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三国史话读后感精选

三国史话读后感精选

《三国史话》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02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史话》读后感(一):吕思勉:《三国史话》,中华书局,2020。

此书不同于通史、断代的写作框架。全书以近乎科普的叙述性口吻写成,主要是纠正人们对于三国时期的谬误以及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实。全书包括20章和附录,附录部分收录了吕思勉先生所写的有关三国的短文、札记20篇。此书虽然为通俗性读物但是其对三国时期的事件的叙述少,主要是对主要人事的矫正,阅读此书仍然需要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三国史话》读后感(二):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也太为曹操辩护了,说曹操杀吕伯奢的原因,引《世说新语》:吕伯奢五个儿子殷勤招待,曹操“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你怀疑别人害自己,人家五个儿子招待你,你却杀了8个人,这算哪门子自卫?

又引《杂记》:“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

作者给的辩护是,汉朝道路不太平,居家之人亦会招些徒党,打劫过往客商,因此,曹操疑心吕伯奢儿子要想打劫曹操将曹操杀掉。然后作者给的评论是“都属情理所可有”。

这是哪门子合情合理?你一个大家,学生都读你的著作,信你的理论,你张口就来“情理所有”,自己说缺乏史料,又轻易替人翻供,你的品德呢?

《三国史话》读后感(三):论事精辟,但论人太主观了

吕先生论事比论人更加精准深刻,他的很多因史事而发的体会对为人处世很有益处,但对人物的评论很多地方让人不敢苟同。他经常批判其他史家哪里不对,说哪哪都是事后附会,却又常把自己品评人物的一家之言,在没有任何考证的情况下未加说明写在书中。这会把很多只读过《三国演义》,拿这本《三国史话》来纠正错误的读者带偏的,不能算得上是公允客观,也没有达到他自己所说的“揭示史事真相”。

举几个书中说人的例子。比如他说钟会是忠于魏所以想要起兵反抗司马昭,却又没有举出考证依据,就因为其父钟繇“深受魏朝恩典”所以儿子钟会忠于魏是“极合情理的”?可是钟繇的大儿子钟毓却是站在司马氏一边的,他曾提醒司马昭要提防弟弟,后来钟会谋反司马昭也没有以此连累钟毓的后代,难道钟毓的做法就是忘恩负义了吗?

再比如说曹爽和他的手下都是名士,“想做些事情的”,但是王广在给其父王凌的信中关于为什么不支持其武力反抗司马懿已经说得很清楚:

“今曹爽以骄奢失民,何平叔虚而不治,丁、毕、桓、邓,虽并有宿望,皆专竞于世”。

虽然“名士减半”但百姓不哀伤是“失民故也”,一群“浮华交会”的公子哥们却在吕先生笔下被强调“名士”身份,名从何来?有的也只是恶名而已,排挤贤良,把有可能发展为己方阵营的能臣全部推到司马懿一边,而在吕先生笔下以奸诈的小人形象出现的司马懿却是:

“擢用贤良,广树胜己,修先朝之政令,副众心之所求,爽之所以为恶者,彼莫不必改,夙夜匪懈,以恤民为先。”

王广当时在中央尚书台担任尚书,和司马懿打交道的机会比他在扬州当封疆大吏的父亲要多得多。他所写的都是司马懿实实在在的政绩,虽然他自己也说“懿情虽难量”,但至少做的事情是受人拥戴的、实打实的。底层的百姓不知道也不会关心当权者施政真正的意图,只要对他们来说是德政,就够了。吕先生在书中多次强调他那个时代主权在民、人民的力量,并拿来和封建专制作对比,但是不是忘记了古代的百姓也是有民心和民意的?

还有吕先生在书中对刘备入蜀一事专辟一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中可见他对刘备也是没什么好感的。在章节末他认为刘备入蜀之后就应该老老实实地跑到川北前线去抵御张鲁,甚至是进军汉中,然后联结凉州诸将抗曹。而不应该急于吞并刘璋,结果导致在此期间凉州和汉中都被曹操平定。他最后一句话说做人做事还是不要太工于心计,还是要依正道而行,这句话我非常赞同。可是若刘备真如他所言去拿下汉中,那么背后仍然是刘璋牢牢控制着蜀地,万一哪天暗弱的刘璋被不满刘备的部下说动,断绝了对刘备的供给,甚至是从背后捅刘备一刀,吕先生让刘备往哪里逃呢?腹背受敌,无路可逃,这时候远在荆州的关羽才真的是要孤军奋战了。恐怕也没有蜀汉四十余年的基业了。

至于刘备、周瑜,吕先生也认为他们是“好乱之士”,认为鲁肃救济周瑜是钱用错了地方。不得不说这种脸谱化的评价太书呆子气了。周瑜作为臣子,当然要为主公谋求利益最大化,难道跟其他大多数人一样劝孙权投降就算“和平主义者”,应该肯定了?各为其主而已。至于刘备,他本身确实不是屈居于人下的,屡仆屡起,坚韧不拔的志气是值得学习的,而不是去学他的野心。再说天下大乱是多种因素叠加的,而其中当政者的昏庸又是关键因素,时势造英雄。

吕先生对魏延也不乏惋惜之辞,还特地写了一篇《替魏延辩诬》。子午谷之谋是否能成功充满了不确定性,吕先生在人物品评上常常提如果怎么样,可历史哪有那么多如果?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做出的所有决定都有所预见。太理想化了。

名家之言本质也是一家之言,对于读者来说还是应该多多接触各家之言以及各种史料,养成自己的判断和见识为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