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忠于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忠于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忠于生活》是一本由[美]劳伦斯·韦施勒著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忠于生活》读后感(一):不错的书

在北大听了霍克尼讲座,回来买的书,好像是刚出版,读了觉得写得很详细,好多有趣的故事。特别是讲座里提到的关于透视的问题,书里面写的很具体,他是怎么从高速公路的拼贴引出对视觉焦点问题的探讨,再由古典透镜转到对立体主义的审视,最后发展成完整的反转透视的观念。是本好书,一口气读完,爽!

《忠于生活》读后感(二):关键词笔记整理

--1980后 照片 拼贴 时间性 空间性 研究 身临其境的视觉

--1987 立体主义 毕加索 反透视 空间--1995 舞台剧设计《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图兰朵> 空间 氛围

--1998 峡谷 约克郡 风景画 广阔空间 运动感视觉 道路延伸

--1999光学透镜研究 质疑分析 安格尔 卡拉瓦乔 维米尔等 使用透镜工具 引起史学界探讨抨击 利用工具创作肖像

--2004 约克郡水彩 受中国画影响 例举伦勃朗 轻松 推翻单点透视

--2007 回归油画 组图写生 树林 时间 空间 --now iPhone作画

《忠于生活》读后感(三):读霍克尼老先生

突然想起朱子健老先生来,他说他看书就看几句话,其他一概不看,都是废话。这也是我没有认真看完此书的一个借口。很喜欢大卫·霍克尼的照片拼贴,这对画漫画很有帮助。他是有时间性的,还有空间性,并且是自有的观看模式,这和漫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看非常不同,这在漫画里渲染气氛的时候非常有效。只是技术上并不能像照片那么细微快速的捕捉那些表情的差别。

另外,霍克尼关于一点透视和散点透视的思考。其实我觉得他早起的作品比晚年的作品要好。原因可能不是透视上的问题,而是讲究了太久技法后的原因。我总觉得他的画带着一种照片感,让人觉得不舒服。这是我不太认真看这本书最大的原因吧。

最后,霍克尼像科学家一样提出1943年前后画家使用光学透镜来协助完成逼真的画的说法,我非常赞同,说到底,我还是欣赏不了古典画到底哪一些好了。感谢照相机的发明,不然我现在可能就看不到文艺复兴之后那些让人感动的画了。那之后,来自内心的画才被释放出来。

《忠于生活》读后感(四):我对绘画的理解如下

从画面最终的呈现来理解绘画的话,大致能分成两类,一是线稿和色彩,一是建模和渲染。两者因为“单点透视”而常有难以区分的部分。但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单点透视倾向用建模和渲染来理解所绘事物。

线稿加色彩并非是这以外画得不够好的那一类。理解这点要考虑它是以什么作为绘画的优先级。

单点透视,或者绝大部分素描的绘画步骤在各类绘画教程都有涉及,大致来讲是这样的:首先选定一个与观察物体合适的距离,然后坐正,使用手中的笔测量比例,然后用一只眼睛观察物体,并用眯眼确定大块的光影和线条的轻重。少有教程有不同之处,大概都是如此。

可见单点透视最看重的就是能保证观察始终处于一个固定位置上。

这个方法很不错,也是很适合初学者入门的方法。但是它不是一个人观察这个世界的方法,更不是一个人记忆与回想世界的方法。在相机发明以后,画家们拼命想要恢复一种看上去偏近“原始性”、“抽象”或者说“后现代”的画法,这都只是一些宣传上的概念。他们真正指向的是人或者作者本人是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如何回想,如何理解,如何重现他们见过与他们幻想过的世界。

塞尚的苹果,毕加索的立体派,大卫霍克尼,大友克洋可以讲都是不肖于“传统”的。可以讲除了学院教育,没有市场是特别看重单点透视的。

大卫霍克尼在书中说到:一般的绘画,让观者站在远处欣赏,而我的绘画,让观者走进其中。

绘画早不再追求当年的要求,普通大众没有太大的长进。从“原始性”、“抽象”和“后现代”来理解绘画与艺术,永远得不到他们真正想要的理解。但不妨碍他们购买和讨论这些东西。

作为创作者,确定自己面对的市场是极其重要的,可以引导自己的观众,可以震撼他们,但不能质疑他们不懂自己做的内容,这是创作者创作的课题之一。

《忠于生活》读后感(五):忠于眼前所见的世界

忠于眼前所见的世界

——《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的谈话录》书评

文/青禾

《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的谈话录》这不是一本个人传记,而是一本关于摄影艺术的谈话录。作为摄影爱好者,阅读这本书,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作为普通读者,则能够从劳伦斯与霍克尼诙谐幽默的谈话中,提升艺术修养,学会更好地欣赏照片。

"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失明的,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走来走去,最多的时候只是草草地扫描一下周围的环境,并没有真正地进行观察。"穷其一生,作为一名摄影师,大卫·霍克尼在艺术上所进行的探索,就是将记录现实的平面照片,进行时间、空间上的探索,让照片具有更深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出发,劳伦斯完整记录了他与霍克尼交往交流的过程,通过时间脉络,诠释了霍克尼在艺术上一步一步的跨越,和永不止步的探索。也许是侧重于对摄影艺术的讨论,其中对霍克尼本人其他方面的介绍涉及并不多。

从霍克尼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宝丽来拼贴,他就开启了摄影艺术之路。他把胶卷装入相机中,从卧室、客厅、露台到门外花园,他拍摄了一系列的细节,又通过这些细节照片的组合拼贴,创造出了照片的故事性。

为什么我们从来不会在一张照片上停留超过30秒?为什么我们不会关注一张照片中的细节?通过这种方式,霍克尼解决了照片可看性的问题。宝丽来拼贴的拍摄手法获得成功后,霍克尼忧先后尝试了人像拍摄、移动焦点拼贴、反向透视等不同的手法,为的是在解决照片的可看性问题后,在照片中融入时间和空间,赋予照片更深层次的意义。

不同的是,这些看似专业的知识,在搭配配图、文字与对话的解释中,显得明白晓畅。即使是一个作为门外汉的我,读完也想一试,尝试用这种手法,拍摄一组生活中的场景,去发现此前从未关注过的细节。

霍克尼在书中,不仅教授了宝丽来拼贴,还教授了类似毕加索绘画风格的摄影拼贴技法,而且极其容易掌握。我想我们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种艺术的修养,更大的意义在于转化为实践——学会用书中的摄影技法,观察我们的生活。

因为摄影作为一门观察的艺术,它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看待生活的视角。大卫·霍克尼始终在这个世界走着,他忠于生活,他忠于眼前所见的世界,用摄影作品去记录和表达场景、画面、故事、情绪和漫长的时空。也许,从阅读这本书开始,我们也能换一种视角,也摄影师的眼光,发现生活中每个细节折射出的光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