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锦集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锦集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一本由[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2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一):这本书应该用汉语写

我们中国的象形字就是经验主义产物,每个字的结构都是从生活形象中提取。一个复杂字形更是包含多重经验隐喻。每个部首都有演变的过程,都是来自生活经验。

例如“明”字,日月之光。我们用明字,也隐喻我们了解一样东西,如这东西被照亮发现。可见认知学,经验主义早出现我们文字中,可惜中国没完整哲学,把这种古人早用的经验主义总结,以论证著作形式写出来。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二):隐喻认知的先驱们

其实这本书的开创性意义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我们可以去看1975年出版的利科《活的隐喻》这本书,里面就已经有关于隐喻的认知意义的分析了。更早的也有,1960年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里面关于概念构成一节,中译本里洪汉鼎老先生没有把metaphor这个词翻译成"隐喻",就错失了这个词的意义。在gadamer那里,隐喻也是具有认知和存在论的意义的。其实Gadamer是受海德格尔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的影响。早期偏多,《路标》里《论physis的概念与本质》开始那段也是类似的意思,论时间差不多比《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早了半个世纪了。

iPad上手抠的,妄言妄听。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三):怀念语文课本,毕竟那都是正经作家写的书呀!

提出的概念:5星;论证过程:5星;翻译:4星;行文结构:0。

“正经”不是这么用的。(来自欣仔)

我以为这是一本传播学的书,其实这好像是一本语言学的书……唔。。蒋晓丽果然是符号学的。

我后悔了。当初应该去学中文的,好歹他们的专业书都是正儿八经的作家写的呀!写作功底在的呀!再难读能难到哪去呢!(flag)

目录就这么随便放真的好吗!!不分层级好吗!!!这一章提出的概念到了十章以后突然又论述了一遍而且这会儿才论述清楚真的好吗!!!!(也可能是我太蠢了,所以第一遍论述没看懂?)

感觉想一个老学究的碎碎念,你知道他很有水平,最终你也懂了他是什么意思,可是过程真是太痛苦了。

and我这本书是不是剪裁有问题啊!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四):很有启发性

这是一本语言学的书,主要探究语言中的隐喻。这本书极富颠覆性,颠覆了传统的隐喻只是语言问题,与概念无关的观念,对我们的认知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它在语言学、认知学、数学、哲学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这本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还与概念有关,它构建了概念隐喻系统系统。隐喻基于自身、他人、环境以及人与环境互动的经验当中。例如,方位隐喻是基于人与环境的相对性,因此有了前后左右上下。在我们的文化中通常认为,上为多,下为少,通常会有“经济正在上升”的表述,这便是在人与环境互动当中产生的方位隐喻。在本体隐喻中,概念被视为“实体”,例如“时间是金钱”,这里的金钱就是一种实体,这也是基于人的经验。与常规隐喻不同,结构隐喻是新隐喻,通过构建相似性来创造新的意义,可以无限接近事物。 在隐喻系统的构建具有连贯性、部分性、系统性,能够凸显和隐藏概念的维度。 隐喻是认识世界、理解真理的重要手段,可以达到真实,也通往想象。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五):观点好,写的差,读的难。

本书虽然观点独特,然而写作太差(感觉所有英语写作书里面的反例都可以从这找)。

1 我看过英文原版,大概到18章我就觉得这写的什么鬼,开头1-11左右写的还很清楚,后面全部都是incoherent,一堆terminology还自说自去(相当多是自己发明的,而且还不给解释),没给理由。

2本书一直强调隐喻的coherent,自己写的书却没有,真讽刺。(举例说明,英文原版第二版里面我找到相当多的没有逻辑连接词:例如句子的意思要求转折,却没有but)这样的结果就是看的非常辛苦而且不懂作者在写什么?

3另外我感觉这本书就是几个期刊论文拼凑起来的,一点主线,逻辑连贯都没有,虽然这是两位作者原创的,但是读起来跟吃屎一样。

4对于没有学过语言学,对此了解很少的,建议就看前面几章,后面看了也是白看,特别是英文版。中文版推荐看台湾翻的,有导读,一些术语有解释,点评,帮助理解。大陆版本就是翻译,没有啥子解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