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后感摘抄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后感摘抄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一本由方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后感(一):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这本书由5个故事组成,书里面的故事和电视里面的故事,我觉得最不同的便是结局的真实性,悲剧与圆满的冲突。不像是在写故事,像是在说故事,万家有万家的事,想到了一句老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刀锋上的蚂蚁》 德国人费舍尔与画家鲁昌南的故事,多角度描写,围绕一个穷画家写他的人生经历。当然如果只是写这个画家从穷到有贵人相助变富,然后放弃亲情等等的话,那这篇文章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他描写了这个相助的“贵人”的想法以及感慨和糟糠之妻与他妹妹前后的2个对比。 《民的一九一一》 从清朝到民国的过渡,以民的视角来写的。感觉与一些热情高涨的革命题材的电影的情节没有什么不同,可能是作者以“民”这个角度比较新颖。 《声音低回》 关于一个傻子阿里的故事。“声音低回”这个题目可能很平淡,但是在读完文章后,会感觉这个题目让人心疼。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村里上的大学生,城市的越境。出生、眼界、世界。这个故事,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努力也不一定有用。 《惟妙惟肖的爱情》

一个家里2种极端的学历与生活态度。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后感(二):《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方方中篇集

想读方方的小说,源自于韩松老师的推荐,以及网络上她与某北大博士的论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感觉她是一个敢说话,敢于说真话的作家。然而,虽然我还着强烈的兴趣,最终却只读了这本中篇集中的两篇。

第一篇《刀锋上的蚂蚁》

故事讲的是一个出生在中国的德国退休法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地帮助一位在文化动乱中历经苦难的中国画家成名的故事。这位中国画家一直纳闷,这个德国人为什么要帮自己,到底有何图谋,一直是悬在他头上的剑。然而,德国退休法官出大钱出大力帮助他,并没有图h什么现实的利益,而只想证明自己退休后仍然有能力做成一件事,这本身带来的快乐就是他所追求的。这个冲突似乎是“无利不起早”和“实现自己的非功利的快乐”之间的冲突,似乎给了读者一种幻觉这是西方观念和东方观念的冲突。西方是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用“无利不起早”去推测人心在中国不只有我一个人这么做。

中国画家成名之后,真的发达了。这位中国画家的命运可以说就这位德国法官改变的。然而,人的地位发生变化之后,人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中国画家抛弃了国内的糟糠之妻,和德国的认识的优雅的女人结了婚。由于后面的妻子太精明,不满老家的妹妹老是找自己的哥哥帮忙,无奈之下,画家与自己的妹妹,也是在自己落魄时最相信自己,最支持自己的人,断掉了联系。糟糠之妻当然比不上优雅的现任,夹在妻子与妹妹之间确实艰难,画家做了让自己最舒服,也是最私的选择。这里涉及到道德判断,我不好下结论。但是,我只能自问,我自己应该怎么选?会怎么选?

德国法官一直为帮助中国画家取得成功感到满足。但,当他再一次来到中国(之前第一次来中国时认识的中国画家)时,了解到画家和他相关的人发生的这些变化后,他也开始发思:人真的能改变别人的命运吗?或许当你给某个人当去幸运的时候,带给别人的却是不幸。是啊,还是马克思的辩证法说的对啊。

第二篇《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故事讲的一个极度贫困的农村考上大学,然而,由于贫穷出身,拼尽全力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得癌症惨死的故事。探讨阶层固化当然很有意义,但是,小说里描写的纯朴的农村已经不是现在农村。涂自强从不抽烟喝酒,却在年轻时突然肺癌晚期,这种情节设计让我感觉难以接受。因此,这篇小说,我不太看好。

与方方老师的缘分,暂时就到这里了。没有计划继续往下读她的作品。将来也许会再读她的作品,缘分再来临的时候。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后感(三):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个人的时代悲伤 他独自一人离开家乡,除了几个零碎的钱外,他别无所有;他徒步去武汉的路上,遇到了淳朴的山里女人,热心的农民工兄弟,他是幸运的;他相信自己的路要自己走,直到有一天,他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 他的大学生涯开始于当着众人的面解下腰带,抠出零碎的钱来交学费,他开始迷茫,但告诉自己要镇静;他在食堂找了份工作,认识了一个女孩,最后女孩说,他们需要各自去找有经济实力的人;他想了彻夜,决定像赴死一样奔赴考研的战地,家里爹爹的去世让这场悲壮的义无反顾重重地跌在了地上;他带着母亲去武汉,住在又破又脏的“鸽子笼”里,他告诉自己会变好;母亲对城市的不适应已经让他筋疲力尽,而他的病历结果则彻底击败了他“机械性”的乐观;满目是世界的凌乱,他没有时间去感叹,他需要安顿好他的母亲;他沿着来武汉的路往回走,最后,一个叫涂自强的人一步一步走出了人们的视线…… 读罢,让人喟叹,这样就结束了吗?“命运”,就这样简单粗暴地解决完了他的一生吗?父亲没钱看病,最终离世,母亲说,这是命;因家里的变故放弃考研,马同学说,这是命;毕业后面对巨大的收入差距,他很快释然,他说,“因为这就是我们个人的命运”。这是多么的悲哀啊!当所有的人对这个世界束手无策时,都找到“命运”这个规避所,没有人去想想为什么会这样,也没有人为自己的权益去反抗。 这篇小说让我想到余华的《活着》,总有人咬紧牙根,以匍匐大地的方式活着,却终究抵不过命运的玩弄。以前,我一直觉得相信命运的人,只不过是在为自己的失败找个华丽的借口。读完这篇小说,如果涂自强的“悲伤”不是命运,那是否也太过于残忍。想想一个这样的画面,撕开罩着“实情”的纱布,里面是一只操纵游戏的手,此刻,你一定感受到了寒冬的凛冽,甚至是生命的幻灭。现在我觉得,“命运”这个自欺欺人的借口,实在是人类伟大的创造,至少它不像真相那么咄咄逼人,充满杀气,至少它还保留有一份“仁慈”。 方方的这篇小说,并没有运用太多的文学技巧,反而更像是一篇新闻报道,实打实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她将这个叫涂自强的大学生的故事,娓娓道来,但不置评价。就像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冷眼”看待这个故事,将对主人公的感受,对社会的反思,留给我们读者自己去体会。读完《包法利夫人》,我们会问,包法利夫人为什么会一步步陨落呢?读完《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我们似乎不会去问是什么造成了涂自强的悲剧。在读到涂自强的哥哥去挖煤然后莫名地失踪,父亲和镇上的人发生矛盾,受伤了没钱看病,甚至最后涂自强生命走到最后的时候,我们都很默契地做到了“心照不宣”。 这里面描写的是一个中国农村大学生的处境,他们往往是这个村子唯一的大学生,带着全村人的期待考入重点大学。我本以为这是我爸妈那个年代的故事,一位来自赣南的同学告诉我,他们那比这也好不了多少。他说:“我是他们村里唯一一个考进211大学的人,你不知道,这在我们那有多了不得!” 前几年,就已经有专家提出“寒门难出贵子”。根据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教授调查发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其实不光重点大学农村学生在减少,城乡大学生入学比例也一直在持续拉大。一个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往往占了一个农村困难家庭收入的全部。尽管国家对于大学生有助学金和奖学金的补助,但费用还是偏高。农民希望他的子女能够上大学,有对知识的渴望,然而更多的是把进大学当做改变命运的一条路,就像这篇文章里说的,“将来当官”,“将来挣大钱”。在网上充斥着这样的言论,说供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在农村可以盖栋房子,这些费用大学生毕业一般要七八年才可以挣回来。而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又是就业最为困难群体,于是我们听到一些言论说,毕业后也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当初不读大学,早点去工作。以前,人们的想法是读大学可以当官发财,现在,人们的想法是读了大学也照样找不到工作。无论是哪种看法,这都逼着一个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不敢喘息,不敢在选择高考志愿的时候去想想自己到底喜欢哪个专业,去想自己的未来要干什么,不敢去想自己为什么而活。每天,一个个涂自强,拼死厮杀,在家人和社会认为的“应该”中,随着人流,裹挟而走。 涂自强说,这个世界,哪有公平。他为了挣生活费,需要到食堂兼职到很晚,回到寝室再接着补作业;他用的手机和电脑都是室友不要了的;他挣扎了很久才决定考研,室友却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去留学;他为了省钱,只能在同学住的酒店洗热水澡;几年后的同学聚会,有家庭背景的人一个月挣得钱比他所有的钱都多……他“乐观”地面对着所有的不公平,直到死神的判决书摆着他面前,他依然“坚定”地认为,是他生来就有“原罪”。难道那拼尽了一生,仍然跟蝼蚁般活着的人们,都是因为上辈子在上帝那犯了大罪吗?“官二代”、“富二代”享受着这个社会最优的资源,大学毕业之后,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有的继续出国深造,有的自己创业,有的进入某个亲戚所在的单位……而那些农村的大学生,没有背景,还会受到城市人的地域“歧视”,他们绝大多数只要一个选择,从最基本的干起,帮人家打工,但是现实残忍的是,当“官二代”、“富二代”和那些毫无背景的大学生实力相当时,甚至不如他们时,提拔的机会反而落入了“官二代”、“富二代”的手中。他们赤手空拳地在社会上单打独斗,还是没能逃脱在上帝的谜里,做了一群刍狗。 方方在这《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里,掀开了罩着污秽的那块遮羞布。涂自强哥哥挖煤时无故失踪,新闻里不也是报道过多起瞒报煤矿失踪人数的案子吗?涂自强的父亲和当官的发生矛盾,这不就是地方官员一手遮天,当起了“地头蛇”,欺压老百姓吗?和他一起兼职的女孩坐上富人的小汽车扬长而去,这不就是现在的现象吗?城市女孩不嫁乡下人,大城市女孩不找小城市的,结婚先看有钱没钱,有房子没房子。他生病了没钱去看病,家里的母亲住不起养老院,请个假就丢了饭碗…… “看病难”、“养老问题”、“劳动者权益”,哪一个,不是“年度热搜”?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没有任何“华丽”的成分,直白地将故事袒露在我们面前,亮出明晃晃的那把刀,赤裸裸地在问,“这个时代怎么啦?”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后感(四):自媒体写作者与传统作家的差距

现在是一个自媒体时代,我发现那些文笔都非常槽糕的人都在写文章之后,我开始自己写文章了,尽管我至今也不太喜欢看公众号。

我看了那么多的小说和很多的简书文章以及公众号的文章之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公众号那么受欢迎了。

真正的传统作家的文章,从来不在讲述一件事情之后把论述的结果告诉读者,而留给读者很多的回想,你自己去思考作者的意思,不是说他为什么这么写,而是这么写给你留下的思考是什么。

而公众号的文章,经常都是在讲述一件事情之后把自己的论点告诉作者。在现在的这种快餐文化统领文学市场之后,不知道造成多少无脑人更加不会动脑子了。

而且非常公正的说,许多公众号的写作者很难说有什么文采,尽管许多公众号的写作者已经开始授课了,而传统作家的公众号的无论是从订阅者还是从阅读量来说都差强人意。

我非常喜欢现当代的中国文学,尤其喜欢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

方方是武汉作家,她的每一篇文章我都没有错过。

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我多年前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个非常悲惨的个人故事。内容也很简单,涂自强的家庭异常贫困,但他是一个坚强而且乐观的年轻人,考上大学之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从尚未开学就打算提前一个月徒步去武汉上学,在途中,他边打工边挣钱,路上也不乏一些好心人帮助他。

在大学期间积极生活乐观向上努力生活,不过,生活的压力最终还是打垮了他,他的父亲因为迁坟等原因被气死了,他把母亲接到武汉生活之后,生活好像要慢慢好起来了,但是,那种底层人的绝望被方方写的刻骨铭心,入木三分。涂自强最终也没有摆脱命运的嘲弄,得了肺癌,因为没钱治病,他把母亲安置好之后,离开了他母亲,文章的结尾没有写涂自强究竟怎么样了,留给读者一些思考。

整部小说漫延底层人物的一种生活绝望,那种绝望充斥着涂自强的整个人生。

其中,对这个人物有一些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揭示了这个人物的最终的悲剧。

其实这本书所描写的生活状态我们都非常熟悉,因为现在这个社会真正的已经变成了书中描写的状态,阶层固化,普通家庭的孩子再也难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了。

今年微博上有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说:“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我们其实都知道中国社会的阶层固化有多严重了,虽然这种说法一直被否定。

20多年前,张艺谋做过一个公益广告:知识改变命运。那个时候,我们相信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

但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再也无法坦然的说,知识能改变命运了。

这个话题是我们无法触及的话题。

我只是想聊聊这本书。

方方的文章所用的词句一直简单,但却很有穿透力。

她在描述涂自强考上大学时,整个村子都替他高兴,写道:

风掠过涂自强耳边,夹杂其中的笑也轰隆隆地过去,响亮且欢悦。涂自强原来有些痛得紧紧的心,竟被声音舒缓下来。

让读者能一起感受到涂自强考上大学的兴奋。

方方在描写这个家庭的贫困时,寥寥几句话来讲述这个家庭的贫困。

涂自强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他原有两兄一姐。姐姐十六岁时,跟人外出打工,从此了无音讯,连一个字都没有寄回。

……

而两个哥哥,一个痴呆,没满七岁就死掉了。另一个倒是长成了人,在姐姐跟人出去打工那年,也跟村里人去到山西挖煤。

……

再后来,就没了声息。

涂自强曾想去找,被母亲拦下。母亲说,上哪找?再把你丢了咋办?这就是他的命。

这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父母对已经成年的孩子的生死都无法真正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描述让读者对贫困家庭有一种触目惊心的了解。

写涂自强在大学入学的时候的场景时是这样描述的

涂自强甚至没有时间到厕所去把腰带上的钱取出来并且整理好,缴费时,他当着众人的面,解下腰带,从中抠出里面的零碎,然后一张张一块块的地数给收费员。大多的钱都被他的汗水湿透。旁边的人都惊讶地望着他,有几个女生捂住了鼻子……

没有一个字写这个家庭的贫穷,却在这字里行间透露了他真正贫穷的生活。

这部小说中间对涂自强的生活和他一直挣扎着想跟自己的命运拼搏的描述也是非常克制而且是隐忍的。

最后,当涂自强发现自己得肺癌时,因为没有钱医治,他已经绝望了,但是,文中描写他仍然对生活有着渴望的时候,写道:

落在湖上的阳光有些明亮,风微微的,把湖面吹出小小波纹。几支挡鱼木棚,从水中冒出头来,有意无意地随水荡漾。他在湖边的草地上躺下。隔着村枝,他看到蓝得发白的天空。空中有如丝如片的云彩悬着。人生还有多少美好呀,而他却要别它而去……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取自文中一个他自小喜欢的女同学的一首诗:

不同的路

是给不同的脚走的

不同的脚

走的是不同的人生

从此我们就是

和自路上的行者

不必责怪命运

这只是我的个人悲伤

这种的写作方法自媒体几乎不会用,自媒体写作者经常会把一件事情写得很直白,在论述的时候把道理写的很清楚,他们在写道理的时候直接给出答案,告诉读者这件事情的该有一个什么的结论。

现在的人几乎没有时间去看这种小说,仔细的去品味小说中所说的隐含的道理。

这就是自媒体能够崛起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