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压力测试》读后感锦集

《压力测试》读后感锦集

《压力测试》是一本由蒂莫西·F•盖特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压力测试》读后感(一):还可以

作为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主席和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的财政部长,盖特纳帮助美国渡过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从繁荣到萧条到抢救再到复苏。在这部坦诚、吸引人、有历史价值的回忆录中,带领读者领略危机的台前幕后,解释他如何做出各种艰难抉择以及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决定,用以修复一个破碎的金融体系,防止国家经济走向崩溃,避免了第二次经济大萧条,但却失去了美国人民的支持。

《压力测试》读后感(二):魔鬼在细节

说来惭愧,对08次贷危机的书,这算是我看的第一本。

书中还原了大量的决策细节,但囿于短短续续1个多月才看完的进度,对前半篇绝大多数细节我都记忆模糊了。但是点睛之处的启示一样非常大,50万字的书标记很多,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恰恰是结尾第10章以后,也是最近半天抽空看完的部分。比如,将金融危机与地震相比很恰当,对格拉斯法案罪魁祸首的大众认识的纠偏,对道德风险的反向认识,等等。

还有个别思考:全书题名为压力测试,意思是美国金融危机结束于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有那么神奇吗,特别是与欧债时欧央行的相比?美国经济后来的强劲复苏最重要的驱动力是什么?QE、去杠杆、还是制度优势?去杠杆的意义,与我们近10年加杠杆的进程,带来了什么区别?当然,对书中前半部分的思考有过一个,就是当我打开花旗、美银、摩根、高盛、富国、AIG、通用汽车金融这些公司的K线图和美国三大股指的K线图,哪怕美股十年新高,但真正对指数有贡献的长牛股也就那么几个,而除了富国、高盛个别公司,大多数金融股(被救市后尽管政府盈利不少)都像我们的中石油一样(准确的说是比中石油强点),抄底要慎重,幸好我也从来不抄底。

好书需要常读常新,等有时间静下来,我还会结合自己的工作再度一遍。

当然,翻译的第一句话就很赞:写书是需要级别的,共事是需要圈子的,做事是需要决心的。

花10分钟简单记录几句,等以后再回来看 。

《压力测试》读后感(三):做个理性的经济人?

如果单看大屏幕的影视作品,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给人的印象大概只有“惨痛”二字可以形容。可是中国政府今年以来对房地产采取的强烈措施,口号中坚决遏制房价上使人不得不去想,中国的房产泡沫也濒临临界点了吗?那么,深刻了解美国次贷危机还是很有意义的。

想想3.2亿美国人中,在2009年就有高达1200万人失业,高达10%的失业率,不仅仅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国家银行甚至作为全球货币媒介的美元地位都得到冲击,如此大规模的经济衰落成为了所有美国人的噩梦。那么,这场悲剧到底谁该买单?可恶的巨资寡头,官僚制的大政府,贪得无厌的借款人,似乎都有。正如书本里所讲,法律并不能禁止贪婪,无知或过度乐观甚至过度冒险,而追逐利益是人的本性。无论是出事后,政府机构未能及时的解决还是查找金融监管的问题重重,一定意义上危机的出现都是无可避免的。只不过,相比日本90年代的泡沫消失的十年,美国应对危机的效率则令人惊喜,不到5年的时间里就实现股票175%的价值,就业率稳定上升,房屋违约逐渐减少,简直堪称一个经济奇迹。单从结果看,危机后有毒资产确实伤害了成千上万人的荷包,但短短几年,经济逐渐好转,房价及股票也趋于危机前水平。那么,国内一旦泡沫产生,短暂洗牌后,整个经济格局会打乱吗?

看过了《大空头》里天才投资手及这本书所代表的政府立场的事件还原,很想知道作为普通百姓在次贷危机后,各个阶层的是否大更新?究竟有多少人能抓住最低点进?好奇……

《压力测试》读后感(四):压力测试,大国崛起必修课

压力测试,大国崛起必修课

【《压力测试》,[美] 蒂莫西•F•盖特纳著,益智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4月版/58.00元】

恐慌的人群拥挤着、哭喊着希望自己的钱能取出来,大型金融机构如多米若骨牌般接二连三倒下,失业率飙升、人们积蓄在一夜间蒸发并陷入贫困……这不是科幻片,而是并未走远的美国次贷危机,作为财政部长,面对这一堆令人焦头烂额的事情,如何应对?!

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财政部长盖特纳,以第一视角的方式带领读者回到其参与、面对和协同解决拉美经济危机、亚洲经济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那些岁月,特别是将其在次贷危机中所扮演的救火员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整部书情节紧凑、压力重重、环环相连,如此厚重并略显专业的书却能如美国大片般引人入胜,可谓着实不易。

区别于其他回忆录的意义在于,该书并不侧重自吹自擂,更多的在于其站在国家政策层面对金融危机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对美国金融制度中管理漏洞的批判,对一味追求资本膨胀的无序批判,也将政府面对的道德危机展露无遗——救市不啻于为虎作伥,甚至鼓励金融市场继续肆无忌惮的无视风险,胡作非为;不救市则可能目睹更多的银行、金融机构倒闭,直至影响实体经济,又被批判为袖手旁观。

作者出版的一个重要初衷在于,要通过对金融危机的反思,让更多的新兴市场学习规避、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法。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新兴市场,中国需要引入压力测试的方法,客观评估审视国内金融风险:地方政府盲目扩建、产能过剩,举债带来的银行呆账死账,地方房地产商空置率居高不下引来投资风险叠加,民间资本形成热钱对各种农作物、生活必须品的无良炒作……这些虽尚未形成经济危机,但是却也如一场压力测试,暴露出了我们金融掌控中的不少短缺。

站至国际舞台,我们需认识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形成与其金融帝国的地位休戚相关,也正因为此,他们显然不会对区域性的金融帝国崛起熟视无睹。而反之,中国的复兴梦、大国梦,必然需要奠定其金融领域的全球号召力,否则难免仰人鼻息,在美元话语权锁定之下难免失去发展主动性。这组矛盾展现在美国对亚投行的不同态度之上,将中美的大国竞争展露无遗。

经济危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是一场压力测试;对于大国而言,更像一场成人礼,只有具有足够经济把控能力的国家,才能最大可能的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实现国家的经济腾飞,实现不良产业的淘汰;同样,忘战必危,当我们回顾“广场协议”等历次金融战争,就需牢记,只有学会金融战争这一利器,才算真正傲立在世界之林。正如该书中所讲的:“最值得汲取的一个宝贵经验就是,对待非常规的金融经济形势,需要维护本国的核心利益,以强大的决心去贯彻,而不是鼠首两端、犹豫不决”

《压力测试》读后感(五):预警经济危机的压力测试

关于美国财长盖特纳,我们知道些什么?

关于美国财长盖特纳,我们知道些什么?或许,用一般思维理解,他大约等同于中国的财政部部长——他高高在上,似乎看不到什么值得底层民众看到的那些现实情况;他掌握国计民生财政大权能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实行……如此这般,我们理所当然的以为他不过是《纸牌屋》的另一个党鞭罢了。在这本《压力测试》里,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盖特纳,和不一样的美国金融危机。

关于金融危机,盖特纳总结了一个论说非常有道理,那就是“任何金融危机都是信心危机”。纵观经济学发展,每每有大的经济浪潮波动的时候,无疑也是信心最为缺失的时候——人对人失去信心,对未来失去信心,对一切可信的事情缺少信心。盖特纳赶上这次经济大波动浪潮,身临其境,在事件的中央为我们揭开2008年故事的开端,书中论述的一些事实情况远比我们自身感受到的现实要真切。金融危机就是信心危机,失去信心,人还剩下什么?金融危机失去信心,惨不忍睹的想那哀鸿片野的惨状,何其哀哉。

盖特纳不是家族显赫的富几代,也不是一穷二白的穷几代,本书前几章详细介绍了盖特纳本人,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了解美国财长盖特纳。在介绍中,非常普通,非常简单,非常不像中国伟大人物那样“从小看到大”的小说般的传奇人生;在他几次辗转各地求学的过程中,他给我们分享了他成长的快乐和痛楚,这些分享对了解今天的盖特纳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我们看到,又一个普通的人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也代理了他的团队解决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信心危机”。

在接下来我认为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中,盖特纳给我讲述了一个特别版本的“金融危机”。似乎,他对金融危机的认识和态度转变,影响了我对这次金融危机的看法。书中娓娓道来盖特纳初入白宫法眼的情景,内心没有太多紧张却表现很糟糕,对这个小事件的处理让我认识了盖特纳不是一个特别性格开朗但绝对认真、专业的人。处子秀的失利并不能昭示未来处理金融危机余波阵阵,在对待金融危机及以后的余震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足够的谨慎和认真。这种认真让他大刀阔斧不择余力的捍卫着美利坚的荣耀,来自个人内心的自信以及国家荣耀的驱动,他成功的让金融危机的走出方案得以改变美国金融危机的窘状。

美国制造业领先全球开始回暖,昭示着美国紧急开始走向正轨。在制造业回暖开始缓慢前进的过程中,盖特纳大胆的做出了正确的决定:限制金融的魔力,翰旋在市场“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看得见的手”之间,把金融危机留下的荼毒开始剥离,政府注入各种资金到实体企业保持美国整体经济稳定、快速恢复,在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就业率有序增长,这一点,是美国人民最看重也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情之一了。

整本书酣畅淋漓,详细的介绍了金融危机之后的种种余波阵阵的境况。这些比金融危机更害怕的余震,展示出了大国战略的恢弘勇气以及捍卫人民权利的决心。盖特纳站在处理金融危机的第一现场,给我们全视角的讲明白了自1929年金融危机之后最关键也是最意义重大的一场金融危机。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即使复杂,即使皱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