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读后感锦集

《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读后感锦集

《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是一本由[德]叔本华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读后感(一):翻译不行

如果说韦启昌的叔本华翻译是流畅、准确与文采兼具的教科书式的翻译,那么,齐格飞不自量力的译文则离这个标准很远。例如:

p16

为繁衍人类种族,大自然召唤出年轻、强壮与俊美的男子,使之香火不绝。此即大自然之顽强意志,但自然意志流淌出的却是女子的柔情。该自然法则具体施加在每个人身上,因年龄与力量的改变亦有所不同。倘若有人为实现自己的权利与利益,竟变成了施行此法则的阻碍,当他初次起念时,大自然便会将他的全部权利与利益,包括他所谓的主张与行为,一并毫不手软地碾碎掉。……

看到此处我头已昏,为了弄清楚这段话到底在说什么,我找出了商务印书馆版《叔本华论说文集》中的《论女人》相同段落,商印版翻译如下:

大自然已将人类的繁衍任务委派给那些年轻、强壮、英俊的男人,这样,人类的种姓便不会退化。这是大自然关注人类的坚定意志和目的,它通过女人的热恋而表现出来。没有比这更古老更有力的法则了。让那些提出种种要求和利益——这些利益和要求将会与上述法则发生冲突——的男人受苦受难去吧!无论他会怎样申辩和做出什么努力,男人总是在第一次庄重的相会中被毫不留情地征服。……

商印版的译文虽不尽完美,但我至少知道它说的是什么意思,而齐格飞的译文则是含糊而拗口的。

含糊而拗口是齐格飞译笔的特征,通篇看下去既云山雾罩又不优美享受,看完第一篇我已没有信心和兴趣看完整本书了。无鱼虾也好,想看这本书中相关篇目的读者可以看商务印书馆版《叔本华论说文集》。

另外,这本书的封面装帧真丑啊。

《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读后感(二):苦与痛间: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我们对痛苦的敏感几乎是无限的但对享乐的感觉则相当有限。 一切阻碍、抵触或者拂逆我们意欲的事情,也就是所有让我们不快和痛苦的事情,马上和直接就被我们异常清楚地感觉到了。 舒适和幸福具有否定的本质,而痛苦则具有肯定的特征 。

人和动物之所以表现出不尽相同的情形首先是因为人想到了不在眼前的和将来的事情——这样,经过思维的作用,所有一切都被增强了效果;也就是说,由于人有了思维,忧虑、恐惧和希望也就真正出现了。这些忧虑、恐惧和希望对人的折磨更甚于此刻现实的苦、乐,但动物所感受的苦、乐则只是局限于此刻的现实。也就是说,动物并没有静思回想这一苦、乐的浓缩器;所以,动物不会把欢乐和痛苦积存起来,而人类借助回忆和预见却是这样做的。对于动物来说,现时的痛苦也就始终是现时的痛苦,哪怕这种痛苦无数次的反复出现,它也永远只是现时的痛苦,跟它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没有两样,这一现时的痛苦也不会累积起来。所以,动物享有那种令人羡慕的无忧无虑和心平气和。相比之下,由于人有了静思回想和与此相关的一切,那些本来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基本苦、乐在那里却发展成为对幸福和不幸的大为加强了的感觉——而这些会演变成瞬间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狂喜,或者足以导致自杀行为的极度痛苦绝望。

动物没有担忧和希望恰恰是因为动物的意识局限于直观所见之物,因此也就只局限于现时此刻。所以,动物只对那些此刻已经呈现在其直观面前的事物才会有极为短暂的恐惧和希望;而人的意识视野包括整个一生,甚至超出这一范围。但也正因此缘故,动物与我们相比在某一方面却似乎的确更有智慧,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心安理得、全神贯注地享受现时此刻。动物就是现时的体现,他们明显享有的平静心境经常让受到忧心和思虑折磨、时常不安和不满的我们心生羞愧。甚至那些我们刚刚讨论的希望和期待所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不是免费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经由希望和期待所提前享受到的满足在稍后则从实际的享受中扣除,因为它稍后获得的满足正好与他在这之前的期待成反比。相比之下动物的享受既没有提前得到,也没有在稍后打上折扣,它们因而是完整、不打折扣地享受现时真实的事物本身。同样,不幸也只是恰如其分的烦扰动物,但对于我们,这些不幸却由于预见和恐惧的原因而增加了10倍之多。 正是动物所独有的这种“完全沉浸于现时”的特点使我们看着驯养的动物就能得到很大的快乐。这些动物就是现时的化身,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感觉到每一轻松和明快的时间所具有的价值——对于这些时光,心事重重的我们通常不加理会就让其过去了。

意志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包括人、动植物、无机体等)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志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志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人类是意志最高级别的现象,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

痛苦具有肯定的感觉之物。生命的本质是长期的痛苦夹杂短暂的欢愉。

《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读后感(三):《论生存与痛苦》书评

整本书由译者从叔本华昔日的论文中选择后整合而成,这也使得这本书的主题直到其将近尾声时才正式浮现于眼前。在阅读完两位著名哲学家的一本著作后(自然,尼采所撰写的《反基督者》不太适合作为比较阅读的样本,毕竟是其在摒弃绝大多数的理性批判后所展开的论述),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于我而言,相对更具有吸引力。

针对其关于人类对形而上学的需求上的探讨,他直接地指出了“各种宗教是必须的….宗教是为了大众所设,并不需要普罗大众去理解晦涩深奥的真理,因为大多数人既无验证的本事,也无思考的能力。”这样的观点也正是我对于尼采的那本著作中思想做出反对的基本立足点,而这里就不对上本书的内容与思考内容进行赘述。就叔本华对大众对宗教的需要,指出背后的含义在于“是为之不可估量的善举”,而这样一个观点其实在当今的人类社会中可以得到很好的直接实证。观察当今美国社会中一股不容忽视的稳定社会的力量,必然是新教、佛教与伊斯兰教等宗教的教义中对其门徒“善”的要求,在整合后从一定程度上守护着“善”在社会中的续存。

紧随其后,他锐意指出了广泛意义上的物理学中所客观存在的弊端。纯粹的自然主义所存在的不充分性在于,其大部分的理论与知识首先是来源于现象,当进行进一步高度的抽象总结后,再度对其根源进行追溯,会猛然发现其根基是无法解释的事情的集合体。但,纯粹自然主义却大胆地将不可解释之现象视作既定的物理秩序的根据——绝对秩序。就如叔本华所言,“靠着自然主义或是纯粹的物理学观察方式,人们永远也够不着自己的目标。”。自然主义与纯粹物理学的这一问题实际也是其客观存在的弊端的延伸,对于人类存在与意义上的根源上探讨的困境。所有人都认同的一点在于,所有人类创立的学科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延续。而将视角转向纯粹自然主义等哲学视角,会发现的是,社会在这样的境况下实际极易逐渐陷入存在意义与伦理的困境,反之将人本身套上物质的枷锁。

人类真正的本质与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一次又一次不断的向死而生的旅程吗?还是毫无意义的偶然与巧合下的有机生物现象?

就人类最强劲的敌人为何而言,乃是痛苦与无聊。这两者似乎永恒地贯彻在时空中每一个人类的现象之中,而这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是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否定。当我们存在的这个事实已经无法满足意识的需求,意识所反映出来的一个特质就是其无尽的欲求。但就这样一点,这样无尽的欲求究竟是个体本质的意识的特征,还是依附于人类所寄存的血肉之躯中必然存在的动物性驱使的结果就无从得知。无论是在文学,艺术还是其他领域,永恒的一个主题便是在对自己存在的意义的追寻与探索,这样对自身意义的探索的所揭示出来的本质是否就是,这仅仅是个体最本质的存在——意识投射与血肉之躯的最为突出的现象的体现,人类的本质——意识在无意识地驱使着所寄存的肉体不断地自我挖掘的过程。这样的人类本质与存在意义背后所掩藏着的一大危机,就在于这样的有始无终的自我挖掘对象却是一个无法突破物理现象的局限的目标。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大多数人中途投向了神的怀抱,或者将自己扎根于现世的土壤,从而将自己的方向从原来迷雾缭绕的无止尽的征途中转向身边的港湾。这样的方式省却了面临人生意义虚无的本质,同时能够简单地去认识这个自身的本质——神的创造物或动物性的高等体现。

是否有可能,人类实际是作为这个不知疲倦地、全意识无知地在无穷无尽的时间中更新着个体的自然或第三者的理性的具象体现。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有言:我的灵无法永驻人身,因其为血肉之躯;而其生命将注定只能为百年之间。这也侧面反映了在圣经中,人的本质含有上帝的灵,而这也是维系着人类行为活动的驱动力之一。这样的“灵”或许就是物自体的本质,生命实际只是这样的灵在现世的现象体现。

谈及神,认为其是全能的。质疑这点的悖论有很多,叔本华所提出的一点:神不是全能的,他无法裁决的自己的死亡。这无疑是一个事实,针对这个时代一神论的特征而言。所以神将人类创造,赋予了人类能够做他所不能做的事情的能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