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半步村叙事读后感锦集

半步村叙事读后感锦集

《半步村叙事》是一本由陈崇正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3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步村叙事》读后感(一):一个不存在的村庄里的真实事件

7个外向独立而内里相连的故事

当把故事作为独立看,心里没有过多害怕,醒过来就会觉得不过是故事,怕什么呢

而每当在下一个故事发现上一个故事的踪迹,就会觉得恐怖,有一种原来一切都是真的这样的感觉,一种自我欺骗后真相袭面而来的恐惧感,通本相连的话,脑子会炸裂

半步村的钱小门,你所不知道的陈小路,春风斩的向娟娟,秋风斩的妻子,夏雨斋的外曾祖父,冬雨楼的葱油饼,双线笔记的陈柳素

谁不是别人故事里的配角自己故事里的主角呢

看似这辈子一些人与另一些人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其实命里戏外,却又游丝相逢

每个人有注定的命运,但怎么过,还是主角说了算

《半步村叙事》读后感(二):一些推荐语,存在此

八十年代出生的陈崇正,已开始建构属于他自己的精神之乡,所用材料,三分之一来自他的想象,三分之一来自他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有三分之一则取自于世界本身。短短几年,正殿一角的飞檐已依稀在望。

——吕新

作为当代中国文坛十分活跃的青年作家,陈崇正的分身术系列小说具有相当的辨析度和冲击力,是我今年阅读视野中一个不小的惊喜。

——程永新

陈崇正的小说以半步村为精神故乡,既有先锋的姿态,又有村野传奇的质地;他借助奇崛的想象力完成对险恶现实的寓言式探询。

——林白

从当代中国城乡传奇出发,达致对一个国族的寓言式表达,孤独和恐惧是其间的重要桥梁。陈崇正的写作,以魔幻的想象力、变异的精神镜像,在回应这些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主题的同时,也为认识当代的人心万象找到了一条属于他的细小路径——他走在这条小路上,既步步为营,又雄心万丈。

——谢有顺

作为80后小说家的代表,陈崇正的写作是有故乡的。他的精神根据地来自于对现实的魔幻转译和对当代精神变异的不懈勘探。他所贡献的文学半步村无疑是当代中国小说极有辨析度的文学地理符号。

——邱华栋

作为一位80后作家,陈崇正的小说具有残酷和沉重的双重意味,文字富有想象力,表现出了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后生可畏,后生可期。

——鲍十

陈崇正的写作,风格诡谲,意向迷离,他立足本土,又很好地继承了余华莫言的先锋传统,在年轻一代作家中独树一帜,灼灼生辉。

——魏微

《半步村叙事》读后感(三):触不到的半步村

我是毫无准备就闯进了半步村。在这个算不上漂亮的村子里, 我所看到的事物都蒙上了一层雾;我也闻到了衰老的气息。那些从半步村里出走的人,像《半步村叙事》里面的宁夏,《你所不知道的》里面的阿施,《春风斩》里面的向娟娟、孙保尔等等,都带着抹不掉的半步村的印记,甩也甩不掉,感觉他们好孤独。半步之内,作茧自缚。

他们的孤独大致拼凑出半步村的面貌。如果说那个有马贼的半步村还尚存一丝生气,那之后到了苗姑姑的时代就流露出颓败的气息;再之后,就是一连串的人物从半步村里出走,半步村退为背景,时代的事件偶尔会投影在这个生产小人物的大屏幕上,如SARS、修路、拆迁……但半步村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已逝之人,他承载着他所哺育的儿女们的怀念,还有悲伤的回忆,这二者常常纠缠在一起,通过小说的文字不经意地流出。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半步村叙事》的两个层面:人物故事层与文化层。作者在融合二者的时候作了很多尝试,比如多视角叙事、元叙事、打破叙事时空、人物语言的创新等等,使读者有新的阅读体验,同时,作者的语言调皮中带点深思,又容易让读者产生同理心。

但当我一口气读完这七个小说之后,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一些什么。在半步村与人物之间,在虚构与现实之间,在人物与世界之间,在它们的夹缝中应该生长点什么,以便更好地将它们结合起来。我曾经怀疑,是否人物缺少了一种激情?还是安排过于精密的情节限制了人物的自由?……不过,一切都不用着急,半步村的故事肯定还没有结束,最好的故事一定还在后面。

《半步村叙事》读后感(四):自序:寻找半步村

自序:寻找半步村

我们的大部分人一生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明白自己总必须寻找点什么,往往是痛苦的开始。在找到半步村之前,我一直在快感之中写小说,一切并没有任何异常。我知道自己写得不好,但文字能换点稿费,偶尔还有人叫好,也勉强能混得下去。

但几年前,这一切发生了变化。在我的写作过程之中,由于懒得重新命名,我将所有人物都栽种在一个叫半步村的虚构之地。在这样相对集中的时空之中,一些人物不断被反复唤醒,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也反过来唤醒我:我为他们编造的故事,并不一定是他们希望开始的。

正是在这一刻,我告别了青春写作,而将自己置身于寓言式的写作之中。你可能无法理解一个虚构的村庄给我带来的冲击,它的每一扇窗户,每一条排水管道,每一声耳语呢喃,或者一只蜜蜂飞过荡起的微弱的气浪,都蕴藏了生存的温暖、痛楚和秘密,都值得用心去体察。这样说,可能会招来嘲笑——这样的套路,福克纳和莫言等前辈都是这么干的,没什么新鲜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用一个村落来作为他作品中的地标的确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但是并不是每个作家都适合拥有一个半步村。半步村对于我而言,并不是故事在一个空间上简单的叠加,而是提供了一种与现实必要的距离感,一种分寸和尺度,让我可以像一只大肚子的蜘蛛那样进行耕织,不是贴在地上,也不是飞在空中,而是获取了一个悬空俯察的自由视角。

在以半步村为记忆基点的模型之中,我的写作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比较荒谬夸张,一类相对温情。这本小说集应该就属于后者。小说并不会蓄意去伤害什么,它只是将生活带给灵魂的伤疤记录下来。我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能写多少,对于创作这件事,我一直都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既相信我能写好,又悲哀于时空和才华的极限。有一天晚上我做梦,梦见我就要死了,但我惦记的居然是硬盘里那些还没完成的小说。醒来时我对自己说,你还没写出自己最重要的作品,所以要粗鄙地活下去。无论现实有多么令人难堪,但只活一次的痕迹,必须刻得足够深,入骨入髓,才不白来这一遭。这样想过之后我心满意足又迷迷糊糊睡去,待到真的醒来时天已经大亮,想着自己做个梦都这么严肃,本该梦见仙女下凡的。

若一个作家整天背着意义走路,也太累人了。大概活着总得做点什么,做着就痴迷进去,总要了无遗憾,严肃起来就挺不好玩。我本就是一个挺无趣的人,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辣,就喜欢喝闲茶,之所以写小说也为了证明自己很好玩,但这样一来便是更深层的无趣,这真是好玩。

二零一四年三月于松山湖

《半步村叙事》读后感(五):半步村:无法复归的精神故土

《半步村叙事》由七部中篇小说构成,每篇小说内容相对独立,又都与半步村相关,人物的重复出现搭建起不同篇目之间的联系。与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相似,这部作品的叙事特点在于多叙述视角,手法繁复多变,蕴藏深意,如《半步村叙事》通过钱小门、宁夏、麻阿婆、钱老爷子之间的视角转换,揭开尘封往事,使两代人的命运交织;《双线笔记》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并行的方式,过去与现在因而形成呼应。不同于《竹林中》不断逼近“真相”的迫切感,《半步村叙事》呈现出的是破碎感与疏离感。尽管贯穿始终,半步村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轮廓,它是一片被象征化的故土,人们不断回溯,而无法复归。

半步村的氛围是紧绷的,人物是焦虑的,这份焦虑源于对自身身份的思索与探寻。身份由个体特性与社会认同构成,即人如何表现自己与如何被他人看待。作者给予人物话语权,允许他们为自己发声,又从他者的角度审视,呈现矛盾的人物形态:钱小门自诩英雄而被宁夏视为坏男孩,小林在阿施看来是冷漠麻木的打手又对苏婉存有恻隐之心,陈柳素内心敏感脆弱却显得冷峻坚毅……半步村人物的困境或许在于无法脱离别人的眼光舒展真正的自我,最纯粹的本真在社会宏大背景的映衬下更是渺小得不值一提:钱老爷子踏实本分的人生信条在苗姑姑、小林等一行人看来难以维持生计,崔老师的乡土情怀无法使城市出身的妻子产生共鸣,女性是孙保尔眼中美的化身却也是长辈观念里的生育机器……城乡、性别、代际等社会话题的探讨,篇目内容的冲突,人物之间的对立,带有讽刺且具有张力。在自我与他者的拉锯中,人物将生活的无奈与些许期许寄托在半步村——一片被“虚构”的土地上。

“半步”是时空的概念,指距离虽可无限接近但无法消除。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来说,半步村被寄托了对过往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钱老爷子只希望史书留下精彩的片段,崔老师从外曾祖父的日记中窥见别样的天地,年华在记忆中不断被改写与重塑,渐渐失真。半步村是人物生长的源头和逃避的港口,尽管在村中的生活也不尽安乐,但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空间给人物提供了些许安全感,个人价值因有所依附而不至于被消解殆尽。拆迁人员的闯入,村庄的改造,人心的变幻,世道的变迁,最终还是瓦解了片刻安宁。这片由记忆搭建起来的精神故土,也随着楼宇的坍塌渐渐沦陷,留下飞扬的尘埃。

如自序所述,“小说不会蓄意去伤害什么,它只是将生活带给灵魂的伤疤记录下来”,《半步村叙事》是悲伤的,生活在人物身上留下的印记清晰可见,近乎紧绷的焦虑笼罩着整部作品;同时,它也给读者一种极近真实的阅读体验,尽管叙事手法上别具一格,但模糊的故事背景,交杂的时间线条,跳跃的人物视角,不也正像我们难以捉摸又彼此交错的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