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福尔摩斯思考术》的读后感大全

《福尔摩斯思考术》的读后感大全

《福尔摩斯思考术》是一本由[美]玛丽亚·康尼科娃(Maria Konnikova)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尔摩斯思考术》读后感(一):因为懂得才会更加明白

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认真写书评、影评等等都很难。我只能随便说说,我害怕那些既定格式的仿佛交卷的感觉。

最近读的这本书,是讲人的脑子及其它工作时的思维方式的。

其中,有很多话,在生活中发现体会了,在这本书里的得到了理论上的归类和总结。

每读到这样的地方,就想点点头告诉一个别的谁,是这样的,仿佛特别得意,像是自己得到了认可。

也许,有很多话,更重要的是我们是谁,决定了我们读出来的味道。

丰富自己,体会生活,多读书。也许当我们看过经历过更多,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点点头。

我想那时,我们是幸福的。

《福尔摩斯思考术》读后感(二):让我们比别人优秀的究竟是什么?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这本书,正如之前吐槽的一样,由于翻译水平、写作水平的不好,外加上无趣的论据,导致这本书很难让人提起兴趣

但我还是坚持看完了。无他,就因为这本书确实有点干货在里面。

评论里有人说书里很多瞎扯的地方,也有人说这本书根本难以付诸实践。事实真是这样吗?

书上说,思维方法就跟我们的肌肉一样,都可以得到锻炼。一开始锻炼肌肉的时候,我们常常难以坚持,特别想放弃。难道思维方法一开始就不是这样吗?随随便便否认这本书的实用性又确实是对待一本书籍的正确态度吗?我想还是那句说烂的话,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时候我常常发现,有些人,在踏入同样陌生的领域中,往往比另一类人发挥出更优秀的才能。比如让两个学历史的突然去做同一道数学题(也不一定是数学题,或者是去解决一件生活中更常见的问题),往往会有个人能够更快更好地加以解决。这时候我们就会惊叹,夸那人灵活,或是有天赋。可真的是这样吗?盲目地讲功劳归在天赋上真是一种可取的行为吗?这本书上就说,人们常常在面对问题时喜欢找一种显而易见的解释(因为不用继续思考)。如果这不是归功于天赋,而是一种后天训练来的能力呢?(也许他并没有刻意地训练这种能力,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我们是否该去探寻其中的原因并得出结论以使我们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天赋这两个字。我并不想完全否认天赋的存在,我认为,每个人就像RPG游戏里的player。一开始随机基础属性,但后期随着等级的提升和装备的增加能力慢慢加强。等级就来源于经验,而装备就是我们的方法。我们不能被别人用神级装备砍成狗就怪别人初始点高,怪别人氪金吧?

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就比如,让你去学数学。他就会一个劲地钻进去学数学:每天看数学书,刷数学题。以前高中的时候,我就不经常看书,更别说刷题了。我个人偏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可以说其实是我懒得做作业,想寻找更简单轻松的方式学习)最后高三自学了一年,考的也不算太差。知识是无限的,有些人从小就被逼着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有各种各样的经验,但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的却少之少矣,正如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不爱体育锻炼而已。原因无他,如果没人陪你去健身房,你不懂怎么健身,锻炼又累又苦,谁又喜欢锻炼?谁不喜欢更轻松地吃吃吃玩玩玩?思维方式的训练也是如此,学习知识简单,每天看看即可。可真正学会去解决问题,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些,其实都是理论上的东西。但我相信,行之有效。

以上。

《福尔摩斯思考术》读后感(三):如何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

如何像福尔摩斯那样思考?

游伟

一八八八年三月二十日的晚上,出诊归来的华生医生忽然想起自己已经好久没有见过福尔摩斯,想去看看他,和他聊一聊,于是拐道进了著名的贝克街221号B座。华生是带着强烈的感情去的,福尔摩斯却不太热情,窝在沙发里冷冷地评价说婚姻生活挺适合华生,他胖了七磅。好在福尔摩斯的态度华生早习惯了,知道他不是因为自己结了婚忘了好基友而恼怒,而是心里有事,再说他过来也没想干别的,就是聊天,于是顺着话题追问福尔摩斯怎么就能准确看出他胖了七磅,从哪儿形成的这些推理能力。福尔摩斯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点着一根烟,徐徐地问华生:你知道门口台阶有多少级吗?

华生当下就懵了。门口的台阶自己之前天天上下,来回不知多少次了,但是到底有多少级却从来没数过。《福尔摩斯思考术》的作者,美国作家玛利亚•康尼科娃说,她自己读到《波西米亚丑闻》中这段文字的时候,也懵了。她和华生有着同样的经历,她相信还有很多人和她一样,同样搞不清楚自己家门口的台阶有多少等子。那为什么福尔摩斯偏偏就知道呢?为了搞明白这一点,康尼科娃从《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读者,变成了研究者。她沿着福尔摩斯探案的轨迹,梳理了福尔摩斯思考问题的整个过程,逐渐深入福尔摩斯所谓“演绎法”的核心,最终将自己的研究形成了《福尔摩斯思考术》这样一本关于思考方法或者思维技巧的专著。

在这本著作中,康尼科娃将华生和福尔摩斯思考问题的方式,分别命名为“华生系统”和“福尔摩斯系统”。这两个系统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华生系统依靠的是直觉,偏于被动地接受,而福尔摩斯系统则更为冷静和理性,对于问题采取的是主动怀疑、分析、推理的办法,一如福尔摩斯本人。同样面对一件东西,比如门口的楼梯,华生系统只是“看到”了它,而福尔摩斯系统则“观察”到了它。

康尼科娃的这种划分,其实算不得独创。实际上,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就曾在《思考,快与慢》这本名著中,将人的思维系统区分为“系统1”(快思)和“系统2”(慢想),这两个相互对立的系统的特性,与所谓的华生系统和福尔摩斯系统极其相似。而且,卡尼曼对系统1也就是华生系统全然没有好脸色,在他看来,华生系统简直就是人类思维中必须克服的赘疣,如果有什么办法能直接切除,那就再好不过。康尼科娃倒并没有这么极端。她觉得,既然华生系统是人类思维的本能,那么它的存在应该还是有合理性,毕竟思维的起点不可能是怀疑,而只能是相信,如果不首先接受,或者换用福尔摩斯使用过的词汇,“看”到某事某物,“观察”从何谈起?听起来她的这种想法——确实只能说是想法,因为书里可没说这些,是我总结的——似乎更加哲学。

当然,康尼科娃肯定没有要和卡尼曼打擂台的意思,毕竟两本书的主题和风格都不一样。康尼科娃循循善诱,讲完福尔摩斯的故事,又拿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举例,一步一步将福尔摩斯所使用过的术语,比如科学思维、演绎法、大脑阁楼,旁征博引地与现代心理学对人类思维的研究对应之后,最终想要完成的,是一个方法论的东西。在她看来,有一个问题其实我们无法回避。就是说,福尔摩斯系统或者福尔摩斯所谓演绎法的基础,说到底是以大量的知识作为背景的,没有庞大的知识储备,脑子再好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福尔摩斯作为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侦探,他对于各种案件以及与案件有关的知识如数家珍,那毕竟是小说家的创作。再说福尔摩斯只需要探案,而我们则需要面对更为广阔的生活,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要处理的问题,可能会比福尔摩斯多得多。那么,即便我们经过大量训练之后,终于克服了华生系统的弱点,养成了福尔摩斯的那种思考习惯,但是,怎么保证我们的脑子不被为了处理问题而储备的海量知识烧坏呢?于是,康尼科娃将自己的著作走向了类似“记忆术”的方向,也就是所谓的“如何整理大脑阁楼”。

遗憾的是,虽然脑科学和心理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对于人类的大脑其实仍然只能谈得上一知半解。康尼科娃在自己最想完成的部分,失败了,因为她也只是靠猜想,只能给假说,无法真正给出一种可操作可验证的方案。“阁楼”可能是个很好的比喻,但是说到底它也只能是个比喻。缺乏科学研究作为基础,康尼科娃和所有想解开“大脑阁楼”之谜的畅销书作家一样,方法论说得再好,也未必真能是个行得通的方法。这么说,倒并不是想否定《福尔摩斯思考术》存在的价值,相反,能从一个被动地接受小说的人,转化成克服故事本身的魅惑,理性研究这个小说的人,本身就是克服华生系统,向福尔摩斯系统前进的示范。即便康尼科娃所有的内容都是错的,她如何从最初的惊讶,到形成这本引述颇多的著作,本身就揭示出了“福尔摩斯思考术”的某种真谛,值得读者掩卷沉思。

发表在《中山商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