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屠龙简史读后感1000字

屠龙简史读后感1000字

《屠龙简史》是一本由王永胜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2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屠龙简史》读后感(一):春天读一本书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和阅读的书,作者王永胜。还没拿到书时,我猜想这是不是一本武侠小说呢?没想到是这样一本漫游式的散文随笔。按照我的阅读速度和习惯,预计三天内读完。小时候,我看着小叔每天练武,也会在旁边学着比划。每个黄昏后,那个闲置小屋前的空地上,铺满了杂草,棍棒声很是悦耳和振奋人心。

《屠龙简史》读后感(二):好看

周实

收到王永胜的新著《屠龙简史 ——武林漫游三千年》,书名有味,我想看。

永胜是瞿炜兄的小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这些年他跟着瞿夫子“学文习武”,真的可谓“获益良多 ”。于是,我就这样想,这“益”多少也有点包含在这本书里吧。

瞿夫子是诗人作家,也是个武术家。他是四象拳“第三代传人”,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南少林罗汉拳第三代传人。他的小友那自然也是武林中的人了。武林中人写的史相对林外人写的自然会要更真切,更有内容,更好看。

于是翻到书最后,看他如何写瞿夫子:《旧时武林二三事——瞿夫子演武录》。为何是 “演武”而非是“谈武”,他特地解释道因为并非纸上谈兵, 而是常常带有演示。比如说瞿夫子谈“变脸”:

谈到“变脸”,我不是很明白,就追问瞿夫子,什么是“变脸”?我们就先从武人的“相”说起。

徐皓峰在《武人琴音》中也说,武人文相, 因为(旧时武人)大部分时间不是处理武林纠纷,是处理民事纠纷,带职业特征,笑眼眯眯,见了他的脸,人就消了三分火气。这也是“武人文相”的一种解释。

武人文相,如果你们碰到的对手是文相,那就要小心。

传统武术中的变脸,是在极其凶险之时,脸突然露杀气,金刚怒目,令人惊恐,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变脸,在套路中就是亮相,多数人不明白这一短暂的停顿是何意。有人说是为了漂亮,其实是错了。关羽抚髯,目露凶光,就是杀人之际。目光所及,就是白刃同步到达的意思。

徐皓峰在《武人琴音》中提到:曾有一名老者高手向尚云祥挑战,俩人在院子里势均力敌,尚云祥就把徒弟赶出院子,邀老者高手进屋闭门比试,韩伯言寻到条窗缝偷看。

老者高手坐等着,尚云祥在给家里供的达摩像上香,一上香,一扬脸,惊了屋外的韩伯言,“尚云祥五官变了”。韩伯言晚年对孙子韩瑜讲述,仍有余悸,说:“瞅着就不是师父了。是谁呀。”

风驰电掣几招,尚云祥赢了。尚云祥向外喊韩伯言,要他带其他徒弟进屋。原来知道韩伯言在外偷看。

等韩伯言带着人进屋,“尚云祥脸变回来了”,老者高手也没事了,俩人有说有笑,叫徒弟进来,给长辈行礼,这是对老者的尊重。

说完上述这段故事,瞿夫子从椅子上起来说:“来,给你变个把戏。”他在离我很近的距离,突然转过脸,双目圆睁,口中发出短促雷音,宛如猛兽扑面。我寒毛直竖,一阵胆寒。瞿夫子哈哈大笑:“这就是变脸。”

原来是这样,大致可以想见了,瞿夫子是这个样呀。我和瞿夫子结识多久了?少也二十来年了吧,但是还没见过面,这次算是见到了。下次有机会,我们若见面,我也变个脸看看?可惜,我老了,实在太老了。

接着,又看《绝招篇》,看《魏晋风度与啸及其他》,看《为什么是“十步杀一人?》,看《赵云与梨花枪及其他》,等等,等等,都好看,全都没使我失望。

毕竟“漫游”了“三千年”,且其内容是“屠龙”,它就是再“简”,也够我看好几天了。

《屠龙简史》读后感(三):在自己的传承里修行

“一个人怎么能走出他的传承?”

在我看来,此言不仅是《魏晋风度与啸及其他》一文的文眼,也揭示《屠龙简史:武林漫游三千年》一书的主旨,此书乃王永胜先生在他的传承里修行的笔记。

在永胜先生学文习武之路上,他尊称为瞿夫子的允文允武的瞿炜先生,是至关重要的人物。此书的原点,是《赵云与梨花枪及其他》一文,而此文创作缘起,即瞿夫子对他心头多年谜团的点化。正缘于此,初步整理书稿时,他便将此文列为头题。

永胜先生的随笔,记录武人武学,祛魅武侠江湖。

在《为什么是“十步杀一人”?》一文中,他写道:“瞿夫子曾提剑叹息,手中剑不可用。他说,现在造的剑,剑格太小,很难用来格挡。另外,剑格太小,手握剑格换剑时也很不方便。开刃的剑,工匠往往会把双刃开到底,这同样不可用。开刃合格的剑,是剑身前三分之一处开刃,用来刺、撩;后三分之二的部分,材质要做得厚一点,用来格挡,不用开刃。如果剑身全部开刃,容易划伤自己,连换剑都很棘手,如履薄冰。”

瞿夫子传授武术、武道之外,还给永胜先生提供看待世界的门径。加之研习用心,他再看寻常事物,就有别样发现。

学剑之初,瞿夫子一再告诫他“眼睛要看着剑尖”,尤其是在出剑之后,剑尖已经刺到假想敌人时。几番体验之后,他对南宋词人笔下常见的“看剑”感受颇深。他认为,看剑不是简单地拿着剑端详,而是在用剑出击时眼看剑尖,这是对眼神的一种训练,关乎神、威的凝聚和准确性的培养。

在《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一文中,他写道:“习剑之后重读这六字,我脑海中马上会有画面。淳熙十年(1183),一个深夜,魁梧雄壮的辛弃疾喝醉酒,把灯火拨亮,拔出好多年没饮血的佩剑,情不自禁地舞了几个凶猛的剑招,剑划过黑夜,呜呜有声,他看着剑尖,想起‘气吞万里如虎’的军旅生涯,强壮的右臂一发劲,将剑狠狠地插在地上,瞬间悲从中来,‘可怜白发生’。”

阅毕此文,不禁感叹,永胜先生堪称辛弃疾千年之后的知己。

瞿夫子更集中的论武之语,见于《旧时武林二三事:瞿夫子演武录》一文。其中道理,自然不限于武林。“关起门来,入室弟子听到的教诲,非常直接、简单,一点都不神秘,但是非常实用。以写文章打比方,最好的写作修炼就是记笔记,瞿夫子说,如此告诉一个文艺青年,他也许会大失所望。秘诀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曾记得,三十年前,一位长者为写作尚未入门的我解惑:“要写你最熟悉的东西,从写小文到写大文,不要贪大。抓住三点:多读、多听、多写,时间长了,就自如了。急无用,搞文字工作,不是出力气,要耐心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不过这条路,不是平坦大道。共勉。”

当初我听闻此言,只觉平淡无奇,未免失望。但正如永胜先生在书中多处所言,大道至简,多数绝学,就是在师父随时指点下苦练基本功。多年过去,我能给初学者的建议,也不过如此,若要增补,就是多思而已。

瞿夫子说:“专研武学的人,不会满足于一门功夫,会博采众长,苦心研习,相互参证。但是,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习武也一样,你要知道自己在哪里停留,如果不懂得停留,终究会迷失。停留,不是说止步不前,而是要归拢所学,归拢所走过的路,如万条小河汇入池塘。如果不懂归拢,如水泄于地,终究一事无成。习武如此,做学问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屠龙简史》是永胜先生归拢自己所学之作,经由武艺与历史对话,漫游的是三千年武林,也是四十载阅历。他的修行笔记,超越武林,必将成为读者阅历的一部分,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传承,也是阅读的价值所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