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读后感1000字

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读后感1000字

《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是一本由【英】杰夫·福斯特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读后感(一):温柔的看待一切不美好就是诠释最好的自己

当我们面临难关,通常都会产生各种情绪:压力、不满、焦虑、沮丧、愤怒、难过,甚至躲到各种上瘾的行为中。我们仿佛觉得自己故障了,找不到归属感,开始与自己为敌,更陷入不可自拔的悲伤或恐惧中,甚至认定自己的生命有问题。所以,我们总会努力保护自己免于痛苦、恐惧、悲伤、不适、失败,并以为这是在增强抗拒生命的盔甲。但实际上,当我们努力保护自己免于痛苦、恐惧、悲伤、不适、失败之后,我们已经不算是真正地活着了。

《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读后感(二):给痛苦找到一剂解药

我们是大海,所有的感觉,喜的怒的哀的乐的,统统都是海浪。海浪此起彼伏,永远不会停歇。我们的感觉更是如此,前一秒还在嘻嘻哈哈,艳阳高照,也许后一秒就变成了痛哭流涕,风雨阴霾。感觉来了又去,周而复始。我们要做的,就是全盘的接纳,好的坏的,统统不去抗拒与躲避。因为我们抗拒不了,更躲避不开。海浪就是大海,感觉就是我们自己。没有浪的海,怎么还能称其为海;没有感觉的人,又怎能称其为人。

读此书的过程,似乎也是一次自省的过程。寻找平静的所在。它在一定程度上能给我启发。

可我毕竟不是灵修的追寻者,所以对于书中“温柔相待冲突”的表述,怎么都理解不了。“无论他们的看法一开始听来多挑衅、多奇怪、多极端、多荒谬,你最后总能从他们的话中好到某些真实。这不表示你同意他们,不表示你纵容他们的行为,那只表示你找到他们话里闪闪发光的真实,同时,那也是冲突的结束。”不纵容挑衅,从中发现真实,然后呢?就在平静中结束吗?什么也不做,就是结束吗。问题是你接受,挑衅者能接受吗?他会把你的默默接受看成你的软弱,通常会发起更凶猛的攻击。所以,读这一部分时,让我觉得杰夫的灵修,有自我催眠的成分。

当然,杰夫也说,“这种软弱不是真的软弱,因为在这之中有着最强大的力量,也就是生命的全然接纳。” 可我就是个普通人,境界实在不够高啊!看看世界各地的战争与冲突,周围人的冲突与对峙,只想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书里有一句关于痛苦的解释,我很喜欢。“不知何故,痛苦是有怜悯心的,它摧毁我们所有的幻觉,不真实的事务无法存活于它猛烈的爱中。” 这是我目前看到的对痛苦一词最温柔的表达。

《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读后感(三):想要变得更好,就得面对最糟糕的部分,并发自内心地接纳它

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得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王小波

温柔相待痛苦:战战兢兢面对痛苦,反而会放大痛苦。我全身都因为试图逃避现在的痛苦和预测未来的痛苦,而紧绷起来,这反而让痛苦更难受。逃避痛苦反而扩大了痛苦。当我们不再战战兢兢,而在痛苦当中放松;当我们不再将痛苦视为敌人,而在它当中找到全然的接纳,我们会发现疗愈其实一直近在咫尺。

温柔相待爱人:在最亲密的关系中,我们会感到最大的痛苦。亲密和痛苦似乎总是紧密相连,这是有道理的,我们想从其身上寻求最多的人,似乎有能力伤我们最深。但,是我们在寻求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给了他们能力,如果我们不赋予,他们就没有这种力量。追寻时,我们让别人在我们的世界里变得举足轻重,然后我们成为那力量的奴隶。

温柔相待父母:褪去了所有关于他应该怎么对我,有没有做到答应过我的事,做到我需要、想要且期待的父亲的种种故事后,才发现他是如此无辜。我借着对他期望太多,和寻求他给不了的东西,而使他充满罪恶感。我在他肩上放了个重担——肩负着身为一个“父亲”必须使“儿子”完整的重担。在寻找回家的路上,在必须维持自己身为“儿子”的形象时,我把他当作“父亲”,并随着那称谓而对他怀有各种期望,因此,我们从未真正相遇。

温柔相待冲突:当你真心聆听别人,听他们的看法、观点,听他们谈自己的生命经验,聊自己最近关注什么,无论他们的看法一开始听来多挑衅、多奇怪、多极端、多荒谬,你最后总能从他们的话中找到某些真实。这不表示你同意他们,不表示你纵容他们的行为,更不表示他们就成了你每周末都会一起去喝杯啤酒的好朋友。那只表示你找到他们话中闪闪发光的真实,同时,那也是冲突的结束。

《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读后感(四):如何相信这本书一定会被读者喜欢

今天先说说我与这本书的相处过程,陆续会发它打动我的地方和给我带来的信心。不打算写:细讲制作过程的编辑手记,主要写:如何相信这本书一定会被读者喜欢。

制作这本书的过程从始至终带给我的都是享受,那个时候还准备着下一本书——《用来虚度的才是好时光》——的面市。那段时间我心里常常涌出很大量很确定的幸福感:美好就是跟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啊。我个人审美上喜欢极简、温情、深入、朴素的东西,讨厌复杂、花哨、刻意,这两本书的气质都足够打动我,都在很温柔和耐心地讲述一种与外界、与自己的相处态度。很多编辑也一定会参照自己的审美去选择自己想做的书,这种选择会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给足热情和动力。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不能跟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对抗之心,因为那样内耗极大。

今天先说《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

《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不是一本很容易就能阅读的书,需要静心,尽管书名意境一目了然,但它属于深一点的身心灵。讲接纳,讲生命中我们不希望出现的所有不美好,讲我们惯常对抗不美好的方式如何令我们离真我越来越远。就如作者所说:“我们所有的问题、苦难和冲突,不论是个人或普世的,都源于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对真我的无知。”

作者杰夫·福斯特很帅很忧郁,看照片眉目都是戏,二十多岁的时候被忧郁症缠身,因此开始心灵的探索,思想很深刻,笔锋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近年在英国与欧洲崛起的年轻心灵导师,2012年荣获《沃金斯评论》评选,登上世界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榜,排名第51。(这个评选的权威性可参考2011年的排名:《当下的力量》作者埃克哈特·托利第1名、《与神对话》作者沃尔什第44名、《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第82名)。

制作过程很享受,关键是内容太好,带给我无穷的信心和启发:随便翻一页都是美丽的智慧和哲理的句子,台式的翻译,温柔哲理的语感令我无法自拔,我自己在家对大叔朗诵过几次,很动人,读完第一遍便列为自己的“人生之书”;书名纠结了一阵就定了,纠结点在于担心这个书名会不会有点鸡汤,我想达到的书名情绪效果是情怀+包容+透彻+哲理,反复回味发现能在这个书名中找到,所以一切与内容结合起来体会,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文案写得很顺手,我也没想过修改,因为觉得很合适,很准确;封面感觉有些意外的惊喜,第一次合作的设计师,想法很多,有艺术范儿;版式简单了点(这是大的遗憾,等加印吧);下印前打样出来底色偏色,有点吓坏我,与设计师商量改了专色,调了三次,还是有点担心,去印厂盯色效果出来后,产生得到准确效果的兴奋。

那段时间身心被这两本书的气质温暖地滋润着,所以每天都很开心,但是不说出来,深深地藏起来,心里不断提醒自己:多好、多好,加油,珍惜。

我为此书专门建立了一个读书群并留在封底,等待喜欢它的人们加入,然后我们一起聊聊。领导说你还有这闲功夫,我却觉得很重要,我渴望与同样喜欢这本书的他们建立关系,我渴望知道书本里的哪一点吸引了他们,这是验证自我和了解市场绝好的机会。

《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读后感(五):执着于角色会阻碍真正的相处

记得几年前当我走进厨房时,第一次看到我爸。当然,那不真的是我第一次看见他(我看过他上千遍了),但这次是我第一次真的看到他。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确实在我眼前,而不是我想象、希望,或我认为应该在那里的人。我超越了“他是我爸”和“我是他儿子”的故事,然后我看见,在那里的只是一位年长略带白发的绅士,坐在餐桌前吃着早餐谷片。

这男人是谁?我必须承认,我真的不知道。虽然过去那些年“知道”他,确知他是谁,我却从未真的与他相遇。我过度陷于父子关系的故事,而不能真正看到眼前的人。在努力想当个好儿子,努力扮演我认为该扮演的角色,努力维持不真实的形象,努力和身为父亲的他相处的那些年以来,带着所有的条件和伴随称谓而来的期望,我错过了真实。我称他为“爸爸”,然后我认定自己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但“爸爸”这个称谓,真的能捕捉到正在我眼前的人事物吗?这个人真的是我的吗?有任何人可以是我的吗?没有了故事,现在的我,要怎么和这人产生关联?

超越了故事,我和我眼前的人之间,剩下的只有亲密。

不知怎地,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我们才真正相遇。超越了角色;超越了“父亲”和“儿子”的故事;超越了父亲该怎么做,该给儿子什么或不该给什么的概念;超越了儿子期待从父亲身上获得什么的约定俗成概念;超越了我们的过去,我们才能真正相遇。褪去了过去和未来,我们有的只剩下现在。这就是唯一的时刻,如此珍贵。而他也是如此珍贵,如此脆弱、神秘,却又如此迷人。我看见他手上的皱纹、脸上的线条,和一小滴口水流过他的嘴角。当他把汤匙送进嘴巴时,他的手有点抖;他后脑勺纤细的白发似乎有点微翘,他的呼吸声有点沉重。

那感觉几乎像是在谈恋爱,而他是一个艺术品。

褪去了所有关于他应该怎么对我,有没有做到答应过我的事,做到我需要、想要且期待的父亲的种种故事后,才发现他是如此无辜。我借着对他期望太多,和寻求他给不了的东西,而使他充满罪恶感。我在他肩上放了个重担——肩负着身为一个“父亲”必须使“儿子”完整的重担。在寻找回家的路上,在必须维持自己身为“儿子”的形象时,我把他当作“父亲”,并随着那称谓而对他怀有各种期望,因此,我们从未真正相遇。

但他总是无法符合这个已被编写进我脑海中的“父亲”形象。任何人都会辜负形象。与“父亲”形象相比,他永远都是不完美的。他不是太这个就是太那个——太冷静、太在乎钱、太保守、太没有灵性;不是干涉我太多,要不就是太不关心我;不是太像个爸爸,要不就不够像个爸爸。

但没有了形象后,这里有的是无可否认的完美。他没有太这个或太那个,他只是他现在的样子,再无其他可能发生。

这相遇苦乐参半,虽亲密而美好,但也有某种失去。失去“父亲”和“儿子”的角色,失去过去和未来,失去时间本身。留下的只有没有名字、不受时间限制的爱,既彻底抽离又绝对是和另一人的亲密。言语绝对捕捉不到它,它的神秘就在于最平凡的事物当中,就在那男人坐在餐桌前吃着早餐谷片之中。在你剩下的生命里,一次又一次,那情景都足以使你心碎。

当然,我会继续称他是“我爸”,但在形式底下,我知道他不可能是我的。我或任何人,都不可能拥有他。我也不会想要拥有他;拥有权会破坏亲密。但不知怎么回事,我发现一种似非而是的神秘——在这种失去、拥有权之死的过程中“我其实什么也没失去,失去的只有幻象,失去的只有认为眼前的人能符合我心中形象的白日梦而已”。

执着于父子关系,阻挡了我和眼前这人的相处。紧抓住我们是父子的故事,我们停止看见对方现在真实的样子。在关系中,我们反而不再真正地相处。

超越了故事、梦境和对对方的印象后,就是联结的开始。超越对父亲、儿子、母亲、女儿、丈夫、女朋友、学生、老师的印象后,就是真正的亲密。真实是,我们总是超越故事和印象后才相遇。我和你的本质,都是能任由所有印象自由经过,不被故事定义的开放空间。在意识里,我就是你,你就是我,那就是无条件的爱。

当我和你的关系像一个个体和另一个个体,一个故事和另一个故事的联结时,就不会有真正的亲密,因为我们都各自扮演了角色。我扮演儿子,你扮演父亲,并且带着那称谓所暗示的期望和要求。我扮演女儿,你扮演母亲;我扮演姐姐,你扮演弟弟;我扮演大师,你扮演弟子;我扮演“我”,你扮演“你”。我把自己视为一个角色,然后试图与你,另一个角色,相处。我照着我的剧本,而你也照着你的。

但当我不是以个别的自我,而是以能容纳所有想法感觉的开放空间和你相处,那么便可能达到真正的亲密。不需要过去的历史,是两个开放空间的相遇,那便是真实关系的开始。不是两个故事、两个形象的相遇,而是两个开放领域的相遇(虽然不是真的如此,但现在这说法较容易让人理解)。最终,没有任何语言能够捕捉到这种亲密,所有语言都只是暂时的,而这里超越了文字所能叙述的范围。

当我身为一个故事,试图通过你完整自己、通过你找到答案、通过你回家,我最后就会操纵你,对你撒谎,在你面前装成别种样子,因怕失去你而隐藏自己真正的感觉,一旦我感到被你伤害时就把你推开。但当我身为开放空间,我便能自在而诚实地与你沟通,知道我就是我在寻找的爱,知道我不需要你来使我完整,知道在心灵最深处,我绝不会失去你。我不需要你就能成为完整的自己,更不需要你来维系我的故事。

认知到自己是所有想法感觉自由来去的开放空间,认知到我的本质超越“儿子”,且不需要“父亲”来让我的本质变得更完整,我终于能够自由而真诚地和眼前人互动。我会容许他完全做自己,尽情表达自己。我会鼓励他去探索、去表达他真正的想法感觉,因为最后我不再把他的经验视为对我身份的威胁。最终,即使他离开我,也减损不了我的完整。

对某人说出“我不需要你。我爱你,但不需要你”是世上最充满爱意的事了。换句话说,“我不需要你来完整我,没有你,我也是完整的。但我享受你的陪伴,喜欢待在你身边;就算你要离开,我还是能爱你,尽管那会让我痛苦和伤心”。

真正的爱不求回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