流过身边的小溪,轻声细语而又缓慢的讲述着一个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用斯蒂芬金的话来说,他这次写的都是平凡人的故事。

他说的没错,只不过在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同时也看到了永不放弃的信念、曾经的青春和友情、以及那一份深沉并痛到极点的爱。

我想说的是,恰恰是这些平凡的人,时时刻刻都在演绎着动人的故事。

那是因为当我细细品来,却发现这些情感竟如此炙热,以至于这些本该平凡的人竟然也遇见了奇迹。于是,就出现了几乎不可能的惊天大逃亡、长大后再也找不到的友情、以及遭遇严重事故也依然幸存的孩子。

原来,哪怕再平凡不过的人,都会经历不平凡的人生。

为平凡的人生喝彩。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三):自由人的精神信仰

《肖申克的救赎》——Stephen King 打破黑暗需要多坚定的信仰支撑? 一纸文凭不见得就可以造就一个人,正如牢狱生涯也不见得会打垮每一个人;他将自己披上自由人的隐形身份,去摸索随时会被毁灭的希望 透过他的眼睛,似乎就能感受到一只大鸟笃定的信仰。安迪的罗盘,在巴克斯登镇北边有一大片牧草地,在牧草地的北边有一面石墙,石墙底部有一块石头,那块石头和缅因州的牧草地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是一块火山岩玻璃 或许是对自己的价值深信不疑,或坚信自己终会获得最后胜利……或只是一种自由的感觉,即使被关在这堵该死的灰墙之内,他仍然有一种发自内在的光芒。 文中以第三者的身份讲了一个自由人的抗争,从头到尾深受安迪的影响,他最后也顺着安迪的罗盘找到了石头地下的火山岩玻璃,奔向日日梦中的太平洋和不确定的未来。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犯人,到最后,我竟也敬意满怀 敬绝望造就的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重生 有些鸟儿天生就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鲜明,歌声太甜美、也太狂野了,所以你只能放它们走,否则哪天你打开笼子喂它们时,它们也会想办法扬长而去 我们却就这么容易退缩和落败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四):恐怖的都是人心

因为非常喜欢电影,又碰巧想读一些轻松一点的书,就买了这本。

原来以为整本都是肖申克的救赎,所以当看完肖申克的救赎发现这么短的时候是想弃书的,还有种受欺骗的感觉。但本着要完成的态度我还是看下去了,不得不说看完后两篇之后我已经忘了肖申克的救赎带给我的感受了。

《纳粹高徒》的心理拉锯战看得很累有很害怕。之前看斯蒂芬的《写作这回事》的时候,总觉得他是个很有想法又很温暖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写出这么阴暗的作品。虽然大方向上很早就知道了小恶魔的转化,但很多次的转折都又是这么地出乎意料,看的时候心感觉一直悬在半空,久久不能落地。

《尸体》是我最喜欢的小说吧。看完《纳粹高徒》之后是觉得他功力很深,想象力丰富。看完《尸体》之后则是觉得他太细腻了,清晨的白鹿,令人叹息的柯里,历经千辛万苦看到的尸体,这些我感受到了,但我描述不出来,但我觉得他抓到了。

所以,非常推荐这本书。下次允许的话,想买斯蒂芬的其他原版小说。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五):觉得小说存在一种“失真”的情况。

仅看了肖申克的救赎。 将书和电影对比,可看出电影是非常尊重原著的。电影情节基本上是和小说一样,而且以雷德的叙述方式也没有变,很多的台词都可以在小说里面找到。当然为了电影的艺术性,电影里面一些小情节发生了更改,使整个故事更加完整。 也许是之前看过电影的缘故,这个小说带给我的震撼并不多。 不过我觉得小说存在一种“失真”的情况。小说的整个故事基本都是由雷德的回忆组成的,也就是以雷德第一人称来讲述这个故事。然而故事主角不是雷德,而是安迪,所以我们在书中所了解的安迪都是来自雷德的主观印象,这样就显得说服力不足。 电影似乎也是这种叙事方式,但电影明显把雷德弱化了,而强化了安迪这个主角。 余华的活着也跟这部小说采用了相似的叙述手法。然而活着的叙述者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而且他采用了是第一人称跟第三人称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我们就看到一个正面的、立体的、鲜活的主角形象。 这种通过某人回忆的叙述手法有几个优点。第一就是倒叙结构容易引发人的好奇心。第二是让故事更加的真实。第三是让作者更加能写得得心应手(作者可以通过叙述者不知道来搪塞过去)。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偷懒且有效的写作手法。显然,本书的作者比余华更喜欢偷懒,他让雷德回忆好友安迪,这样就不用深层次的去了解安迪的内心世界,而是用雷德(作者自己)猜测就可以了,就算一些描写有出入,读者也不会起疑心。

读过之后你感觉安迪更像是一个影子,一个不真实的传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