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林海音作品精选:城南旧事》的读后感大全

《林海音作品精选:城南旧事》的读后感大全

《林海音作品精选:城南旧事》是一本由林海音著作,巴蜀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3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海音作品精选:城南旧事》读后感(一):《城南旧事》: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

上节课老师放了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是种什么感觉呢?像是第一次看《那山那人那狗》时难以言喻的一种复杂的情感。影片中的故事,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但它被记录下来了,你会怀念故乡、怀念童年、怀念老去的故人… 《城南旧事》最触动我的是英子对于这些人怀有的悲悯之情。一位是失去孩子变得疯傻的女子,一位是面对窘困生活不得不盗窃男子。英子并没有因ta们的身份有所轻视,反而因诚恳的态度拉近距离。 至此,我终于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增加阅历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行万里路,一种读万里书,而读万里书是最简便的方法。 细想下来,对我来说,电影最打动我的是情感,尤其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

《林海音作品精选:城南旧事》读后感(二):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童年

城南旧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她的童年描绘的如梦如幻,感情真挚而厚重,尤其体现作为一个孩子的童真、好奇和善良,她勇于去探索并发现掩藏在丑陋表象后面的真情实感,她勇于拒绝大人的流言蜚语而独立思考。在作为孩子的作者眼中,这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善良的。平实的文字中生出一股温暖的力量。愿我们的下一代,也包括我们自己,能像作者般善良、勇敢、好奇而独立。

窃读记:是一个很不错的故事,让人深有同感,你、我、他等很多人都有过相同的经历,很喜欢看书却袋中空空,于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留意老板的动向,待他走近,装模作样地在挑书:放下这本,拿起那本。待他离开,又立马拿起那本心仪的开始阅读。经常在读的入迷时而忽视了老板的靠近,被泼冷水是常有的。所以当那个工作人员特意为作者留着那本书时,我哭了。我们常说,社会冷漠,现实残酷,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等等,可是,还有如意的十分之一,微弱却足够照亮的烛火,瘦小却坚定伸出的援手或简单却真情的一句鼓舞,这十分之一的存在已够我们度过那艰难的十分之九,所以我们常常心灰意冷,却不绝望。

《林海音作品精选:城南旧事》读后感(三):《城南旧事》—一部成长的寓言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把《城南旧事》拿出来在读一遍,每一次重读都像去拜访一个故友,每每都会给我不一样的惊喜。我喜欢作者林海音的写作风格,她的文笔清淡、叙事平静,没有普通小说的的起承转合,但每一篇都有化不开的浓浓的惆怅氤氲着,清冷又美丽,温暖又惆怅。

林海音,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早年随父母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她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北京是林海音文学之路的起点,因此她的很多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城南旧事》就是其中的代表。《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包括五个短篇小说,《惠安馆传奇》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篇章所讲述的故事,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体现了那个时代北京胡同的人情风貌。英子是一个善良天真、富有同情心的女孩儿。她没有因为秀贞的“疯”而害怕,反而和秀贞成为好朋友,并帮助秀贞和妞儿相认;她和草丛中的小偷坦诚交往,听他讲自己的故事,和他相约看海......

我尤其爱读《惠安馆传奇》。秀珍爱上一个男子,负心的男子一去不回,可秀珍怀上了那个男子的骨肉,孩子生下后便被秀珍的母亲抛弃在荒凉的遥远的地方。经受不住双重打击的秀贞精神失常,整日整夜地念叨着旧日情人思康以及可怜的孩子“小桂子”。作为旁观者的善良的英子心里对秀贞抱着深深的同情,期望着她的病情好转。有一天英子发现自己的好友—命途多舛的妞儿竟然是那个被遗弃的小桂子,她毫不犹豫地拿走了母亲的金镯子,送给秀贞和妞儿作为盘缠,让她们去寻觅思康。我为英子的善良天真富有同情心而感动,我为思康负心痛心,我为秀贞的痴情感动,我为小桂子的身世可怜,我为最终发生在秀贞和妞儿身上的不幸唏嘘。

《城南旧事》是一部成长的寓言。英子童年时代的人和事,随着时光流逝匆匆远离。昨日像一首诗,深藏在回忆里,不曾忘记,也不需要想起,因为那早已是生命的一部分。伤离别是人生中极为痛苦的一件事,撕心裂肺的痛楚往往让人迷失自我,过了许多年想起来还是伤心。我们也曾经像英子一样唱那首忧郁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但生活就是这样,不为谁而停留,我们一直都在别离,与朋友、家人,还有旧时光里的自己,但就是在这哀叹伤感的同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渐渐地长大了。

《林海音作品精选:城南旧事》读后感(四):我的城南旧事

琉璃厂,虎坊桥,梁家园,骡马市大街……太熟悉的名字了,书里的一幕幕都像是发生在我身边一样。作者林女士是台湾人,但她真的深爱着北京的城南,一草一木,人事变迁都在她的笔下有了温度,有了情怀。

2001年她以80多岁的高龄告别了这个世界,同年,我正在北京城南的胡同里“挣扎”着我的高中时代,她笔下描写的很多风物也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过往里。夏天透凉的雨过后,我也会把墙缝的蜗牛小心翼翼的拿下来,观察它爬后留下的白线,故意捉弄它敏感的触角,每次都玩的不亦乐乎;那时候我们也踢毽子,也做过塑料绳绑着铜钱儿的毽子,踢起来会觉得脚疼,要是玩的一身汗就会跑回家啃冰壶儿或是来一瓶沉淀着黄色橘子渣儿的北冰洋汽水,现在我还会特意去超市买两听,找找童年的味道。

和作者不同的是,她老人家从小就住在琉璃厂,天天都被文学艺术熏陶着,后来她去的西交民巷也是个银行区,总之她的家境应该是不错的,玩的吃的见的听的其实和真正的南城人还是有区别的,南城的老老少少更多的是老舍笔下的那些小人物。

书中英子的故事都是城南街巷里太普通又普遍的人和事,酷似祥林嫂的疯女人秀贞,当她介绍小桂子名字的由来时,也就几行字却让我为之动容,一闻到桂花的清香就好像见到了杳无音信的亲骨肉,让人觉得又温情又悲伤,可阴差阳错的母女相认之后的结局却是双双毁灭,这样的安排也真是够残忍的,我想记忆的伤已经在英子的心里留下了疤吧,就算时间冲刷着一切,有些事有些人你一辈子也是忘不掉的。

等英子搬了家之后又和一个自称好人的“小偷”成为了朋友,文风还带着点儿诡异,但又特别的现实,像这样的长兄角色在那个时代不是少数吧,我并不觉得这样的小偷属于道德败坏,在我看来那个时代的人更多了一分干净和纯朴,他们更有担当和牺牲精神,但他们的结局是无辜的也是无奈的,命中注定的吧。

而书的最后内容回到了家人,父亲去世,花儿都落了,但英子成长了,消极中带着阳光的味道和奋进的力量。写亲人是最容易有共鸣的,有多少个类似的场景重演着,我不禁想起一个热帖——想一个人的方式有哪几种,有一个孩子写道他姥爷特别疼他但不会写字,姥爷想他的时候就给他手机发个空白短信,孩子存的图片上全是隔着一两天的空白的姥爷的信息,虽然我没有感受过太多的隔辈情,但看的我眼泪都止不住的往下掉,是啊,最亲最浓最无私的情感就是家人的爱,我想英子也是在父爱的包围下开始懂得离别了吧……我是什么时候懂离别的呢,更深刻的是自己为人母的时候吧!

人生终有一天会面临离别,就像书里的城南的一切,现在基本面目全非了,城南的小孩们不会再在胡同里玩鸭子过河了,也不会把猴皮筋儿系在两棵槐树树干上玩跳皮筋儿了,也不会再满脑袋接着吊死鬼儿了,也不会再听见自成一派的叫卖磨剪子磨刀了;房檐儿的冰柱,墙边的蜂窝煤,火炉子边儿的烤馒头,树荫下一群侃大山的坐着的马扎,还有那时候碧蓝的干净的天空,街里街坊的问候——吃了嘛您呐……都远去了远去了。

对,我住的将近二十年的胡同叫潘家河沿,35号门,据说以前还是个进京赶考书生歇脚儿的会馆呢,后来变成了居委会,再后来成了大杂院,门口两个大石狮子,可是气派呢,这条胡同都有名,按理说这条胡同居住的人大部分应该姓潘,附近应该是条河,河沿嘛……现在,都是废墟啦,拆拆拆到处都是这醒目的大红字,都拆了也都合了,我是土生土长的宣武人,对这里也是爱恨交织,现在宣武都被合并了,不禁又想起了梁思成!

要说这本书真是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北京,城南,旧事,你们都已经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或许总有一天,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会消逝,但它们都是你抹不掉的过往,它教会了你珍惜,教会了你要一直走下去,勇往直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