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夏天》读后感100字

《夏天》读后感100字

《夏天》是一本由蒋一谈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天》读后感(一):人性里的暗涩,与自己的一场对谈。

仿佛看到人性里的暗涩面,与自己的一场场冷静对谈。

不得不说,这是第一次看蒋一谈的小说,初看书名和天真童趣的封面,想像里面应该是一些轻松质朴的小故事。但是,拿到书前后花了一周的时间看完,整本书完全颠覆了我最初的设定。

蒋一谈的《夏天》里面一共收录了他所有小说里九个发生在夏天的故事。文辞素朴深刻,却句句戳中你的软肋,这些有血肉有欲念的人物故事,让人不自觉的把自己带入其中,轻易的映射出人性里真实的自己,那部分羞于启齿遮遮掩掩的物欲、贪婪、冷漠、敏感无助,在真实的世界里浮沉挣扎的艰涩。

蒋一谈的文字,仿佛能把人一眼看穿。

《林荫大道》里夏慧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女性在大城市立足的现实妥协,以及穿过林荫大道后的理想世界里内心冲突和挣扎,正如现实世界里的我们,不停的在取与舍中慢慢接近理想的生活,而且极有可能一生都无法穿过那片神秘的林荫大道,淹没在平凡带有缺憾的生活里,内心在茫然无助里虚弱的抽搐疼痛。

《公羊》里生活在城市的儿子表面看起来事业顺利家庭幸福,但是内心里情感上的贫瘠空洞,爱情早已阵亡的夫妻关系,难得见面的老母,最终连母亲养的那只公羊也死于非命…现实里远离家乡在大城市打拼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想要表达孝心想要多陪伴父母,却无力抽身,事业、家庭、孩子,似乎总是有很多的无法脱身的理由,到头来懊恼不已却也无可奈何。

……

短短几篇故事,让人性人心无处躲藏,一一展露在自己面前。

每次翻开这本书的又散发着夏天青苔湿咸味道的封面,里面的人物故事似乎离内在的自己又更近了一些,那些不安的挣扎,困惑的无助,欲念的躁动,让原本浮躁纷乱的心绪静了下来,静静体会里面人性的艰涩面,或许还有一丝暖心的慰藉,但又绝不是鸡汤似地教唆。

《夏天》读后感(二):夏天,那一条叫宿命的河流

读罢蒋一谈先生的《夏天》,脑海里下意识地就出现了一条河流:细长,悠远,深不见底。岸边长满了湿滑的水草,若失足跌落就无法重回岸边,唯有一直坠落、坠落,被冰凉滑腻的幽绿色河水包围。永远触不到河床。

一股阴深的寒意从脚底呼呼地往身上窜。

我想这种感觉大概是读完第一个故事《林荫大道》就形成了。作者以女主角夏慧为视点阐述故事,而整个故事在我看来说的就是夏慧向男友苏明妥协的经过。

苏明,宿命。作者把整个故事设计得如此巧妙。

苏明让夏慧去一间中学应聘历史老师,因为可以解决北京户口。为了远离家乡在京做保姆的母亲,为了还在读大学的弟弟,她妥协了。“这些年,读书再苦,思索再累,她真的从没有想过自己将来某一天会成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

那一条林荫大道,“她此生见过的最壮阔的林荫大道”的尽头就是母亲工作的地方,那个地方是一个不属于她的异世界。

绿莹莹的草地、叫“爱疯”“微软”的狗、独立游泳池、酒吧台和名贵的酒、瑜伽室、琳琅满目的衣服和鞋子……而这一切属于母亲口中那个“比你大两个月”年轻漂亮,充满朝气的女主人。

其中夏慧放肆自己,在游泳池中裸泳这个情节,虽然笔墨不多,却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夏慧的第一次妄图融入这个环境,或者说,这个阶层。作者身临其境般的体会描写,让人随着夏慧一起融入在水中。对命运的无奈和控诉,似化成了池中水,贴着身体的曲线划过每一寸肌肤,湿润每一条细纹,涓涓流入心底。第二次,是夏慧走进女主人的衣橱间,一件一件地试穿女主人的衣服,她见到了从未见过的自己。

她甚至以为自己终会有一天也会变成这样的人,住这样豪华的房子,穿这样精美的衣服。

但命运借苏明之口告诉了她现实。

母亲把苏明约到别墅。华丽的房子刺激着苏明被贫困折磨得越发纤细的神经,苏明告诉夏慧:“生活……差距太大了……太大了”“人和人,真的没法比。”

宿命,就是如此残忍,又直接。

女性心理捉摸得如此透彻,一度让我误认为“蒋一谈”是一位女作家。上一次错认作者性别是许多年前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后来证实《梦》是抄袭庄羽女士的《圈里圈外》,我就更相信文风是能透露作者性别的。而一个能含糊自己性别的作家,其文字功底实力就是相当的了不得。

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笔描写都别有深意。

或许是因为开篇的《林荫大道》给了我太多的惊喜,以至于读后面的八篇故事都觉得乏善可陈。

《夏天》读后感(三):蒋一谈,住在我心里的男人

借用张爱玲的一句话“生活就是一袭华美的袍子,可是却爬满虱子”,简单粗暴却很真实。这就是蒋一谈的文字给我的最直观的感受。

每次阅读蒋一谈的书,心都会抽搐着疼,可是,这种痛会让人上瘾,让人无可自拔。

看蒋一谈的书,就像是拿着一把刀划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书中的现实是那么真实,那么让人无奈。可以说他就像是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知晓我们所有的秘密与弱点,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戳中我们的G点。

我可以说实话吗?其实我被封面欺骗了。

本来是那么明媚美好的封面,小男孩光着屁股置身于一片绿色当中,配上夏天的故事,怎么想也是美味可口的清新小故事,我到底低估了他,蒋一谈毕竟是蒋一谈,他怎么可能给我们鸡汤,他要给我们奉上的是最最苦涩真实的现实。

直到现在,前两个故事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上天从来都不是公平的。一些人的生活纸醉金迷,另一些人却为维系最基本的生活而苦苦挣扎,当这种现实通过故事赤裸裸地展现在自己的面前时,还是止不住内心的翻江倒海。当女主角脱光衣服在华丽的泳池中畅游时,当她将女主人的衣服一件件套在自己身上时,当她的男朋友喝醉之后对她质问时,我想我可以理解她的心,她在想,如果此时此刻苏明将她推下露台,她一定不会生气。我也在想,如果蒋一谈此刻拿着一把刀架在我的脖子上,我也会甘之如饴。蒋一谈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故事,哪怕只是普通生活中的一隅光景,他也可以挖出血肉,让你浑身上下起鸡皮疙瘩。

第二个故事再一次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幽暗与凉意,哪怕是那稍微明亮的结局,也只是给我的心带去了万分之一的安慰罢了。对生活的难以把控,对母亲的无限歉意,对不美满婚姻的倦怠,“阿羊”的死以及身边的种种无奈与诱惑,男主角能做的也仅仅只是继续生活,打掉牙齿咽在肚子里。儿子最后对着手机大喊“我们要去新加坡了”,明明是一个好的开始,可是我的心却完全高兴不起来,因为我早已和男主角一样无话可说。载着一家三口的车子不停地行使,可是驶向的是希望还是黑暗,我们谁也不能给出答案,或者说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这是一个个发生在夏天的故事,却让人有置身于寒冬的感觉,这就是大师的功力吧。可以说,正是蒋一谈,让我爱上了短篇小说。推荐每一个人都去读一读这本书,我想,每个人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都会有一番不同的感受。毕竟,每一个人最需要面对的就是真实。所以说,我感激蒋一谈,我对他的文字着迷,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他的每一本书。

请你静下心来,慢慢阅读他的作品吧。

《夏天》读后感(四):在夏天走失的那份心情

我一直认为最难写的就是短篇小说,要用简洁的语言将一个故事完整的表达出已是不易,遑论将思想寄托其中。然而蒋一谈的短篇却是篇篇精彩,往往读完后能够引人深思。

几乎每一篇故事都是一个平凡的主角,他们的生活因为某些外界的因素,有了一个或大或小的变化。在《林荫大道》一篇中,夏慧因为母亲在做帮佣的关系,从一个穷人的世界一下子进入了富贵人家,尽管只是在表层见识了有钱人的生活,对夏慧来说也是精神上一个非常大的冲击。故事到夏慧的心态发生转变就戛然而止了,留下了无限想象。我们都知道,她的心态已经有变化,她已经不再安于贫穷,更加急功近利的想要追求富裕。那么她会怎么做呢?会和男友分手吗?蒋一谈没有写下去,却留下来很多值得猜想的空间。如果将这份心态的转变放到现实社会中来看,也很值得思考,贫富差距导致的差异是真正的不公平吗,或者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避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得到平衡......这些有趣的话题都可以从这篇小说中引申出去,带领读者思考答案。

同样具有思考意义的还有《中国鲤》一篇。这是一个很奇妙的故事,“我”在坐飞机去美国看女儿的途中意外得到了一本小说,小说看似在讲捕鱼的故事,实际上是想表达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自私心态。出国真的好吗?美国的鱼就比中国鲤鱼更金贵吗?那些远在异国他乡的莘莘学子,过着被异国大鱼排挤“捕杀”的生活,是否还幸福着呢?但如果更深入的思考,不禁要问,当美国鱼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鲤鱼又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呢?

《公羊》一篇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这看似是一个毫无生气的、苟延残喘着的家庭,随时都有崩坏的可能。男主角的母亲突然死去,他为了照顾那头曾经陪伴母亲的公羊,将它带到了城市里养。当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却奇迹似的得到了妻子的谅解和包容,因为他们都是有爱的人,无论是对母亲,还是夫妻之间的感情,仔细回想,深深觉得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表达是个难题。也许通常的表现是展露不出内心真实的情感的,当真的大事发生时,才能窺得真相,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患难见真情吧。

刚开始读《鲁迅的胡子》,觉得有些冗长又无聊。一个偶然的机会,主角得到了一个试妆演鲁迅的机会,尽管这个机会随着情节的发展被打破,主角的生活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按摩店的生意走入困境以外,主角的心情在出轨与不出轨之间游走,他不满意现在的生活,不满意现在的妻子。其实这篇和《公羊》是相似的,然而妻子最终是善良的,识大体的,他们又过上了和谐的生活。其实她一直是他当初选择的那个人,也许是生活的炭火模糊了她的个性,但有大事发生的时候,她还是她,他也还是那个真诚的人。

其实《夏天》里的每一篇故事都值得拿来玩味一番。有些文章甚至不需要作者在最后一段的思考就能读的很明白。好的小说是要能带来思考的,而作为短篇,故事清晰又有特色,好富于思考意味,蒋一谈的写作技巧也值得称赞。

在夏天里走失的那份心情,无论是好是坏,都是一个明快的改变。生活往往平淡,小说才有起伏。生活中的改变应该是许多人所向往的,哪怕仅仅是一份心情,也是难能可贵的。

《夏天》读后感(五):一声叹息,遗落在夏天里

本书是短篇小说自选集,主要集合了蒋一谈发生在夏天的故事。无论是《林荫大道》眼神散乱虚弱无助的苏明,还是《马克•吕布或吴冠中先生》里敏感性情的艾树,还是《公羊》里那个被婚姻围困住的男人……故事里的人物都有着脆弱敏感的神经,不经意地触动就引发故事的转折,故事构想奇特,超离现实又回归现实,结尾或散漫或深省。如作者自己所说:“文学是人学,我是独立自由的人;文学也是心学,写作能让我感觉到内心需要什么。”文中短短几篇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喊。

字里行间皆是对时代的拷问,发人深省。

中国有巴西龟这一“生态杀手”,欧洲的泰晤士河莱茵河、多瑙河里大闸蟹“横行”,而美国也在为鲤鱼入侵而烦恼。“亚洲鲤鱼”来到美国最后泛滥成灾,这是这个时代人与鱼的战争,亚洲的鱼始终是亚洲的,故乡的月亮还是故乡的圆。移民绿卡、中国在国外的劳工,我们的命运该何去何从,作者抛出了问题的引子。

梁思成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割掉我的一层皮。”寂静异常的别墅区里,贫富分化的区域划分的明显刺目,使人想要逃离现在飞出未来。处在尘世的我们,该如何作想,只能叹息吧。

哭墙也是忏悔之墙,也是悲悯之墙,在那段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文中掺杂的情绪是多样的,也许只能对着哭墙沉思。

《刀宴》如同一个由作者导演的戏,最后的悬念在坟墓之中的留言中解开。刀魂的精神是否还能延续,飒飒作响的舞刀之气只能沉入西湖湖底么?

作者在古今历史、天南地北里自由自在地穿梭,拨开时钟我们看到从远古敲响声中传来的这个时代的声音。

真实世界勾出虚拟的故事,虚拟故事反照真实人生。

作者借用用第三人称笔调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我怀着看热闹的心理冷眼地旁观别人的喜怒哀乐,然作者的构思和语言运用的能力让你无知无觉缠绕其中,你亦成了书中的那个她或他,是谁无可奈何将失望的眼光投入浩瀚的夜空?是她错了?是谁错了?

文里的故事是任何一个城市角落可以展露的真实,具体情节或许不竟相同,遭遇感受却无比类似,让读者产生共鸣。叙事娴熟,恰到好处的心理描写使情节推展较快,主题鲜明。这些起起伏伏的故事,缀着你的心跌跌荡荡,无论在形式还是意义上,作者的故事足以令人印象深刻,留给大家更多咀嚼的空间。

这个时代的故事被作者浅浅地笔调淡淡勾勒,或重或轻地冷冷扣住人们的心弦,我们这个时代还剩下什么,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该何去何从,茫茫人海的一个人发出了对时代的拷问,让我们足够在这寒意的秋天打个冷颤,深深思考。清冷的光散落书页,只留一声叹息,我把眼光投递窗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