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读后感锦集

《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读后感锦集

《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是一本由毕飞宇 / 张莉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4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读后感(一):写作之外

这是批评家张莉对毕飞宇的访谈录。看到最后才明白书名的意思:不能被说出口的真理不是真理,所以牙齿内、外与否成了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这是一本关于写作理念与手段的对话,但又不仅限于写作,还包含哲学、历史、文化,以及责任。有时候,如何处理好“观念”与“手段”的齐头并进是个大课题。仅凭思想的力量解决不了训练人的问题,会局限于空中楼阁;单靠约束人的手段又支撑不了前景,会留下隐蔽又长期的报复。于是,应该想辙但又没辙的人开始只谈手段不谈精神,开始沉迷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奥,再然后,我们只剩下了GDP文化。

《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读后感(二):写作与谈天

所谓“牙齿”就是避免太沉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方玄奥美学,写作技巧也说得深入浅出,但对小说篇幅分割的对比尤其是长篇小说比较不赞同,对此我更倾向于莫言所谓“将才就是将才,帅才就是帅才”,也正因此没有太强追溯作品本身的欲望。对谈中提到的作者和好友促膝长谈的情景很是羡慕,不过此书中的对谈却更接近访谈,朋友间的调笑和刀剑气便没有了。毕飞宇的聊天里带一些狂的,而这反增了好友间的亲近。加之前几日读了《道林格雷的画像》,脑子里产生一个奇怪的想法:如果吊诡的亨利勋爵走来,坐下和毕飞宇谈天,那又是怎样的景况?

《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读后感(三):被混淆的访谈者和被访谈者

这本书精彩之处在于张莉不仅仅是在提问,张莉大部分时间参与了和毕的讨论和研究,甚至引申开来谈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反倒是毕飞宇放不太开,毕的天赋在小说,日常谈话以及评论分析的语言罗织显然不及张莉的科班出身功底深厚。

所以很多时候毕看上去兴致寥寥,许多话题不愿深及一笔带过。不过作为一个小说家,这些一笔带过的寥寥数语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过瘾的,但对于一个想搞创作写小说的人来说却是很有用的,毕的寥寥数语一针见血个中况味恐怕只有尝试过写小说的人才能体会。

毕谈及了自己写小说的痛苦,长篇换中篇,中篇换短篇总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期,又写到自己的最后一篇玩票之作《叙事》就是为了和当年已走到穷途末路的先锋文学做个告白。 在南京古城墙下看到残砖碎瓦联想到了历史的多余。 这些东西对在迷茫中摸索写小说的人还是很有启迪和帮助的。

这部书好就好在张莉的引申,好多话题毕随便一句话就带过去了,很多时候不明就里,张的引申就像电影里的旁白,让人更明晰,豁然开朗。不过字里行间看得出来毕对于张的啰嗦也有点不耐烦,但是没办法,有些东西他自己或者不愿多讲或者讲出来词不达意不如张表达的清晰。

简单讲就是毕很写意,张则是写实工笔,两人相辅相成。

我虽然不怎么喜欢毕飞宇的小说,但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尤其是对尝试写作的人,会有一些用处。

《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读后感(四):间断e小记录

作家的朋友 影响而是质 是一种人生观 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毕飞宇对经常与自己聊胡适的聂华苓评价说,认识她以后,觉得自己的人生历史特别长)

我喜欢读文章里作者点一个词时,引用大家都能理解的东西,原来这叫“及物”、“切肤感”。实在不喜欢那种空口以来天上的云,用玄乎的比拟把通篇写成哲学,惨的是有的“四不像”。最动人的地方还是需要读者作者一并经历过。当然,也不是整篇文章追求这种“及物”,会让人觉得小说像随笔一样。如里所言:小说要有实的一面,也要有空的追求。

挺好的这本书,小说家对别的小说和小说家的评价这是很有趣的,他们看得更透,同时把他们的理解转述给我们听。

“你读书的时候,不只是精神在阅读,血管也在阅读神经也在阅读...”

毕飞宇说自己写推拿就为了写出真实,避免自己把这个特殊群体写成生硬的象征主义。即便作家本意和外界解读有些偏差,但相信除了莫测高深的迂回绕转的象征,大家都能大致不错感受到笔者笔尖传递的东西,但这种单向交流出了偏差也会有点乐趣!!

“手机你有任何问题,这个是一定的。我不喜欢的其实还是这样一种语言模式:赤裸而又暧昧。为什么赤裸?目的性和功利性很强,暧昧则是武器,满身都是迷彩色。”“粗鄙地享受手机的语言模式,而在现实中人面对面是不会这样说话的。”

读完觉得张莉喜欢用生命、内心、人类等等词汇来表达想法或者感慨一下,毕飞宇的回答是让人觉得这个人很有沉淀,有把这些东西放在现实生活中去思考过。

《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读后感(五):一些想法

看完这本书,还真像作者说的那样:读书给人的心理暗示是很奇怪的,如果我读了一本很冷僻很好看的书,走在大街上你会有一种没有来路的自信心,心里头像,他们没读过,我读过了,就会高兴起来,像真占了什么便宜似的。看完这本书我就是没来由的高兴,并且迫不及待的想去看《哺乳期的女人》、《平原》、《叙事》,想看看《包法利夫人》,想看张爱玲的《小团圆》。

毕飞宇提到《红楼梦》,提到汪曾祺,提到张爱玲,提到鲁迅,对他们赞誉很高,碰巧我也都非常喜欢。

好像说喜欢《红楼梦》显得很附庸风雅,一谈到什么最喜欢的书是什么,总有人会说《红楼梦》,不了解的人嗤之以鼻。然而我觉得不喜欢的它的人真是吃了大亏了。”《红楼梦》是这样的一本书,无论你有多大的智慧,这本书都罩得住你,反过来,无论你多么浅薄,哪怕只是识字,《红楼梦》你也能读,一样有滋有味,《红楼梦》是上天入地的,这是一部顶级的小说“。

毕飞宇讲话很生动风趣,又很朴实,让你感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没有那么多拐弯抹角的话,有时又像个孩子一样。他说自己第一次读《乞力马扎罗山的雪》:“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像童年的耨一个春天,傍晚的时候,一切都好好,一夜暴雨,第二天,世界全变了,满地都是青芽,你目睹了打的最神奇的力量”。这真的是一种童话般的叙述,极为纯真的比喻。在遇见喜欢的书籍时,好像突然间心里的那根弦被拨动了,大地也跟着冰雪消融,迎来一个暖洋洋的春天。

看完了《玉米》,大致了解了毕飞宇构建的的这么一个地球上的王家庄。那种朴实的农村文化,离不开土地、庄稼。传统的家庭模式,王连方家有八个丫头,最后老婆又给他生了个儿子小八子。大女儿玉米早熟完全当了最小的弟弟的母亲,长姐如母就是如此啊。我看的很惊奇,仿佛离我的生活太远了,又好像不那么远。

这部对《牙齿》谈录里潜藏有乡下少年毕飞宇何以成为当代优秀小说家的诸多秘密,不可否认家庭的影响很重要,父母亲对孩子影响很大,父亲爱唐诗,孩子虽不懂字都不认识几个,但也记下不少,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是跟学校里老师教的不一样的。毕飞宇说得真好,老师在教室里对孩子说:“二月春风似剪刀“,学生们记住了,但是父亲就可以在春天柳枝抽芽的时候来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意象很普通也十分美,父亲不是在教孩子读诗,而是在培养他的美学趣味。有了自己的审美,才能更多的留意生活,然后训练写作,学会组织语言把自己表达出来。也想试着写一些东西,上学的时候心血来潮想要写小说,坐在桌边,摆好稿纸,拿起笔来,很慎重的觉得自己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其实最后写出来的东西,真的是自己都不想读,好无聊的东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为“万”字是重点,可惜“万”也没达到,更何况“破”字才是字眼呢。

喜欢这本书,喜欢毕飞宇,大学时因为《推拿》才知道他,看了小说和娄烨的同名电影,现在这本书可以让你更加了解了他,一个充满魅力的人。毕飞宇开诚布公的向众人袒露自己,这也是一种有勇气的表现,在这个娱乐时代,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更何况毕飞宇也不是一个普通人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