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1000字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1000字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一本由[美] 威廉·福克纳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一):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美]威廉·福克纳

《烧马棚》象征主义,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北方胜利以后,南方白人父亲用烧马棚的方式解决矛盾,以孩子的视角看到南方的世界。

>任你地裂山崩,我自无动于衷。

《兵哥俩》日本珍珠港事件后,哥哥去太平洋参军,九岁的弟弟偷偷赶到孟菲斯要一起从军的内心独白。

>我想我能回得去,我就住一个地方,就那么一个家还能跑掉吗?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哥特式小说,三个死人的故事,艾米丽的死始于此,止于此,父亲的自然死寓意社会体制的历史淘汰,荷默死于艾米丽的谋杀,并与尸体同眠数十年,暗示南方传统文化(艾米丽)和北方现代文明(荷默)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非线性时序颠倒的叙事,成功地将故事的哥特式悬疑恐怖氛围渲染到极致。

>>灰尘则随着漫漫流年,在他身上、在他身旁的枕头上日积月累,形成一层均匀的尘衣。

读不懂的福克纳,意识流文学派。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二):白方棺里埋玫瑰

中国故事里有情人双双赴死的故事数不胜数,在某种意义上,说明死亡比起活着应该更是一种解脱、一种反抗。然而,在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死亡却断然不是追求解脱的坦途。 对于艾米丽小姐因情杀人藏尸感到十分唏嘘震惊,在此之余也不禁想到为什么艾米丽小姐不在杀死爱人之后一去去了呢?生无寄托,与世隔绝,她竟如行尸走肉般活到了七十五岁高龄,要说没有什么在支撑着她活下去,这是断然不可能的。 我首先想到的是宗教原因,南方的清教文化中,自杀是不被允许的,相比于杀人或许自杀让艾米丽小姐感觉到更加沉重罪责。活着没有希望,死亡不被允许,日日夜夜的煎熬化为肺腑里的滚水,让艾米丽小姐只能越来越移了心性,硬了心肠。 哈姆雷特说“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艾米丽小姐为这,害怕着死亡的睡眠。双双殉情的人知道他们生前不能相守,所以宁愿地底相会共赴来生。但是,艾米丽小姐在地下不敢面对她爱人的控诉,她该如何解释那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呢?也许,她只能回答,如果你愿意,我们生死一起,但是你拒绝了。 艾米丽小姐的孤独煎熬在她的血液里翻滚沸腾,折磨着她一整具空虚的身体,她的爱情,她的心灵死去,一如玫瑰衰败,被丢弃在南方的泥土里。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三):随便写写(短评放不下版)

说来很惭愧,虽然福克纳在意识流文学这部分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算下来这么长时间我也就读过他的《我弥留之际》,而且是草草阅读,似懂非懂。对于《喧哗与骚动》,虽然在各种场合里屡被提及,但我始终没有看下去的耐心和决心。对他之前的印象止于意识流,止于圣经原型,对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和南方作家这两个标签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这七篇短篇小说使福克纳的形象在我心中趋于完满,是一直对存在但从未被我感知的边界的填充。七篇小说跟意识流的关系不大,因此读起来也没有较大的困难,《烧马棚》讲边缘白人男性,《兵哥俩》讲少年参与战争,《瞧!》讲原住民面对白人统治者的困境,《玫瑰》讲了一个没落贵族小姐哥的特式爱情故事,《夕阳》讲了南方女性黑人的双重困境(末日审判),《干旱的九月》则表现了黑人的边缘身份和同情心尚未泯灭的白人的孤立无援,《反串》是我最读起来觉得最为无聊的一篇,大量战争场景的描写让我昏昏欲睡,结尾处的“他们那边的,还有我们的——所有人,一个不少”却又在残酷的战争中保留了温情——不同国家,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译者的翻译也很有意思,读《烧马棚》的时候有种读早期现代小说的感觉,《夕阳》的叙述则与《喧哗与骚动》相像,值得一提的是,《夕阳》里的人物正是采用了《喧哗与骚动》里的名字。这七篇小说更多讲的是南北战争之际,南方与北方的冲突,不同肤色人种间的冲突,殖民者与原住民的冲突,没落贵族与平民的冲突,甚至有边缘人中较边缘和最边缘的冲突,而正是这些对问题的剖析让我认识到了除却意识流和圣经原型之外的福克纳。这本小书仍是草草阅读,隐藏在文本之下的深层用意并未完全体会,待机缘巧合时,仍需重读。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四):小说中的古老真理

刚读完这篇小说时 我当时很疑惑 可以说是连恐惧都没有 因为当时的我从未了解人类这恐怖的扭曲的情感 认为这种事正如小说一般是虚构的 甚至说有点夸张 于是乎 我就抱着这样的心态结束了我的阅读 好在这朵玫瑰花还没有在我心中消散 那还是在高中的时候 恐怕我不会忘记当时的情景 也不会忘记当时涌入我脑海的那与其说是恐怖倒不如说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 还记得我们当时一群男生围坐在草地上 其中一个在旁人的鼓动下 讲了一个在他们村的真实故事 他们死的时候和艾米丽如出一辙 村大队破门而入 发现躺在床上的一具具干尸 而活着的人就天天睡在他们身边 谈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要大吼 仿佛想要向所谓的神要一个否定的答案 我当时不用猜也知道 一定面如死灰 原来错的是我 我未曾想到人间还有这种 别样的感情 它冲击着我的心灵 以至于我甚至不能分辨这是扭曲还是堕落亦或是纯粹? 福克纳说过 我们今天的悲剧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上的恐惧 我想艾米丽因为这所谓的荣耀 加之早年父亲的粗暴对待 将她永远留在了过去 留在了那执拗不训 丑中之丑的庄严之中 成为了传统的化身 小镇的纪念碑 面对衰亡的命运 她拼命扼守着自己曾拥有的荣耀的一切 当她好不容易为爱情做出巨大让步 换来的却是早已预料但她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的伤害 她无法忍受对爱情失败 庄严受辱的恐惧 买下砒霜将情人当成那消逝的荣耀 扼杀在床边得以慰藉 是环境让艾米丽小姐一步步深陷冥顽的沼泽 我想爱情便是作者想要献给可怜的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吧 再结合当时美国的经济危机 我想这也可能是福克纳呼吁当时人们反思 不要被恐惧岁左右 (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正如福克纳本人所说 没有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现。而这些真理就是爱、怜悯、自尊等感情)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五):喧哗过后是死一般的沉寂

刚刚读完《喧哗与骚动》又接着看到这本书,其实我是有些踌躇的。因为我知道刚刚费力走出那本书的阴影,但是这就是心理的好奇和对福克纳的喜爱,我想我拒绝不了。

才华所至,不在于堆砌故事的曲折。有人在书里获得了力量,就承认了文学之所以伟大之;

我也获得了些许力量,我还在优美的词句中留连忘返,但是真正伟大的作品里,绝对有一个鲜活的有着自己性格的人物,她不管是不是主角,她会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她用性格来驾驭故事,自己的命运总是敢于创造。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灰暗的故事,艾米丽出生在南北战争时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大家闺秀”、“贵族淑女”,接受着小镇上人们的追求,她的父亲就像一个严肃的家长,打炮了一个有一个的追求者。爱米丽的大院就成了宫殿,爱米丽小姐也有爱情,一个来自北方的小伙子,但是她选择了毒杀他,并且陪着这个无肉的尸骨40多年,孤独凄凉地坐在玫瑰新房的窗前灯下与他共枕长眠是她守护爱情的必然命运。

结局说: The body had apparently once lain in the attitude of an embrace, but now the long sleep that outlasts love, that conquers even the grimace of love, had cuckolded him.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

我不想解读阶级的矛盾,也不去畅想这里面的爱情。爱米丽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推开积满灰尘的窗,她四十多年,关于生命和爱的秘密被暴露在陌生人目光之下。这简直是自己活成了“圣女”一生都在宫殿里,一生都藏起了玫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