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是一本由[美] 丁松青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一):终于出个新版本了支持

之前1994年宁夏人民出版社的是不是盗版啊,这次说首度出版?不管如何都是好事,宁夏人民出版社的那套有很多印刷排版错误。终于出新版本了。希望接下来能把<<刹那时光>><<遇见三毛>>这两部也出个简体中文版。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二):6666666666666666666

从台北到竹东,自竹东搭一个多小时公车,群山点翠中隐驻着一个小小的泰雅族部落——清泉。温泉、吊桥、张学良故居、三毛的家,错落散布的景点之间,一位神父用四十年的日月守住一座充满山地风情的天主教堂。丁松青,中国名字,却是一个美国人。 丁松青自小立下做神父的志愿,受到同是神父的哥哥的影响,一九六九年,二十五岁的他来到台湾。两年后,作为修士委派到台湾东南海岸的兰屿小岛上接受神职训练,与海的臣民雅美族人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三):我爱兰屿

是去过兰屿半个月后才发现这本书的。

去兰屿,虽只是短短三天,但竟也生出一份归属感。兰屿真是太美了,景美,人美。景美,美在她的宽广,她的山,她的草,她的羊群,她的海岸,都有一份悠然自得在。人美,美在我所接触到的原住民的幽默善良,以及热情,他们都有一份狂热在,是尽职之外的狂热,能够快活快乐地接受生活。她们有信仰,大都信教,在我所接触到的人当中,他们都为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精神风气而骄傲,不喜欢台北,因为那些人相比之下热情不足。也对绿岛持保留意见,因为那里过于商业化。

这本书文学性一般,但是人文却很强烈,丁神父想必是个很可爱的人,假若你对这种浅浅淡淡的文字没有耐心,那么你不必看这本书。假使你,对人的一种精神更为肯定,你一定要来看看,看看丁神父的内心世界啊。

看到这本书,自然想了解更多,但发现书里的内容早已成为往事,我所见到的兰屿和我所阅读到的兰屿,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我加入自己的对兰屿的想象,读完了这些故事。相比之下,兰屿已经变了很多了,我见不到讨东西的人,有手机,有wifi,有便利店,有酒吧,有核废料厂;兰屿的小食店不多,但是很好吃。其中有一些不变的,便是兰屿人的热情与善良。

还想在那里呆着,坐在凉亭上看山羊漫步,看海浪汹涌。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四):小王子

人啊,拼的是一个缘分。

缘分深 ,纵然见面的机会与次数在彼此的生命中都是如此短暂、稀有,仍可以用一句“好汉剖腹来相见”慨然相对。

想用《后乐园》的歌词描述阅读完《兰屿之歌·清泉故事》的感受:

用生命也许才换得到,一次机会深刻拥抱。

在我的后乐园中,谁是我的依靠,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找到。

用我的心去感受,拥有爱的美好,我愿意世界为你,就这样静止了。

简单做了一份三毛与丁松青的年谱:

一九四三年,三毛出生于重庆。一九四五年,丁松青出生于美国。

一九六九年,丁松青来到台湾,两年后的一九七一年开始在兰屿做见习修士。一年后,也即一九七二年,三毛和友人卿去兰屿游玩时偶然遇到丁松青,这是第一次见面,二人从此结下二十年的情缘。

一九七六年,丁松青在菲律宾学习后,再次回到清泉做神父。其间,三毛游历多国,二人唔多联系。

一九七九年九月,丈夫荷西因潜水中意外事件丧生,三毛身心非常不好,回到台湾短居。不多久,大概是一九七九年底至一九八零年初的时候,丁松青前往台北辅仁大学修读神学。其间,两人曾互通书信,并约定见面,然而阴错阳差始终未能如愿。自此之后两人也绝少联络。

一九八二年末至一九八三年初,三毛与出版社友人柱国前往清泉就《兰屿之歌》出版事宜与丁松青接洽,这是两人相隔十年之后第二次见面。但时间有限,只有不到六个钟头。不久她写下《有这么一个人——记丁松青神父》来怀念在兰屿的日子,是为《兰屿之歌·清泉故事》第一篇序言。此次见面之后,三毛即去南美、西班牙、法国等地,丁松青也去了美国的艺术学院。 除了偶有书信往来外,二人亦再未曾谋面。在此之后,《刹那之间》出版。

一九九一年,三毛去世。丁神父在清泉作为神父布道。

两人友谊起自一九七二年,终于一九九一年,整整二十年。其间,两人见面的次数,至多不到三次。

一九九一年至今,丁神父依然生活在清泉。

丁神父,我们一生见面的次数那么少,可是你说的话,我怎么全能那么方便地就能懂?小王子说,有一些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那么有一种语言,也是需要用心灵去听的。

我想去兰屿,想去清泉,想去台湾。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五):松青,最美好的心灵

今天雾霾很重,天气预报说:极重度污染。

中午饭后依旧想出去走走,边去了书城。几乎是没有绕太远,便看到了这本书:兰屿之歌。

看到封面,翻了几页后,几乎是没有犹豫,便决定由它开始我新的读书之旅。

因为那段三毛的文字:在许多许多时候,我们的灵魂是如此的相像,不仅相像,我们还可以,或者说我还可以,感受到你真正想说的是什么,对于生命,对于爱,对于心,对于苦难的、辛苦的。温暖的、悲伤的、对于快乐。

于是,刚刚把它读完了。

它的文字很像一场电影,情感的宣泄表达少,而栩栩如生的笔画描绘多。有时候我会想究竟文字、摄影、录像究竟哪一种更能够准确的传递作者的思想?虽然记忆中不少言论认为阅读是正道而电影或电视剧则是应当划分到娱乐的范畴。但我想,就同一件故事来说,电影的表达要比小说逼真且能让人共情的多。

但是,文字却是最简便最能直接表达内心世界的工具。就像松青,在兰屿用文字和相机记录;再比如很久的以前,古人的笔墨书简。

回到主题。这是一个几近于世外桃源的所在。尘世中的人们以为的他们的贫穷、疾病、饥饿、落后,对于兰屿人而言却是一种亘古不变的事实。他们习惯,并且不以为异。因为饥饿是常态,所以只是一块肉、一块糖便是无上的幸福了。

所以,松青是真的有一颗水晶般美丽的心。一个人,愿意舍弃富庶的生活,而甘心落入困顿艰难生活中去拯救别人,并且真的是心甘情愿不求回报。这样的人,精神是真的高贵,灵魂是真的满足。

他甚至对这样的生活状态没有半分的厌恶。因为在他选择了那种生活的时候,就已经对它给予了肯定。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拒绝改变。松青的文字里并未提及他对现代化浪潮将会对兰屿造成的巨大影响的看法,但我想他是不拒绝的,他应当是期待的。

因为每一种生活都有每一种生活的美。若是生活在古老的兰屿,便捕鱼挖芋头,若是现代化席卷而来,便去经商造房。后者无疑是进步的。或许对于绝大多数兰屿人来说,他们也是无比期盼着富庶生活的到来,并且在之后会对过去的落后深恶痛绝绝不愿意回去。

但是松青不会。他不抵触落后。就像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一直在进步的历史。

记得很久以前,一个男孩在船上说:“摄影师需要跳出红尘去看待这个世界。”他说这话的时候有阳光洒在他的头发上熠熠闪光。

作为一个修士,从神的角度看待世界,一切便都是自然和谐的了。生老病死,都是。

他的怜悯,解救现世的病痛饥饿。或许是真的站在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他或许自己也未曾意识到, 他在俯视着苍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