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抱着父亲回故乡》读后感锦集

《抱着父亲回故乡》读后感锦集

《抱着父亲回故乡》是一本由刘醒龙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抱着父亲回故乡》读后感(一):返乡

作家刘醒龙先生是曾在工厂中历练过的人。用他在《抱着父亲回故乡》一书中的描述,他十年的青春岁月是在一家阀门工厂中度过的。每年工厂里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火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冰窖,曾经少不更事的他还差点被一次工伤夺取了生命。这些体验在我读来倍感亲切,因为我也是一名钢铁工人,一直都是。

我曾无数次想象过自己在逼仄的格子间奋笔疾书的样子,我也曾幻想自己衣冠整齐在电脑前指点江山。我从没想象过自己会是现在这副样子,穿着满是油污和灰尘的工作服,每天和冷冰冰的钢铁与钢铁粉尘为伴。可偏偏生活就是这么无常,它所给你的绝不是你完全想要的。

就算是工厂带走了刘醒龙先生那十年火热的青春岁月,但是他的字里行间并没有体现出丝毫怨怼,反而拥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平和。毕竟能让我们困苦不堪的只有当下的种种遭遇。但当我们回顾那些逝去的岁月时,发现往日的种种早已剥离了一切烦躁困顿,剩下的都是平凡而隽永的回忆。那不过是一段再普通不过的人生经历罢了,和其他的写作素材没什么两样。

刘先生的文字拥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虽然他在部分章节里对城市生活有所描绘,如《一只松鼠的城市》。虽然他已经在城市定居,但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却和城市生活节奏格格不入,宛如一个随时可能转身离去的过客。能寄托他对乡村草木思念的地方是公园,按照他在书中的说法,“公园其实是一处被微缩了的乡村,而乡村则是被过于放大的公园。”这无疑是对秉持城市乡村二元对立论者的一个否定。他不会像那些诗人一样把麦田挂在嘴边,而是真正融合到了自己的细胞里,任他走遍大江南北都不曾丢掉自己的信仰。

他对家人的眷恋和对乡土的依附同样紧密而不可分割。《抱着父亲回故乡》一章中,他对父亲深挚的情感跃然纸上。我们每个人年幼的时候曾都在父亲的怀里度过漫长的岁月,但是我们这一生能有多少机会抱起父亲呢?如刘先生所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抱起父亲,也是我最后一次抱起父亲。”偏偏这一刻是离别的一刻,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父子却已天人永隔,再想重聚已是无从谈起。

与其说是完成一场安葬,不如说是一次返乡的旅途。我们注定要在土地上劳碌一生而谋求衣食,最终都要回到泥土中去长眠,一如我们的先祖亚当。比起这段漫长的岁月,我们一生相识相见的缘分又何其短暂。不如和我们身边的人一同珍惜这转瞬即逝的岁月,才不负了这一辈子的旅途。

《抱着父亲回故乡》读后感(二):踏上一条回归家园的小路

踏上一条回归家园的小路

—读《抱着父亲回故乡》

朱延嵩/文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矛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刘醒龙的散文集《抱着父亲回故乡》以深情的笔墨描述了记忆中的故乡,父亲母亲,在工厂里的青春岁月…那些关于文学,关于生活,关于人间万象的种种思考一一呈现,阅读文集也是与作者在精神层面深入沟通的过程,让我们与作家的心靠得更近。他也因《抱着父亲回故乡》一文获得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第七届老舍散文奖,受到媒体和评论界的高度评价。

在文学创作上,刘醒龙认为优秀的作品其状态都应当是“在场”的。《抱着父亲回故乡》一文讲述的是作者为父亲守灵期间发生的事。我们在追随他的讲述情境,为其中隐忍的平和与流淌的回响深深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那些事物的真切存在。在他重新踏上这条回归家园的小路时,久远的记忆被唤醒:鱼丸、炊烟、包面,散发出慢慢“寻到根”的感觉。这是第一次“父亲与故乡合为一体”,也是他作为儿子,“第一次”且最后一次抱着父亲。被潮湿小径、寂静小垸所唤醒的家乡也在刘醒龙的描述中露出了本初的模样。抱着父亲叶落归根,是温情背后隐藏的深厚积蓄,无限拓展的家园情怀。

刘醒龙被称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他说:“城市是乡村的梦想,乡村是城市的故乡。”也许记忆中的故乡印象是支离破碎的,但固有的乡土情结不会改变。在《钢构的故乡》一文中,他写道,“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哪怕只在匆匆路过中,远远地看上一眼!” 是啊,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满腔热血、充满好奇、志向远大,希望到外面闯世界,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待到中年,有了诸多历练,视野随之开阔,心态慢慢平和,于是故乡的山水人事成为温馨的回忆,越来越喜欢故乡、依恋故乡,期盼叶落归根便成为普遍的心态。把这种现实的心态用好的载体表达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创作的成功。在本文中,作者那深深的一跪,既是对乡土的膜拜,也找到了重生的感觉,让读者为之动容。

“散文的非虚构性决定了它必须是写作者的一种心灵状态。在散文中的任何虚构,所杀伤的不是散文,而是写作者自身。”正是秉持这样的创作理念,刘醒龙的散文在富有哲思质朴之美的同时,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征服读者。《母亲》、《果园里的老爸头》等散文中,把慈祥操劳的母亲,和善勤劳的岳父形象很好的刻画出来,作者抓住让自身刻骨铭心的生活事件,去表明至亲的可敬可爱,这种情感发自内心,也让读者感同身受。

刘醒龙的这部散文集让我们感受到返璞归真中涤荡灵魂的快感,这也像在返乡的小路上行走,接上地气,沐浴泥土的芬芳。

《抱着父亲回故乡》读后感(三):恰似那壶普洱茶——读《抱着父亲回故乡》

“好的散文一定要懂得心痛,一定要发现仁爱。”这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说的话,这点在他的最新散文随笔集《抱着父亲回故乡》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这本书里,他以深情的笔墨描述了记忆中的故乡、父亲母亲岳父、在工厂里的青春岁月还有那山那水那人生。读过此书,更能理解他的小说《凤凰琴》、《秋风醉了》、《大树还小》、《挑担茶叶上北京》等。

这部散文集首先打动人的是他那不折不扣如泣如诉的乡土情结。乡愁是历代文人墨客喜欢表达的永恒的主题,她总能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当然不乏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作品。而刘醒龙的《抱着父亲回故乡》是深沉而凝重,用心写就的,他是一个从哺乳时期就远离故乡的人,他一直用漂泊不定形容自己,成年后的他,很少回家乡,对故乡记忆模糊,却更加深沉。写故乡离不开故乡的人,《母亲》中的母亲是敦厚勤劳的,像千百个劳动妇女一样在丈夫大男子主义的高压下任劳但不一定任怨,作为儿子表达对母亲的爱也是含蓄的,心痛母亲,却难以表达,给人感觉是真实自然,爱意浓浓。这个感觉在《老爸头》里表现得也很明显,老爸头就是刘醒龙的岳父,一个善解人意脾气温和总是微笑的可爱老人。从字里行间看出他们翁婿间的默契。

最打动人心的是《抱着父亲回故乡》这篇文章,作者用饱含深情地笔触,诗意的语言,字字千金,但看上去却不动声色,像表面平静的深海海底却暗流涌动,读罢让人潸然泪下,透过凝重的文字,一个外表刚强内心温情的父亲跃然纸上。这是作者在家给父亲守灵的日子泣血写成的,获得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也是这部集子的主打篇。

其次是书中的山水人生,《走向胡杨》中王震的兵团人放弃驻守北京的优越条件,选择戈壁沙漠去垦荒,挑战生命极限,他们大部分人一辈子没有再走出沙漠就长眠地下,活着的一些老战士曾被专门接到乌鲁木齐住了几天,“老人们看着五光十色的城市景象,激动地问这就是共产主义吗?”他们从没有后悔没有留在北京,作者表面非常含蓄近乎白描地写他们,却极力地描写胡杨,象征意义可见一斑。类似的还有《在记忆中生长的茶》那愈品愈香的普洱不正象征了不事张扬温厚淳朴的女主人和作者的母亲吗?

在作者笔下那山那水那红叶那松鼠都有着灵性,都透着人文,充满了仁爱,如《一只松鼠的城市》关于城市的公园,“对于城市来说,公园其实是一处被微缩了的乡村,而乡村则是被过于放大的公园。”《真理三峡》叹人性的妄大,表达对自然的敬畏。这些都蕴含着细腻的多层次的爱和深深的泥土的清香。

刘醒龙扎根厚实的土壤,文风扎实,不事张扬,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充满着理性,总是在不经意间阐释着人生,给人启迪。这与他的人生历练是分不开的,读过他的《我的工厂我的青春》就会找到答案,十年的工厂生活,车床旁,“滚烫的铁屑会将接触到的肌肤烤出一股烤肉香”,他说“绝对了不起的青春锻造了我的近乎不锈钢一样坚韧的神经。”确实,作者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丰富的人生历练对作家来说都是宝贵的。这也是他散文集能够让人懂得心痛和发现仁爱的深层原因。

他的语言凝重而不缺乏诗意,《抱着父亲回故乡》就是不分行的诗。有的文章类似散文诗,比如《天姿》。他的语言也是细腻生动的,比如《天香》中形容树与石恋“若非美人暗自饮了半盏,趁那男人半立之际,碎步上前,将云水般的腰肢与胸脯,悄然粘贴身后,临街诉说心中苦情”。凡此种种,需要读完全集,细细体会。

总之,刘醒龙的《抱着父亲回故乡》如那壶历久弥香的普洱茶,滋味醇厚,回甘绵长,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人佳作。

作者 谭德云

《抱着父亲回故乡》读后感(四):至真至纯是吾乡

至真至纯是吾乡

◆彭忠富

生活就是这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的母语里,蕴含着你和故乡连接的密码。一个人无论走多远,故乡的魅力无不如影相随。

年届不惑,一直在出生地刨食,就算偶尔离开,也不过十来天。因为身在故乡,呼吸着这里的空气,享受着这里的物产,对于故乡反而体会不深。直到有一次在丽江旅游,晚上在四方街转悠,兜兜转转居然迷路了。鼓起勇气问旁边的路人,那人一听我的口音,居然说我们是故乡人。原来他在这里打工,已经好几年了。那一刻,我蓦然明白,不管时空如何变幻,故乡早在我们身上打下了烙印,而口音就是最难掩饰的。

这正如湖北作家刘醒龙所言,最能体现湖北人性格的一句话是:“你是个苕!”“苕”相当于“傻”,但是从湖北人嘴里说出来,别有一番韵味。不仅仅是惋惜,更多的是这个人个性的肆意张扬。你听到这样的话,看见说话人的神态,根本就无法生气。生活就是这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的母语里,蕴含着你和故乡连接的密码。当然,这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用岁月去感悟,你就会发现至真至纯,还是故乡。

刘醒龙认为“好的散文一定要懂得心痛,一定要发现仁爱”。我深以为然,一篇散文没有绵厚细腻的情感蕴藏在字里行间,怎么能够算得上是好散文呢?在刘醒龙的散文集《抱着父亲回故乡》一书中,多篇散文都体现了他的散文观。

以《抱着父亲回故乡》为例,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抱着父亲的骨灰盒回故乡安葬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感。写母亲的文章数不胜数,写父亲的优秀文章反而很少,我们所熟知的是朱自清的《背影》,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细节:肥胖的父亲穿铁道爬月台,费劲千辛万苦给朱自清买橘子,一下子拉近了父子之间的心理距离。父爱至深,平凡却又伟大,感动了朱自清,也感动了后世读者。

刘醒龙在这篇文章中,同样非常注重细节的描述,例如“父亲太普通,也太平凡,在我抱起父亲前几天,父亲还在挂惦一件衣服,还在操心一点养老金,还在渴望新婚的孙媳何时为这个家族添上男性血脉,甚至还在埋怨那根离手边超过半尺的拐杖!”也许作者觉得还不过瘾,在《母亲》一文中,又这样写道:“譬如他不让母亲洗被子,母亲没有听信,父亲便夺过被子,放到砧板上,用菜刀剁得稀烂。譬如锅里的饺子煮好以后,两位孙子像请示工作一样去问他,可以吃几个。几经反复,他才哼一声:八个。”通过多篇文章中父亲形象的反复出现,我们对于父亲这辈子就有了一个立体印象。

这本书包括三十五篇长短不一的散文,有关故乡,有关青春,有关欲望,有关救赎,但故乡涉及篇幅最多。作者在记忆与现实的时光交错中,如歌如泣地抒发乡土情结。他以富有哲思的文字深层次地思考与追问城市与乡村的关联,热切地呼吁对乡土乡村的人文关怀。

苏东坡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但事实上有几个人能做到在这一点呢?故乡总是和父辈和儿时联系在一起,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记忆里,就算时过境迁,也无法改变,这就是现代人灵魂深处的乡土情结。

一个人无论走多远,故乡的魅力无不如影相随。因为一个人走到哪里都有收获思想与智慧的可能,唯有故乡才会给人以灵魂和血肉。

(《抱着父亲回故乡》刘醒龙著/重庆出版社2015年出版)

《抱着父亲回故乡》读后感(五):大家不一定都是大作 ——《抱着父亲回故乡》书评

赵国燕王/文

拿起《抱着父亲回故乡》这本书时,看到作者的大名刘醒龙,本该是感到如雷贯耳的,但是我仍然对他没有感到任何好感,他作为武汉的知名作家,却对武汉的年轻作家似乎没有过任何互动。读完整本书,我是十分不满的,作为资深书虫的我对于名家大作的心态都是心怀敬佩的,而这本《抱着父亲回故乡》却让我得出一个观点:大家不一定都是大作。他的这本关于亲情、故乡的散文集丝毫让我读不到所谓的大家之言、经典之句。

《钢构的故事》“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

哪怕只在匆匆路过中,远远地看上一眼!

哪怕只是在无声无息中,悄悄地深呼吸一下!”让我读到的是陈词滥调。

《母亲》“大清早,母亲一边和我说着话,一边随手将我正在做的各种事顺手接了过去。而我也像以往每次回家那样,不自主地就顺从了母亲。”他一直没有放下作为大作家的架子,不去向一个儿子一样写文章,而总是这样高高在上。

《老爸头》“实际上,老爸头是一个极随和的人。在数千里之外的武汉,太太每每提起老爸头的随和,深爱之下还含着一种深刻的不满。”说到此,让我感觉他这样写家人,总不能打动读者,不能让我感受到感动和真情。

《抱着父亲回故乡》:“父亲像一朵朝云,逍遥地飘荡在我的怀里。童年时代,父亲总在外面忙忙碌碌,一年当中见不上几次,刚刚迈进家门,转过身来就会消失在租住的农舍外面的梧桐树下。长大之后,遇到人生中的某个关隘苦苦难渡时,父亲一改总是用学名叫我的习惯,忽然一声声呼唤着乳名,让我的胸膛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厚。那时的父亲,则像是穿堂而过阵阵晚风,

父亲像一只圆润的家乡鱼丸,而且是在远离江畔湖乡的大山深处,在滚滚的沸水中,既不浮起,也不沉底,在水体中段舒缓徘徊的那一种。父亲曾抱怨我的刀功不力,满锅小丸子,能达到如此境界的少之又少。抱着父亲,我才明白,能在沸水中保持平静是何等的性情之美。”让我只看到了词藻的华丽,没有真情的亲情之作怎么可以让读者引起共鸣呢?

“我不敢直接用春秋称呼这小山。

春秋意义太深远!

春秋场面太宏阔!

春秋用心太伟大!

春秋用于父亲,是一种奢华,是一种冒犯。”

“那小小身影还在盘旋,不离不弃地跟随着风,或者是我们。

小路弯弯,穿过芭茅草,又是芭茅草。

小路长长,这头是芭茅草,另一头还是芭茅草。

轻轻地走在芭茅草丛中,身边如同弥漫着父亲童年的炊烟,清清淡淡,芬芬芳芳。炊烟是饥饿的天敌,炊烟是温情的伙伴。而这些只会成为炊烟的芭茅草,同样既是父亲的天敌,又是父亲的伙伴。”

“小路,只有小路,才是用来寻找的。

小路,只有小路,才是用来深爱的。

小路,只有小路,才是用来回家的。

八十八年的行走,再坚硬的山坡也被踩成一条与后代同享的坦途。

一个坚强的男人,何时才会接受另一个坚强男人的拥抱?”读到这三段的时候,我开始笑了,他这几段怎么像高中生的作文一样?

在所有读者眼中,一个成名已久的大作家的文章应该是有很多优点,文字感人、故事真实、感情真挚。而在刘醒龙这本《抱着父亲回故乡》书里面,我读过的是一些见过很多的华丽词句,没有一些句子了可以让我回到我的故乡,没有一句话能让我泪流满面,没有一句话让我想称他为“大师”。

很抱歉,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失望。

我记得,在我还在学校的时候,读到史铁生老师的《我与地坛》,其中有一段讲过他因为生病,有一段时间很苦恼,脾气很暴躁,经常对母亲大吼大骂,有一次还一个人躲到一个暗处,看着母亲在公园到处找他。这段话读完后,我突然就像个女人一样泪落如麻,因为这一段和我的经历很像,很多次,我对于母亲的关怀不屑一顿,对于母亲的横言冷语只有到了自己心情平静下来才觉得后悔。

我一直在想,史铁生关于亲情的文章写得才是真的好,让我读来倍感亲切,文字细腻、真实、动人。写的故事有的时候可以触摸到读者的心,让他们跟着作家去流泪、去后悔、去感动……

轻握着书卷,我开始仇恨起《抱着父亲回故事》的作者刘醒龙先生了,轻轻地将书丢入垃圾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