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听客溪的朝圣》读后感1000字

《听客溪的朝圣》读后感1000字

《听客溪的朝圣》是一本由[美] 安妮·迪拉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听客溪的朝圣》读后感(一):寻找听客溪

这本书从买回来,断断续续看了很久。终日忙碌在喧嚣的现实中,每次翻起这本书,内心就会慢慢变得平静。这个世界上总有人跳脱了普世价值观,带着好奇的眼睛去端详世界的另一面。有人望向繁星,思索着宇宙中的终极奥秘;有人蹲入泥土,观察爬虫的行迹,抚摸花草的脉络……安妮迪拉德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听客溪,恍若是平行于地球的另外一个世界,从24小时内可以长高3英尺的竹子到一年繁殖量可排布2500光年长的蚜虫,从吸食青蛙的巨型田鳖到可以辨别质数年出土的蝉的幼虫,从可以嵌套5层的寄生黄蜂到会把自己冻僵的尾巴咬掉的麝香鼠……然而听客溪并不是孤立的,那些数不胜数的生命,那些千奇百怪的生存方式,那些残酷而巧妙、质朴而神秘,同样每分每秒上演在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安妮用她倾注于大自然的时间,用她细致入微的文字描述不断地提醒着我们,人不应麻木如草芥,不应失去“神圣的好奇心”。

想起《苏菲的世界》中将宇宙比作魔术师手里的兔子,人类则是寄生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大多数人一辈子驻守皮毛深处,可还是有人努力顺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看看魔术师长什么样子。 我想安妮迪拉德绝对是那个想一睹魔术师容貌的人,她在听客溪旁忘我的探索、观察、思考,并不断抛出疑问,这如溪水般瞬息万变的大自然,你为何是个“惊险逃脱的老家伙“?造物主,你欲创造生还是死?那无法同时测量速度和位置的粒子,你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呢?

我很庆幸读到这本书,让我进一步了解到这个世界的神奇之处。我想思考是一种恩赐,它给了我们一种选择权,选择看到并感知什么样的世界。而我,向往安妮迪拉德的听客溪,也希望能如她一样,保持赤子之心,在这谜一样的世界里,遇见自己的听客溪。

《听客溪的朝圣》读后感(二):听客溪——生命的朝圣

断断续续两个月,终于看完了这本很好看的书——《听客溪的朝圣》。说好看是因为这本书有四种封面,是四种不同植物的颜色,而且封面设计的确实很好看。

这本书的内容没有辜负装帧设计者的用心……

这本书其实蛮难看的,是一本内容很丰富的关于自然环境的散文,看着思想很容易飘忽,很容易脱轨,有点信马由缰,又觉得急不可耐。

其实内容大体讲很简单,无非是关于一座山,一条溪流和依托它们生存的各种植物,动物。但是,我却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文字中扑面而来的生命的气息。如树叶,如麝香鼠,如卵囊,如每一寸土地中那无以计数的微生物……

作者笔下的任何事物无论它多么的微小,动作多么缓慢,抑或如石块般静止,你都能感觉到一股不可阻挡的强大的生命的张力。这是种循环不已,不可阻挡的生命记忆的力量。

没错,那些树叶,那些动物的壳蜕,那些大大小小或急速奔驰或悠哉游哉的动物,那些山石,那些溪水,那月,那雪,那阳,那星辰,那四季变幻……它们让我总是在疑虑:作者何其大胆,她竟想解释生命原始的奥秘吗?透过这实实在在的景象,作者亦叙亦议的文字,无不放射出激动人心的生命的律动。它们的生死存亡兴衰交替,阴阳寒暑变幻,就是地球乃至宇宙的血液流动的脉搏。

这是一次朝圣,一次向生命的朝圣,一次向自然的朝圣,一次我们人人都应该进行的朝圣。

春天来了,躺在阳光照耀的草地上,闭上眼睛,你能感觉到温暖的凉爽的春风拂动着脸上的寒毛,你能听到远处孩子们的欢笑,能听到某种昆虫在身下草丛中钻动的唰唰声,能听到草根从土地中吸取水份的嘶嘶声,还有草叶伸展的咔吱咔吱的声音……这些都是生命的力量。

此刻,我躺在这里,我的身体和心都最贴近大地,它们随着大地一起跳动着,应和着——

《听客溪的朝圣》读后感(三):随感

也许是太年轻,口袋中装着尚待净化的虚荣与浮躁,所以曾经固执地想参与大自然的每一场美的盛宴,听花开的声音,追逐鸟飞的倩影,然而一朵花儿盛开在树下的声音,如果未曾被注意,就没有意义吗?花儿并没有耳朵,是我,一直以一个入侵者的身份,狂妄的赋予每一种美意义。休斯敦史密斯说:“大自然里面,重点在于实际是什么样,而非应当是什么样。”如今的我,也开始每天都以一种新的方式学习这一课。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这个世界上,你与美的每一次相遇都只是一场偶然,所以为什么要急着去定义和评判?不如放任感官去体会自然,纯纯净净地看。在自然向我们展示他的繁复的创造之美的时候,你所要做的就是尽量在场。

安妮的听客溪里,充满着闪烁明灭,生生死死的万物,而在这个世界中,唯一缺席的就是人类。安妮不只是停留在以我之眼观自然,而她本身也成了自然,在这一层面上,有点类似于庄生化蝶,因为没有同伴在你耳边时刻提醒:“喂,你是人,要过人类的生活。”所以你可以幻化成任何的形态,也许你一直是一只钟而不自知,在面上显示时间的流逝,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装作一棵树,去吓唬不知名的鸟儿。

这是一个有趣的世界,充满了孩子气的天真。

然而安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爱好者,她以充满激情的态度接近自然,却以更为热情的姿态去探索宇宙,用无限延伸的时间和不断扩展的空间纵横交错织成一个密结的网,渗透着天地运转的奥秘。正如她所比喻的“宇宙伸展成一匹布,庞大无比而又微妙,以崭新的方式发出无比的力量,而我们只能盲目地摸到布边而已;宇宙是一个头尾相连的结,一个既无头又无尾的甜甜圈,没有手可握,也没有边可用来解结;一切都流动得如此狂乱无章,像那条小溪,一切都以如此自由且边缘的混乱方式涌现出来。”

在这个宇宙中,有的不只是明丽的色彩,更多的是死生幻灭,杂乱无序。夫妻相残,骨肉相食,一切看起来那么匪夷所思,又那么合情合理。这种带着浓烈阴郁色彩的主题,却让我们进一步认清了存在的意义。原来死亡和恐惧一直都在,他们不是生于黑暗,而是如星辰般,挂在天空,只是,总被阳光遮蔽。

《听客溪的朝圣》读后感(四):安妮·迪拉徳的脑子里装了无数个宇宙

安妮·迪拉徳的这本书陪了我至少两年,因为我看得实在很慢,她的笔触太过于细腻,我一头栽进她笔下的听客溪的世界里,跟着她的脚步慢慢在这个世界里摸索。她是一个极度敏锐的观察者,目光炯炯,好奇心迫切,她一边观察一边追问,仿佛要把上帝逼到角落里一样的追问,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所以每次我都只能阅读半章、一章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下,以免这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把我打倒;有时候我又跟不上她的思绪,她好像一阵风一样从贴近地面的烂泥里一下冲到听客山的云端,把所有平庸的追随者都甩在身后,我说,好吧,我停一停,等我的心安静下来的时候再来读你。

就这样断断续续,终于在上个周末翻完最后一页。我更喜欢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从“丰沃”这一章开始,渐入佳境,她对于这个世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甚至到了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步。丰饶这一章,讲整个自然界当中由生长压力带来的可怕的饥饿感。

“低等动物的麻木世界里有种可怕的天真,将一切都化为四处皆然的大口咀嚼。”蜻蜓幼虫会吞食成年蜻蜓;草蜻蛉在秋季产下许许多多丰沃的卵,生产当中它饿了,它就暂停生产转过身把卵吃掉一些,再继续生产;寄生蝇的体内会有活的虫卵,那些虫卵孵化后就会开始大啖其父母;涡虫在交配的季节遇到什么吃什么,包括自己刚刚丢弃的正在长出新的头的尾巴;甚至掠食的大猫偶尔也会吃自己的小猫。大自然用丰饶的生产来提升存活率,再给这些新生命编码了麻木吞噬的本能,为什么造物者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设计这个宇宙呢?“一个靠机运和死亡来运作的怪诞世界。” 如果我们都跟上了安妮的思路,这个世界的荒诞和恐惧随之展开,令人不寒而栗,令人也想像那个下巴上还淌着自己产卵管上的汁液的草蜻蛉一样追问,“上帝啊,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在这本书里,安妮·迪拉徳所展现出的敏捷和智慧总让我以为她是一位看透人生的老者,但我翻到后记才知道,安妮写下这本书的时候不过27岁而已。在本书的扉页,她引用了赫拉克利特的话“它过去曾经是,现在仍然是,将来继续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燃烧有法,熄灭有度。” 而类似的话,两千多年前印度的释迦摩尼也说过,“一切都在燃烧”。

另外余幼姗的译本非常精彩,你完全不会觉得是在阅读一本外国文学,文采斐然,流畅又自然,仿佛一开始就是用中文写作一般。

《听客溪的朝圣》读后感(五):文学中的生态之美

文学中的生态之美

文/米雪

当《瓦尔登湖》被徐迟翻译出版之后,梭罗的生态思想在中国的文坛浸润开来。生态文学逐渐为大众所熟知。生态环境的恶化,生存环境的破坏,使越来越多的关爱环境的文人作家,拿起了手中的笔,投身其中。

安妮-迪拉德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生态文学家,二十七岁即出版了《听客溪的朝圣》,这部致力于探寻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生态关系的生态文学作品。她用自己的笔写眼中所见,脑中所想,写心,写自然,“笔笔皆随意,却处处充满精细的美”。

这部一九七五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品,源于迪拉德一九七一年所经历的一场几乎致命的肺炎,由于需要休养身体,她在弗吉尼亚州的听客溪生活了一年。正是这不寻常的365天,成就了《听客溪的朝圣》。一花一世界,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宽广,心有多虔诚,世界就有澄净。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都是值得敬畏的。

书中所记录的文字,就是作者在听客溪那一年的生活。她用手去触摸这个世界,“我再度举起双臂……青草乒乓摇摆。……一阵新的风吹起,我接纳了那些蚱蜢,一如我接纳这阵风。”她用眼睛去看世界,“在春天里,太阳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溜到地平线下,而天空依然发着光。”她用心去感受世界,“仿佛一股推力浮现,仿佛鱼之化现,这种萌动,这种蓄势待发,就像躺在壳里,成熟饱满的核仁,准备开裂;像原野上的七叶树果子,跃动着新生的光芒。”她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探寻着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并以开放而专注的心灵观察周围或动或静的世界。大自然的美丽,生物的残酷,在她灵动而细腻的文字中跳跃着。

“这是我所渴盼的较为简朴的气候。叶片掉落的树木脆且寂寥,小溪清且冷冽……”迪拉德喜欢这种可以亲近自然而且简朴的生活,她住在小溪边里的锚屋(有些不过是拴扣在听客溪边的陋室),养着一只曾经在其胸前画“血玫瑰” 的猫和一条金鱼。清晨,在鸟儿的鸣叫中醒来,在美妙的森林中散步,在静寂的夜里写作阅读。她用自己作品记录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与自然界相处的点点滴滴,将自然之美用心传递给所有的人,真实回归人性的淳朴。

生态文学家不仅要有一颗生态良心,亦需要很好的文学修养去呈现。迪拉德开启了日常生存模式,用她自身真实的生活为我们揭示了文学中的生态之美,而这只是整个生态环境下一个小小的缩影。其作品的生机盎然与睿智纯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中希望和力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