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三国史话》读后感摘抄

《三国史话》读后感摘抄

《三国史话》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史话》读后感(一):.

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并不是很了解,所以这本书中有些部分读起来有些许吃力,还需要再去补充了解一些相关的史料才能在脑子里把这段时期的历史串成一条珠链,但总的来说还是受益匪浅。后汉的地理那一块是对着三国时期的地图看的,很有意思,有一种军中蒋帅研究军事地图的感觉。另外,刘备取益州孙权取荆州以及后面相关思考里提到孙吴为什么建都南京,这些和地理方面相关的章节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之后可能会更多的去阅读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一些书籍。再说文中吕先生的观点,并不像是之前看到的那种力求客观的一些纪录片,或者是某些春秋笔法的史书,而是非常大方的陈述自己的观点,来启发读者,用不一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阅读整本书籍的时候,总会看到其他人的笔记“某某观点不敢苟同”之类的,也看到有人说吕先生在这本书上所表达的观点有他的时代局限性,也有一点“借古讽今”的意味,也让我想要去了解这本书创作的时代背景,更好的来解读这本书。

《三国史话》读后感(二):读《三国史话》有感——2019.8.12日记于五年级暑假

读《三国史话》有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刚刚读完《三国演义》,于是我趁热打铁,又接着读完了《三国史话》。

若你随便从街上找一个人,问他唐宋元明清中随便一代的武将和文官以及主要事件,估计很少有人能全部答对,但你若问三国时期的一些事件,却很少有人答错。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三国演义》,虽然说《三国演义》是演义,但其中也是包含着真实的历史背景,而《三国演义》又是大家下午茶的谈资,所以大家对三国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详的。

吕思勉在《三国史记》中概括了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还原了真实的三国。董卓初进京城时也是想做些好事,但他不能约束军士,后来贪心一起,直接烧了洛阳。这种无谋的主帅,这种无纪律的军队,实力再强,也是不堪一击,最多两三场战事,就平定了。

在平定董卓后,各人皆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于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袁绍、曹操、刘表三人和公孙瓒、袁术、孙坚、陶谦四人组成了两大阵营。后来又自起矛盾,各成阵营。

我本来还想着听一听吕思勉关于刘备把妨主的的卢马送给庞统的分析,怎奈从头到尾吕思勉几乎没有提起庞统,于是此事作罢。

我似曾几时对父亲说过魏延没有造反,只是和杨仪不睦而已。但我一直找不到证据,吕思勉则在《三国史话》中做出了诠释。假若魏延真要造反,那杨仪便有剿灭反叛的大功,回来之后岂不能重用?但他不过做了个中军师而已,并无实权。因此可以断定魏延并没有造反。

因此,众人不可独信《三国演义》之辞。更不可相信被《三国演义》丑化后曹操魏延。

若有机会,下次我便把《中国通史》看了。

《三国史话》读后感(三):大家小书,举重若轻。

微信读书读的,以前看到儿子推荐过。读过确实好。大家小书,举重若轻。

没读过吕先生别的书,但从这本书的行文来看,吕先生应该是斯文平和的人。这本书应该是吕先生觉得普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历史人物历史观点有些误解,从他史学家的角度来写写文章辨析一下,就如他所说:“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是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他考证他,解释他。”“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以前的谬误,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

这本书不只是纠正谬误,还叙说考证推理,教给大家辨别事实的能力。

第一章《宦官》,不经过吕先生考证解说,我还真的以为宦官从来就是侍候宫内人的阉人,原来这也是演化而来的。光武中兴之后才全用阉人的《后汉书宦者列传序》。原来宦官的宦就是官宦的宦。就是在机关中学习办事的,。唔。后来呢,因为贵族在内室要用阉人服务,才放心。再后来有自行阉割的人想去服务的,然后就只有这样的人了,然后就是他们的代称了。而太监是因为他们做某某监的多,所以这么指称了。这些语言文字的沿革看起来好有文化啊。他说皇帝就是个最大的纨绔子弟,也没什么不对啊。这里爱讲到刑 ,刑是航海身体的刑罚,最初只施诸异族,或者内奸。带后来才渐渐施诸本族。。。

他这样的细细梳理 ,通俗易懂,不戴大帽子,非常平易近人,后面还讲到 外戚 当时的地理环境,北京讲明白后。才进入三国故事,主要为曹操鸣不平,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就是个说法,也没有什么诸侯来投奔。他一直为汉室的,并没有起心代之。这样说也未尝不可,不过也中了他自己说的话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认为这句话不对,旁观者没有深入到当时情景中去,他也许只看过这个方面,别的病不了解,并不能下判断。这话我认同,只是。吕先生哦,您自己也是旁观者٩(๑òωó๑)۶。嘿嘿,开个玩笑。

这书写得通俗易懂平易近人,非常好读,受益匪浅。不过她没怎么写到诸葛亮呢。

《三国史话》读后感(四):一点想法

很薄的一本书,全文只有7万多字,主要在于辨析演义中的一些历史错误,文字浅显,十分好读。书中包含吕老关于三国和关于史学的部分观点,有些观点难以苟同。

1)吕老否定历史是前车之鉴的观点,这个想法跟他所处的时代有关。时代虽然日新月异,但人性变化不大,历史终究是人的历史,全盘照搬古人行事固然不对,了解历史,作为自己行事的参考,也未为不可呀。

2)吕老认为伦理学上的天性,完全是后天造成的,我对此表示怀疑。先天与后天的争论,是发展心理学的范畴,这个问题通过双生子研究可以解决。如果同卵双生子相较异卵双生子有更一致的伦理倾向,则说明伦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吕老这里的伦理主要指的是血缘关系,去年买了一本《自私的基因》还没有读,感觉在那本书中也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3)关于五斗米教,最初是汉中的张修创立的,张鲁占据汉中后,无法改变人民的信仰,只好说五斗米教是其祖父张陵所创。另外,吕老还指出,道教跟老子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而是出自张角、张修、张鲁、于吉这些人的。

4)吕老否定“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观点,认为旁观者不能尽知当局者所处的环境,这个观点与社会心理学中基本归因错误的观点非常吻合。他认为“读史的所以难,解释古事、批评古人的所以不可轻易,其原因就在乎此。”

5)吕老认为:“满足感情固然是一种快乐,了解事实的真相,以满足求知的欲望,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这么说是没有错的,但正如上一条所言,了解事实的真相,其实很困难的,所以我读历史的目的就是想粗浅的了解一些历史脉络,获取与古人的情感共鸣,至于历史真相,大多数都不是我能获知的。

6)吕老认为班固无甚见识,根本不配写史书,不敢妄评,存疑。

7)吕老认为,《三国志》上的兵谋,大多靠不住,因为军事机密,局外人无法获知,而时候的揣测,也只是附会之谈,这一点也说明了了解事实真相的困难。这里感觉到一个矛盾,读史的快乐在于了解历史的真相,而真相又往往无从得知,所以这快乐到底从何而来呢?

8)书中有两篇文字,特意为曹操和魏延辩诬,曹操固然不是奸臣,但就一定是光明磊落的大汉忠臣么?魏延也肯定不想谋反,但他的子午谷奇谋似乎也不一定能成功。

9)吕老的套路大概是这样子的,某件事在史书中的记述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其错误是不言自明的,根本用不着去解释(所以也就没解释),然后他依据自己的推测给出了他所认为的事实真相。对这点我比较疑惑,但还是不敢妄评。

10)吕老颇喜欢用“谁都知道”开启一个句子,但这些句子的内容,可并不是“谁都知道”啊!

《三国史话》读后感(五):读史方法和内容提要

三国史话——吕思勉 简略的入门书,但观察的视角、思路、方式很奇特,有教育意义。持怀疑态度,分清事实和推测,理性推理分析当时情势。要讲,先得说清楚一些前提性的常识——名词、地理。着眼关键性的战争和人物。 人和事都完全是三国历史,但怎么看都是在说当代的事。择都,峻法,制下(约束武人),政治疏达,权贵豪奢,恤民。政治手腕。 行文都有深意,系统精深缜密,又有拳拳之心。真是苦心孤诣的大师。 以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主要参考,讲三国演义里谬误或没说清楚的人和事。但也对照怀疑正史并以情理分析当时形势。对有依据判为靠不住的说法,是年代不远的人对人事的印象,大体不会错,择出可信和不可信的部分。 听别人描述人和事,带了别人的褒贬好恶,要单看事实,自己甄别判断。区分事件和推测——目的、 关键却不一定并存的能力: 政治手腕,公忠;仁厚贤名,才略;虽无才能,颇有野心;英勇,举贤任能;才略,军权;武略,政治手腕。 涉及到的问题(内容提要): 楔子: 通俗教育的影响之大,对史的看待及其作用。作者写作目的。 宦官: 对基础知识的当前成见、谬见,其由来及演变。教育与宗教,道德礼节与知识技能。宦:仕学养。公务员与私事。刑的本义、执法部门、领导,五刑。皇帝为什么宠太监。知识、教育、影响、广阔。 外戚: 家国。法律与实力。地盘与势,宦官与太后。血缘与感情的联系,共同生活。伦理和利害。思想、制度相比历史、经验的后知后觉。怪人还是怪制度。 黄巾: 宗教的对象、目的,兴起的社会本质。道教与老子。 历史和文学: 虚幻刺激感情的故事,在思维和理性前的幼稚。谨慎思辨求知的乐趣。 后汉的地理: 区划及官员设置。行政和监察,职务特点和适宜人选。分裂和州牧之制。 董卓的扰乱: 纲纪废坠与执政合法性。董卓的草包,任性妄为不辨利害。牛辅的亲信。相互影响下的胡羌野蛮掠夺习气。 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交结利用而不决裂树敌。青州兵,百战的悍贼。师出无名与扩充地盘。宾客,非亲戚够不上朋友而寄食人家。内幕的不可知。刘备吕布袁术的三角,替曹操解除了东边的忧虑。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皇帝,民族国家象征。班固不配写历史。董昭助曹操玩杨奉。英雄得扶助。 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重要性。争衡,后方。相持,荀彧,用奇,拼死。事后揣测,多系附会之谈。官文书不能伪造,可以相信是真的。推测淳于琼之战。历久坚守。袁绍病死,儿子争嗣。 赤壁之战的真相: 分裂统一的关键。刘备的领袖欲。孙策的创业和死因。孙权的举贤任能。文人的偷安,刘表。做事业,手下一定要有人,基本的队伍决不能弃掉。刘备的征战资格老,有名望。周瑜分析的形势。孙周鲁自立的野心,好乱和行险侥幸。 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隆中对。才雄心狠的周瑜。手下有人马。锋锐与稳重。怕被截与可以截别人后路。益州的上下离心,招刘备在曹操前攻汉中张鲁。倾危之士,不恤卖主求荣。庞统三策。徐州还是荆州。顿兵坚城之下,兵家所忌。吕蒙的计谋。对关羽的评价。失荆州是致命伤。情感,意志理智。 替魏武辩诬: 社会、民众决定舆论文化走向。退隐,文武兼修。怕兵多意盛。乐毅,蒙恬。句足。政治对付矛盾,需手段。受政治影响,都在社会中。手段不得不然。做大事业,毁誉置之度外。君主,敢为天下先。驳篡汉,荀彧,周文王。道德与社会性。天下惟心地光明的人,说话能够坦白。志愿,快乐,为人,英雄。 从曹操到司马懿: 政局与风气,狡诈凶横的武人得势。有了权力总是不肯轻易放弃的。曹爽和司马懿。文治派对于军队,自然不如武人接近。事机不密,事机泄漏。司马懿,为个人地位,斗力,阴谋。 替魏延辩诬: 张飞赵云魏延。第三国人的话,比较公平些。直属和军权。蒋琬,杨仪。蒋琬,费祎,姜维。以攻为守。 姜维和钟会: 忠君爱民,光明磊落,自私自利,狡诈刻毒。邓艾,锋不可当,孤军。邓艾和卫瓘。钟会的忠魏,姜维的忠蜀。 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 因袭。军事形势。兵力之不足,中原,陆军。小国大国的择都策略。 司马懿如何人: 晋朝因北方异族窥视而被拥戴。恤民,剥削扰害。约束武人。说法,专制的皇帝,民主的人民。政治不是最好的事情,能否驾驭武人决定领袖地位。 司马氏之兴亡: 峻法,己,人。当时用法太酷,动辄灭门,所以使人不敢尽忠。政治宜疏达,忌封锁。对行政要有约束。 晋代豪门斗富: 明明可用来生利之物,不用于生利,却用于浪费虚耗。作,浪费,不用在正途。一个人享用过度,就精力耗损,志气消沉了。荒淫奢侈,压榨,恤民。中国人民的忍耐性和农村经济的坚韧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