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爱偷窥》的读后感大全

《我爱偷窥》的读后感大全

《我爱偷窥》是一本由[加拿大] 霍尔•涅兹维奇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爱偷窥》读后感(一):窥视文化

窥视文化是真人秀节目、脸谱网等众多社交分享网站。包括博客、聊天室、色情网站、论坛、视频短片等网络上的站点,也包括电视上形形色色的真人秀节目和活动。来参加这些的人,都是喜欢暴露自己和偷窥他人的一群人。所有的这一切,就是窥视文化的内核。

《我爱偷窥》给我们讲述的就是窥视文化的形成及内容了。讲得很系统也很理论,很充分也很有说服力。我们为什么爱偷窥呢?

或许一个网络流行的热词说明了这一切。它就是“过度分享”。分享是一件好事,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趣。但是呢,一量过度的话,就会变了性质。但是又带来另一种新鲜的刺激。

这就是真人秀了。现在电视上的真人秀节目真多。我以前真的没有太在意“过度分享”这件事。看了《我爱偷窥》这本书后,仔细的想一下,真人秀节目倡导的窥视文化,果真是存在着。比如近期看的一档江苏卫视的节目,叫作“全能极限狂”,号称全世界最难的一条赛道,吸引了无数的型男来参赛。可是,他们真的是来比赛的吗?大多数估计是来炫腹肌、炫胸肌、炫身体的。一大群围观者过足了眼瘾,看型男脱掉衣服炫出肌肉他们狂呼热叫,真真是偷窥的刺激了。

又比如那些相亲节目。嘉宾真的是来相亲的么?不过是为了上电视而已。上电视做什么?是为了暴露自己,吸引更多的人来偷窥。节目为什么这样的火,原来是抓住了大家爱偷窥的真理。

微信、脸谱网、微博、博客、土豆、优酷等众多的公众分享平台,满足了社会集体暴露的欲望。你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秀视频,秀歌声、秀身材、秀观点。为何我们爱上自我暴露和窥视他人?《我爱偷窥》给我揭开了这里的神秘吸引力。如果好好的使用这种特殊的吸引力,利用好过度分享带来的新鲜刺激,新媒体广告费会省掉很多哦。合理的引导情绪和产品,也许是下一阶段可以好好观察思考的地方了。

《我爱偷窥》读后感(二):偷窥与被偷窥已成全球现象

《我爱偷窥》这本书是加拿大作者霍尔.涅兹维奇所写,书中所写的窥视文化和窥视节目主要涉及北美地区,比如选秀节目《美国偶像》、约会节目《黄金单身汉》、野外求生节目《我要活下去》等,比如通过Facebook、博客、Twitter等展示自己的生活、情感。而这些现象也正在中国上演,我们热情追捧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和《花儿与少年》等等,我们每天也都会刷微博、发朋友圈,甚至也有普通人在土豆、优酷上上传美妆、购物视频而成为草根明星。

2008年《韦氏新世界词典》票选出“过度分享”为当年的年度风云词,分享是好事,但是过度分享就玩得过火了。可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兴通讯工具的崛起,很多时候大家在不自不觉中过度分享了。以前觉得明星离我们很遥远,生活也很神秘,可是现在层出不穷的真人秀活动让我们看到明星也和我们一样啊,明星的私人问题通过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又快速的出现。聪明的明星可以通过真人秀活动圈粉,而情商低的明显完全就是掉粉,甚至后续的新闻都会对相关明星的表现和评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书中提到的“博客成瘾症”到现在应该叫“微博成瘾症”或者“微信成瘾症”,有时候乘车都能看到有司机一边看手机一边开车,前段时间也有报告说司机等红灯不着急了,反而希望红灯的时间再长一点,这样就可以多看几条微博或者微信了。更有甚者,吃饭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是拍照发微信,朋友家人聚会也不是热闹聊天,都是低头玩手机。我们都自然或不自然的全入了窥视别人与被别人窥视的漩涡中,而且在意发出的内容有没有回应。书中将人们从事窥视的原因用相互关联的两个普遍性理由解释。一个是看似道德的理由:寻求联结及共享意义;另一个就是被流行文化驱策,想获得注意与承认。我相信后一个是较为普遍的理由。

这是一个喜欢偷窥他人以及被他人偷窥的时代,在网络面前我们变得透明、缺乏隐私,我们知道相隔万里的陌生人家的事情,也可以去某个明星的微博上发嗲或者骂人,而在现实中希望每个人的生活不会因为窥视而受影响,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我爱偷窥》读后感(三):过度展示时代的窥伺文化

偷窥的定义是指未经他人允许而偷看别人隐私的行为,这句话在释义的同时也对偷窥这一行为做出了显而易见的道德判断,将它列为一种行为禁忌。古今中外,无论是道德、法律还是宗教,对于偷窥都是一边倒的批判态度,但与此同时,偷窥却从没有因为这些指责而消失过。

对于他人的关注是好奇的体现,而好奇则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对于这种根植于基因深处的本能的围堵,肯定不如用正当的途径疏通它来得简单轻巧,于是就有了小说、电影,乃至于后来更为赤裸裸的电视真人秀,都可以看做是对这种偷窥欲的满足。但窥伺时代的真正来临,还是因为网络的推波助澜。

互联网时代,无数的个人社交网站为希望窥伺他人生活的人为打开了方便之门,使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窥探他感兴趣的人衣食住行,同时也让“偷窥”这一概念有了语义上的变化,因为随着“秀”和“晒”文化的大行其道,虽然“窥”还在,却已经难言“偷”了。

霍尔.涅兹维奇的这本《我爱偷窥》,就是基于这样一个时代前提,从经济、技术、心理以及娱乐等各种角度重新梳理窥伺文化,展现了它在新的时代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新时代的窥伺文化带有交互性,甚至于,被窥伺的一方带有更强的主动性,作者在书中列举了无数案例,一些人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将自己的私生活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这种被关注可以为当事人带来各种成名的机会以及经济利益,但同时却也牺牲了大量的私人空间,基隆.奥哈拉和奈杰尔.沙德博尔特合著的《咖啡机中的间谍》一书,曾对这个“个人隐私的终结”的时代的到来提出过担心,但窥伺文化中人们对于“过度展示”的由衷热爱,似乎说明隐私并不是一个不容侵犯的界限,尤其涉及到安全问题是,受访的绝大多数人更是愿意牺牲个人隐私,用适当的监管来换取安全。

如上只是其中的一个案例,诸如此类相互悖逆的现象在《我爱偷窥》这本书中多有出现,其中很多事例都是作者亲自参与或者访问到的第一手资料,很好地把握了窥伺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不同侧面,可以让自觉或不自觉参之间,已经参与到窥视文化当众的人,在书中找寻一下自己。

《我爱偷窥》读后感(四):谁不爱暴露和偷窥

总括的说来,《我爱偷窥》这本书对应的语境显然与中国国情不符,这让作者的举例和论证都显得不那么脚踏实地,中间隔着的是作者认为不需要详谈的事实,而对于娱乐体系完全不同的中国似乎总是哪里不对,像隔靴搔痒般既有所指又有点语焉不详。不过现如今世界的综艺节目、娱乐视频也大举入侵我们所处的现实,我们也不至于完全不知所云,而且通过阅读本书至少大家可以清楚见识到美国的娱乐界和娱乐化的不同的社会观。

就像外国的搞笑视频总比较搞笑似的,外国的娱乐节目也总是比较有趣。我们可能也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然而这本书给我们一个新的视点:偷窥欲和暴露欲。这当然不是说中国的场合下就没有偷窥欲了,从“拷贝”过来的微博、人人、朋友圈等社交网络工具就可见一般,人们没有止境的“晒”自己的有和没有的一切。中国人也一样想一夜爆红,所以普通人上综艺节目的欲望和表演效果也不是盖的。不过从根本来说,大家只是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暴露,就我所知,中国还没有因为在博客上晒自己性爱好等相关隐私而一夜爆红的,不是大家不想看,而是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片土地始终认为这是没法拿到台面上来说的吧。大家在一定范围内暴露,在可控的圈子里直言不讳,就算想红,却也难以将家务纠纷交由节目组的剪辑师决定台词的去留。

在书中,美国对暴露和偷窥呈现出一种比我们想象中更加狂热和病态热情。无论是娱乐节目,还是社交网络,甚至于基于各种目的得摄像头,其背后的想法的交错的显露都让人颤栗。作者冷静地写下那些镜头和屏幕背后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除了采访之外甚至于自己参与实验,写自我暴露的博客,在车库装摄像头,参与综艺节目的录制,作者也承认自己被这之中呈现出的偷窥的奇妙魅力吸引,也被回应博客的陌生人所鼓励,之前他难以理解的行为在自己身上得以论证。而回到我们自身,这种暴露和偷窥双方的巨大欲望和彼此影响生长增殖的结果我们也是参与者。

就像我前面所说的,也许是国情不同的原因,对于偷窥这件在本书含义相当宽广的事,作者似乎是持全盘否定意见。以至于在全书开头呈现出一种近乎恶意的全盘否定。其实这种观点让人难以接受容易让人感觉乏味。不过当故事进行到作者身边,文风似乎也随之转变,我们看到作者的行动和思考也会随着反思自己是不是想的太过浅显,他的很多冷酷的观点确实也是言之有理。不过时而出现的压倒性的控诉还是让人有点透不过气来。

《我爱偷窥》读后感(五):【雨枫试读】公开的偷窥

这本书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法律学,甚至伦理学,它研究的是一个社会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隐秘的。

对于一个现象或问题的研究探索,我比较认同追究深层原因的态度,而为一眼看到的直接原因。

这本书优点:案例、事实充足,对于现象的源起、发展、趋势的梳理做的不错。

这本书缺点:书写上比较倾向于“经验总结”,引证比较多,有象征性结论,但结论的逻辑性比较弱,没有形成紧密、有力的系统。这一点或许是由于跨学科和案例的碎片化造成的。

这本书的意义:本书2012年台湾商务是出过的,现在世界图书引进,发行简体版本是有很大裨益的,不光是弥补了一个空白,也是当前对社会化媒体、社会化营销、社群、流行文化等有兴趣的朋友该好好读读的书,大到发展方向,小到一个微信营销活动的设计,都是有启发的,但要具体实操,还是要有足够的创意支撑的。

我觉得这本书能得85分到90分,但给了5星,很大程度是由于“新鲜、稀缺”。

简单书摘(第一章 何为窥视文化 )

P5“窥视的运作方式:偷偷摸摸,保证好玩。”

P6“窥视的力量就在其普遍性及闪躲性。一个正在流行、有如催眠般的想法是:你必须知道,你必须被知道一些事。在窥视中,我们感受告白的宣泄释放、八卦的引诱与危险、仪式带来的超越时间的慰藉。当我们彼此窥视,我们体验到表演的快感、谈话疗法的洗涤、被禁性爱的情欲兴奋。这些都造就了窥视文化,但窥视文化却不限于以上任何一种形式。”

P8“对于逐渐变成娱乐业附庸的新闻专业来说,过去10年都不是好年景,因为娱乐业本身也逐渐变成窥视的附庸,窥视文化已经扩散到所有我们想象得到的媒体。”

P9“网络新的互动可能性使我们能以新的方式公开个人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使用窥视。”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