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读后感精选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读后感精选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是一本由[美]威廉·福克纳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读后感(一):“南方文学”这个流派有他在就够了

首先是书名,一开始对这个译名有所质疑,明明通译都是“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但是看了序言之后就知道了,这个翻译不仅更简洁,也是含义更多更贴切,心服口服。福克纳的短篇素来出版较少,且译本比较单一,能看到一个新译者名字,当然,而且是靠谱的,感到很高兴。

福克纳之碉不用赘言。那几个长篇、带有现代拼贴色彩的几部,就远远走在时代前沿。短篇短小精干,回味深长。不夸张的说,福克纳大概只凭短篇也可留名于不朽文学史吧。而“南方文学”这个流派有他在就够了。(转亚马逊)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读后感(二):从文学看人生

去年读过其中两三篇的英文版,尤其是《致悼艾米丽的玫瑰》,当时印象颇深,读完仍在思考标题怎么翻译,“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显然欠妥。

福克纳作品语言华丽,那些如幽灵般繁复悠长的句子,翻译起来简直太难。这次看了张和龙教授的翻译,顿然觉得佩服的五体投地,文字优美考究,很是福克纳本人的风格,但又有着译者本身的特点。强烈推荐大家阅读学习。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读后感(三):译本很有价值

这本书的翻译张和龙是上外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副主编,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可以称得上新一代英美文学研究翻译的大家了,

威廉福克纳的作品语言华丽,那些如幽灵般繁复悠长的句子,看起来如同一团乱麻,让人难以理解,头疼不已。张老师在前言中提到,他翻译本书的原则之一就是“耐得住读”。看了全书后,觉得张老师所言不虚。

关于本书的书名,取自本书收录的福克纳的名篇,译者将其译为“致悼艾米丽的玫瑰”,而非传统“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看了文章,也觉得更为贴近原意,在福克纳作品的诸多版本中,该版本可谓傲然独立,正本清源了。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读后感(四):不一样的玫瑰

作为20世纪前半期美国的一位卓越的作家,威廉·福克纳是的作品常被看成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巅峰之作。而他的经典短篇更是脍炙人口。福克纳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对南方爱恨交织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均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赋予了他作品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作者通过各种人物形象来寄托他眷念过去的情怀及难舍难分的南方情结,更表达了他超越现实,坚决摒弃过时思想的勇气,从而体现了他的作品的深刻的思想性。作家创作的文本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和接受,理解与再创造,作品才能生根发芽,不断壮大。这部作品通过资深翻译家的翻译,形似和神似兼具,读起来朗朗上口。此外,离奇的情节、哥特式的氛围更是让读者欲罢不能,这不能不说是该作品的独特魅力。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读后感(五):福克纳让我爱上短篇小说

最喜欢《沃什的怒火》和《昔日的女王》。福克纳是男性作家里少有的对女性苦难刻画的鲜活又没有居高临下的同情视角的。他笔下的美国南方,跟他本人一样充满了矛盾和破败的美感。沃什的孙女着墨极少,但短暂一生中的不由自主和无意识、被物化的可悲命运却清晰的悲怆苍凉。

在《幻恋症》,我第一次对意识流有了基本的感性认知;《纵火案》把底层的家庭不断坠落向更底层深渊的过程刻画的细致入微却又非常克制。《雪》的结构太赞了!可能后来很多电影导演都从这上面得到过灵感。还有《致艾米丽的玫瑰》和《干旱的九月》,把社会环境对女性的异化所导致的极端事件描写的充满悬疑感又毛骨悚然,当下震撼,事后回甘,又会觉得悲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