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少年小树之歌的读后感大全

少年小树之歌的读后感大全

《少年小树之歌》是一本由[美]福里斯特·卡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小树之歌》读后感(一):自然之道

一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哲理,写出了人间的千姿百态,就像书中爷爷说的那样,人类也一样,想要的东西太多了,永远得不到满足,于是发动了战争,他们为自己的掠夺行为辩解,认为自己理应拥有的更多。火鸡和某些人很像,自认为无所不知,从不低头看看周围,一个个昂起脑袋,又怎么能真正认识世界?爷爷奶奶的智慧,让小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和原则

作者以美国土著居民切罗基人为背景,从小人物小树爷爷奶奶为主人公,讲述了美国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的淳朴,值得我们所有人去看

《少年小树之歌》读后感(二):年度最爱童书!超级推荐全年龄读者阅读

看完之后,我觉得很不平。这是一本没办法写简介的书,它的简介无论如何传达不出它的精彩。

它没有吸引眼球的设定,没有惊险刺激的情节,也没有贴合当下的热点,乍一看就是个少年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故事,写的都是平淡的日常。大山嘛,自然嘛,简朴生活嘛,这有什么意思。

而且看上去还有点说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啊,“要学到什么唯一的途径就是去尝试”啊,感觉就像两个老人站在你面前,说“来,孩子,教你个道理”。

但当你真正翻开这本书,就会发现完全不是这样。这本书真正强大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任何夸张的设定和情节,也能写出一个精彩的故事;它讲了很多道理,却毫无说教感。你不需要对自然感兴趣,不需要和小树有相同的经历,作者的共情力击穿了一切标签,就算你对自然、教育、人生哲理毫无兴趣,也能获得巨大的震撼和感动。

震撼的来源有很多,爱和亲情,大自然的威慑力,民族苦难的历史,人与人之间的羁绊,还有最原始的善意。有一个情节我印象很深,怀恩先生有一件漂亮的外套,这件外套是他为大洋彼岸的曾孙缝制的,但尺寸是好几年前量的,现在肯定不合身了,也没有人穿得上了。把没坏的东西扔掉,在怀恩先生看来是莫大的罪过。这时,小树提出可以穿上这件衣服给怀恩先生看看。这件外套在他身上正好合适,因为他和怀恩先生的曾孙身材相仿。小树很喜欢这件外套,高兴地转着圈让爷爷奶奶看。在穿着新外套吃饭的时候,他特意把嘴巴小心翼翼地贴着盘子,唯恐食物和汤水洒在衣服上。他穿着外套去商店,去镇上,甚至睡觉的时候也想穿着它。小树觉得应该好好感谢怀恩先生,某天晚上去找他,听到怀恩先生低声祈祷,感谢有个小男孩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快乐。小树当时想,他说的应该是大洋彼岸的曾孙吧。

在怀恩先生要送小树外套时,他没有说这是“我要送给你的礼物”,小树也没有觉得自己受到了恩惠,反而觉得自己是在帮怀恩先生的忙。之后听到怀恩先生的祷告,也没有觉得怀恩先生说的是自己,而是觉得他在思念亲人。这种淳朴而本真的善意特别动人。现在大家物质生活都很富足,没有多少人会因为一件外套欣喜若狂,但小树却小心翼翼地贴着盘子吃饭,这种珍视也让人感动。

我读这本书会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在读它之前,要沐浴更衣,洗手焚香。因为它太干净,太温柔,太淳朴。之前看过一条评价说它像是“心灵的桃花源”,觉得很恰当。在这个浮躁、喧嚣、疲于奔命的现代社会,这本书给人一种回归本真的感觉,让人不自觉地感到安静、感到治愈。

《少年小树之歌》读后感(三):记录

读《少年小树之歌》最大的感觉可能是认为这应该是作者基于童年真实的生活经历所写出的吧,不然何以如此真实,至少对一个不熟悉印第安文化的读者来说,作者将一个陌生的地域呈现得如此天然,读者好像亲自和那些人接触过、交流过。尽管读完故事后我才知道原来作者有着“反犹主义”、“白人至上主义”的标签。

读前半部分,更多的是“我”和奶奶和爷爷的故事,本来以为只是关于小树的一本书,读着发现就像书名为《海蒂和爷爷》一样,爷爷才是那个主角,小树只是一个叙述者。读着读着,发现并不是这样,这本书中许多人物让人叹息,我甚至感觉后面的好几章每一章都可以是一个短篇小说,成功的人物素描,柳树约翰、怀恩先生以及爷爷小时候所经历的那件事情。那个先是与“我”会心一笑,慢慢大声笑,丝毫不介意周围,谁知最后居然是大哭的柳树约翰,他在哭什么呢?哭他的“祖国”已经不复存在了,哭和笑之间让我想到了穷途末路的阮籍。那个小贩,那个修表匠,他曾经给了“我”一件外套,也曾点燃一只蜡烛和亲人团聚,名叫怀恩先生的白胡子爷爷独自死去。那个在异乡为他人种下了一棵苹果树,却没办法见到苹果树开花的美丽场景,最后只能手里紧紧握着一抔黑土死去的中士。虽然有些情节的确过于传奇,但传奇也有传奇的魅力,当人们一旦进入作者所创造的那个世界,就像小时候的爷爷一样在旁观发生的一切,所有的奇情都将深深打动我们。

这本书在呈现异域文化的基础上,也不乏童年的写作视角。《发生在十字路口商店的事》这一章节讲了小树遇见了一个佃农家的女孩,两人吃一块糖的事情,小姑娘认为印第安人懒惰,小树生气不给她舔糖果,然后小姑娘又说爷爷和我不一样,小树又给她舔糖果了。这一段画面感很强,而且非常富有童趣,这是真正抓住童年与孩子的儿童小说。在情节上可以说这是这本书中最贴近儿童纯真的一幕。但它又不止于此,这一章的后半部分虽然有些戏剧化,但却又存在一种成人世界中严肃的真实,成人将自尊以及社会强加给他们的信仰当作比天还高的东西,孩子在成人的威权下成为了他们自尊的延伸线,但成人和孩子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来自政客的绝望处境。

整本书虽然夹杂着爷爷对政客的不满,而“政客”对“我”来说的确是似懂非懂的事情,但小孩子也会学样,能马上被带着分清是非,从而会显得更有自己的喜怒。我想起之前看的《外公的杂货店》,也是祖孙的故事,那是一种自发生长的童年,相比较而言那本书的基调更快乐,《少年小树之歌》像是笼罩在时代背景下的童年碎片。这本书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应该是《小树的教育》,小树所受到的教育来自切罗基人,来自自然,也来自那些出现在他生命中的人,也许正是因为“教育”二字注定了这本书不仅仅单方面呈现一个孩子的童年,从而它超出了童年的范畴,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给了读者,那便是切罗基人的生存之道。

书中写道“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大自然,他们热爱自然,与自然万物相依相伴,而不是妄图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在这个故事中, 切罗基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他们有一套独属于切罗基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奶奶会识字读书,每晚念书给“我”和爷爷听。奶奶对于她们切罗基人意识的解释十分新奇,她说那些只依赖身体意识的人,他们的灵魂只有山核桃那么大,无法体察身边的人和事,变成了一个活死人。而灵魂和肌肉一样,只要勤加锻炼,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锻炼方法是用它来理解事物的内在。爷爷虽然大字不识,却懂得和自然相处的生存之道,无论是作为猎人捕获猎物时的选择,还是月夜下让猎狗们和狐狸老斯里克进行一场艰苦却游戏式的追逐,始终践行着自然之道。

也许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那首写给柳树约翰的诗一样让人动容,“柳树约翰啊,你愿意陪我走一段吗?……我们无比庆幸这个世界有人深爱着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