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诺拉·韦伯斯特经典读后感有感

诺拉·韦伯斯特经典读后感有感

《诺拉·韦伯斯特》是一本由[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诺拉·韦伯斯特》读后感(一):诺拉韦伯斯特

爱尔兰作家托宾历时十年的长篇小说,写了中年丧偶的诺拉独自抚养四个孩子的故事。不能不惊叹于作者对日常生活观察的细致以及对于人物内心描写的细腻。诺拉丧偶后对于新生活的彷徨、纠结、挣扎跃然纸上。小镇生活的无秘密性让人感受到的温暖值得我们反思城市化进程中改变的社会人际关系。另外,“北爱尔兰问题”也丰富了小说的创作背景。

《诺拉·韦伯斯特》读后感(二):她本不必克制到这种程度

个人对托宾的喜爱仍然比较狭隘,三年来读遍了托宾作品的所有中文译本,最喜欢的仍然是《大师》《母与子》以及《一减一》。

翻开这本书,跟随刚丧偶的诺拉经历各种琐事,到结尾才留意到她已经历了三年。合上这本书,我的心并没有像诺拉一样释然,反而强迫症发作一般不断怀疑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蛛丝马迹,以至于和女主角如此疏远。明明有我熟悉的托宾的味道,例如真实,不避讳诺拉的反复与纠结,例如克制,诺拉只在最后药物的帮助下出现了爆发与释放。但我恨自己不能沉浸于我自以为最喜爱的当代作家的世界。

最后只能猜测是托宾在拒绝我这种追求煽情的读者。一方面这本书里对情绪的描写较少(相对的,对白较多了),和《布鲁克林》相似。一方面,诺拉也太坚强,她大部分时间关心的是他人的眼光,即便最后她关心的也是家人的未来。一方面,作者自身也没有代入,没做出评价或者总结,而将一切交给了叙事。

我是多么希望她没有这么克制,我愿意跟随她追悔与感伤。

《诺拉·韦伯斯特》读后感(三):写了十几年的书

内容简介里头说,托宾这本书写了十几年,像是多大的豪篇巨著,其实没有那么吓人。他并不是一直在写这书。好像是跟《大师》(04年出版)差不多时间开工的,他舍不得很快写完,每年悠悠然地写一章,有事没事就想想它,中间又穿插了其他几本,《布鲁克林》、《玛利亚的自白》(及其同名剧本),两个短篇集,两个评论文集……

《布鲁克林》09年出的,但《诺拉》的创作更早。《布鲁克林》反倒更像是《诺拉》的番外篇。这个挺正常,你在写一部小说的时候,觉得里面某个人物可以独立出来另外编个故事,于是就编了(《诺拉》开头出现的老妇就是《布鲁克林》里面艾丽斯,嗯)。人物重叠不光是《布鲁克林》,还有更早的《灿烂石楠花》(暂无中译)、《黑水灯塔船》,里面的主角都在《诺拉》里出现,尽管只一笔带过。短篇也不少,比如《母与子》里面的《关键所在》,还有几篇不太明显。

这说明托宾十几年来一直把恩尼斯科西,把他的家庭、他早年的生活作为最重要的素材来源。即使背景在西班牙的小说,还是能看到那个小镇的身影。(啊,《大师》真是枚奇葩……)然而,我感觉到可能到此为止了。

《诺拉》把恩尼斯科西写彻底了。我疑心他还能不能翻出别的花样来。《布鲁克林》里的小镇也很饱满——托宾的风格就是会让一分细节发扬到十分,但是看到《诺拉》,我的感觉是,我满足了,请停下来吧。我愿意它成为恩尼斯科西的绝响。另一方面,托宾笔下的女性角色多少带有一点他母亲的影子。纵然表面并无相似,骨子里都有不动声色的骄傲、执拗、独立。看到诺拉时,就知道这些从何而来。这意义上,诺拉是托宾这个题材的集大成者。

撇开个人感情,《诺拉》是托宾迄今所有小说里最好的。尽管我最爱的还是《大师》。

托宾明年还会出一部新的长篇,可期可待。

《诺拉·韦伯斯特》读后感(四):我内心的休憩港湾

世事纷扰,同事亲友竟然都认为我是沟通小能手。遇到难题,常来找我抱怨诉苦,电话里也偶有哭声。团队里的伙伴,常信任我处理与人协调的工作。呜呼,本社恐肾气不足,话说多了耳鸣气短好吗!哪位朋友晓我爱清净,咱要看书打座写字作画的好不好……你们别陪我聊天行不行....

于是我就很爱托宾。这一本Nora也很治愈。当我读进去,世界就安静了。没有人再来抱怨心中的烦恼,没有人再来找我解决工作中的困局,没有人絮絮叨叨说个不停生活的琐事。我眼前,只有一位新丧偶的女子,独自面对四个儿女和熟人社会的小镇环境。她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没有转化为语言。她没有压制大女儿的伦敦出游,即便她手头也紧,她也想去伦敦散心;她没有说出大儿子结巴的事情,也任由其发展摄影,虽然大儿子的一举一动她都那么关注;那些上门的三姑六婆表达着同情和哀悼,她没有网红般地怼回去,她就是忍耐,忍耐着客人站起身离开。

不知道别的读者会不会觉得,这样的妈妈教育得太少。诺拉是很治愈我的。从小,我妈一直强迫我出门(如果她要全家一起出行),要求我不能出门(如果她不想我出门)。没有顺她的意思,我就要挨一顿揍。学习努力,她怕我累着赶我去睡觉;学校加课,我过了回家的时间,我妈就进学校喊我名字,全班同学(也许是全年级)都听得到我妈的震天大吼。后来嫁给我老公,也是因为他的少言寡语,不管我熬夜看书看电影,沙发上吃东西也只是默默拿纸巾为我擦嘴巴。

诺拉也有她的纠结,然而她终是没有指责大女儿不贡献家用,没有指责儿子夜里看新闻,还要自己去酒店敲门接他回住处。小孩子本有其心意心愿,诺拉只是尽力去做,而鲜少抱怨嗔怒大吼。儿子夜里大喊大叫,她就去温柔地陪伴;儿子因为看不成登月的新闻而颤抖,她就开长途车送儿子回家看电视,允许儿子独自在家过夜(听见了大姐姐不是一人在家,诺拉就赶紧跑掉,生怕女儿羞愧)。

啊,我也想做这样的妈妈。诺拉的孩子长大,大概很受欢迎。他们的妈妈包容了他们的自我、执拗。她什么都没说,她却做到了。

(小说未读完,待续)

《诺拉·韦伯斯特》读后感(五):科尔姆·托宾的小说

科尔姆·托宾小说中的两个悖论,让我们不得不重新看待这位爱尔兰小说家。重新从其写作手法中觅得答案。

技法与情感

我们可以借用两个词汇——“脑力”与“心力”——来简单地划分小说家。如果说脑力小说家依靠开发脑力来完成高超的小说叙述,那么心力小说家则在探索小说表层背后的情感深度。前者以穆齐尔、博尔赫斯、波拉尼奥等为例,后者则以普鲁斯特、卡尔维诺、阿莫斯·奥兹等为代表,再加一位即将提及的科尔姆·托宾。当然,任何一位小说家都是两股力量不同程度的混合(纳博科夫是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此一简单划定只为分析方便。

在此基础上,我们遭遇到科尔姆·托宾小说中的第一个悖论:文本表层交织的高超技法与背后涌动的细微情绪,也即深层的“心力”是通过表层的“脑力”活动完成。虽然托宾极其娴熟的小说技法提供了一种创作典范:它极好模仿;但在这种精简的文风中潜藏的情感暗流却唯有托宾本人才能完成。这个悖论让我们想不及小说史上的任何前辈,也许是普鲁斯特,但普鲁斯特过于花哨的文风实则掩藏了技巧的明晰性;我所想到的是小津安二郎。在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中,镜头是以极规整的形式组接,但其所展示的内容确是发生于家庭内部的情感故事,也即形式与内容的反差。与此相似,托宾的小说建立在严密的叙述法度之下(下文将提及的自由间接文体与对话的交互),而我们所体验到的却是萦绕于叙述中的情感氛围和人物内心细腻的心理活动。

这种情感氛围,与阿莫斯·奥兹小说中创造的情感氛围相异。在奥兹的小说中,叙述氛围是通过作为小说家的奥兹本人强行附加于叙述者之上完成的,而托宾则是依靠“自由间接文体”。比如在阿莫斯·奥兹的小说中,无论是第二人称叙述的《我的米海尔》,还是第三人称叙述的《沙海无澜》,都可被当做第一人称看待,原因在于这些小说均萦绕于作为小说家的奥兹本人的情感体验之下,这导致了小说中的对话看起来更可能发生于心际:不是从嘴巴脱出,而是自内心涌起,奥兹的小说展示的就是现实世界如何不断地被人物的目光所捕获并内在化。托宾的小说与此相异,托宾原原本本地遵从了现实生活背后的法度,发生于《诺拉·韦伯斯特》开头的对话片段,如同电影场景般在我们眼前历历在目。

形象与叙述

科尔姆·托宾的写作方法,遵循了如下规则:第三人称叙述段落与对话段落相互组接,前者则依靠自由间接文体完成。小说并未完全背离叙述者(小说家)与人物任何一方的声音,原因就在于此;同样,科尔姆·托宾可以为他的小说注入如此细微的情绪能量也出于此。自由间接文体可以杂糅叙述者与小说人物两者的声音,一方面脱离了第三人称平板的客观视角,得以潜进人物内心,另一方面,人物的心理活动借由叙述者转述而出,浸透着叙述者(小说家)的意识。这种在人物(主观)与叙述者(客观)两股声音间变通的叙述形式,导致了一个新悖论。

这个悖论就是小说主角的形象始终模糊不清,虽然我们一直跟随叙述者了解、获悉她的所思所想,但其形象却处于谜团之中。相反,那些围绕在女主角身边的其它众多人物,却借由几次描写和几句对话,越发饱满起来。在《布鲁克林》中,女主角艾丽斯虽然是整部小说倾力刻画的中心人物,其形象却随着对其内心世界的不断深入而渐趋迷失;而对于艾丽斯的家人、弗拉德神父、艾丽斯在布鲁克林的众室友、男友托尼及其家人,虽然只用了寥寥数笔,却因为一些特色鲜明动作与对话描写,坚实地占据着读者脑海。这种情形,同样发生在《诺拉·韦伯斯特》这部小说中,诺拉的形象无论着墨再多,依然模糊难以辨清,相反,她的两个儿子多纳尔、康诺,两个女儿费奥娜、艾妮作为诺拉的观察对象却跃然纸上,更不用提吉布尼公司里形象鲜明的众职员。

珍妮弗•伊根在《纽约时报》上为《诺拉·韦伯斯特》撰写的书评可谓一阵见血,“主人公与读者的情感距离如此之远,使得诺拉•韦伯斯特有时几乎像是幽灵。”珍妮弗•伊根发现了这种悖论,却未能指出产生这一悖论的原因。伊根在同一篇文章中指出的托宾小说中“日常生活近乎神秘”,同样可以用来指称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托宾与小津安二郎,也许是一个有趣的课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