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的读后感大全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的读后感大全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是一本由[美] 维克多·J.帕帕奈克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5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读后感(一):继续在读

2022.3.5-这本书今天得从初识开始读的4星提到5星满分推荐,读到这么好的书感觉到非常激动,帕帕奈克的观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思维方式,带给了设计师和全球范围的设计思考方式以太多启发,在当时非常具有前沿性和社会责任感,即使放到现在,依然是需要倡导的理念。

这里是书评,需要凑够140字才能发布,我目前才读了三分之一,等我完全读完再来补充。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读后感(二):十二,生存设计

看完便径直穿过图书馆天井,把它顺顺当当地还掉了,外部世界虚幻至极,而那个天井平常给人的"像是一个不存在如何地方的虚假空间"的感觉在拿着书走向还图书器("或许应该叫机",但器有专才之意)的方向时,愈发强烈。

走向空间X。

令人感动!令人宽慰的是设计怪象原来早有人关注(原是看书太少),不觉松了一口气,无论是生态破坏还是商业丑态,过剩生产,帕帕奈克都将它们归结到最后,我们应当作必要的设计,当然这并非独裁,只是要求市场少些洛可可风格的苍蝇拍-滑稽不堪而无用的装饰。尽管觉得帕帕奈克最终的呼唤——"建立一个设计互联网以及广泛的小型研究团队",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道阻且跻",另一方面,它确实使人看到一点希望并为其所激励和鼓舞。

书中有类计划经济的说法,关于根据需要生产确实世界会更好,生产过剩确实造成问题,而那些孜孜不倦的工人们被资本家牵动,将自然界的素材用以生产并不需要或是广告商大为称赞的东西,一切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我们应该如果富勒所倡导的那般,知晓地球太空非常的操作指南,知晓什么是设计的底线。

它本可以更好。

但反观设计教育,普遍的设计学院依旧是犯着幼稚病,设计学院依旧将三大构成奉为圭臬,对时下的技术闭口不提——而这是其他国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经历的,设计类教材也怪人失望,分散的,割裂的知识点似乎只想让人不加思考地记住,无聊至极,尽管有柳先生和尹学生的绪言-整套一样,便知道主编是大家只是作者的小把戏。但愿这只是区域表现。

或许是期望太高,但它应当更好,而学习设计应当有更多觉悟作一个通才,行为学,社会学,生物力学,一切看上去富有挑战与趣味。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读后感(三):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看了好几个月终于看完了,虽然一直有思考设计的意义,也希望不要掉入单纯经济人的利益陷阱。一开始觉得,毕竟是四五十年前的作品,作者难免会有点时代的局限性,但站在他的时代背景环境下是一种革命性的理念,带着这种想法继续读了下去。 刚开始读的时候,想着设计如果单纯考虑责任和意义没有经济效益怎么会有人全力的投入呢。从我的思想路径,设计的当下,好像也做不到作者提出的那些要求,设计的现实似乎是被资本,被利益裹挟前进的。如果真的按作者的要求去设计,那真就是为爱发电了。读到一半突然惊醒,作者不正是希望用这本书,用他的理念,来强调设计师的这份社会责任感么?我的想法,不正是作者所批判的?作者的这个理念还是有些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色彩存在,甚至有些共产主义的想法?不为资本,利益和欲望,为实际需要。

后半部分看得有点恍惚,作者书中举例的那些设计都很棒,而且都是那些设计师在大学时期做的设计,为第三世界的人们设计一款便宜的,可以自己改装的收音机,而这个时候一些职业设计师在忙着把收音机设计成汉堡包的形状,用外观来刺激产生新消费。学校确实像是一个真空环境的感觉,在学校做设计不用过多考虑利益,可以单纯的思考设计的需要。(不过身边同学很多喜欢另辟蹊径,做些超前的概念设计,上天入地,为在火星,月球的生存而设计。去为这些看似遥不可及但大家每天讨论的话题和场景而设计,却实实在在的忽略了存在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需要。) “工业设计职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强烈的支持一个追逐利润的体制,它造成了最严重的浪费。” “今天的产业界,多数重要的研究所关注的并不是实际需要的生产,而是蛊惑人们想要已经生产出来的东西。” “如果所有的医生都抛弃了外科的普通实践,而专注于皮肤病、整形手术和美容,后果会.怎样呢?设计职业的行为与此好有一比。”)

总有一种撕裂感和魔幻感,但也确确实实的在发生着。作者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思考产品的使用性,功能性,环境性以及设计的是不是立足于真正需求。虽然一个设计师的呼声不会引起太大的改变,但是如果能用这种理念去慢慢影响一代设计师,应该会有很大的改变的吧。作者书中说什一税,即希望设计师或者设计事务所在工作中抽出1/10的时间为作者所提出的这些群体的需要而设计。希望我以后正式工作之后,也能去缴这个什一税。

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在设计史上对这本书精简为三条主要的思想,虽然考研期间背的烂熟于心了,但是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感受。并且在学了设计史之后看这本书,也能更加理解作者在他所处时代提出这些理念的进步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