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蒙娜·薇依评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蒙娜·薇依评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蒙娜·薇依评传》是一本由[美]帕拉·尤格拉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蒙娜·薇依评传》读后感(一):非常精彩的哲学家的传记!

非常有逻辑性。生动展现了哲学家的思想历程。仿佛如维特根斯坦一样 的传奇哲学家!值得一看!薇依是很有个性和思想的哲学家。在20世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有这样的一颗心灵,的确如荒漠甘泉一般神圣。书里有一章讲到六只天鹅的童话故事!非常吸引人的哲理分析,薇依从沉默中感悟到最深邃的哲学与人生的境界。

《西蒙娜·薇依评传》读后感(二):笔记

她在交给阿兰的一篇论文中写道:“行动从来都不困难,我们总是做的太多……缝制六件银莲花衬衣,同时保持沉默:这是我们获取力量的唯一途径…”

在此我们发现她生命中也许是最重要的概念:分离。有人可能认为,伟人事实上就是“高高在上”,因此与我们本来就是分离的,对薇依来说,事情恰恰相反:善的事物拒绝所有的分离。亚历山大不是因为有一支征服世界的军队而伟大,而是尽管他有这样一支军队,他仍然伟大。他真正征服的是内在的宇宙,而不是他周遭的世界。“每一件事都发生于亚历山大的灵魂深处……“

波伏娃和萨特虽然都敬佩她,却没有讲她视为志同道合者,这一不和谐很正常。赫尔曼明智说:“这对伴侣属于一种单纯的知识分子,追寻人类存在的意义,而不是探讨人类的痛苦和不幸。”他还进一步说道:“波伏娃的基本追求从来就是独立、自由和意义……”简而言之,她追求自我实现,相比之下,薇依的理想是自我消弭或无私。

问及学生上薇依的课有什么收获时,其回忆说,西蒙娜说过:“无论做什么决定,都要选择代价最大的”。(看得出维特根斯坦的影子,他有次写道:“你取得的任何成就,对你自己的意义总要大于他人的意义。无论你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应该付出的代价。”

薇依写道:“善作为恶的对立面,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与恶一样,与恶对立的一面从来不属于更高层次的善。”

《西蒙娜·薇依评传》读后感(三):模仿基督的非基督徒

多年前曾经读过薇依的书《在期待之中》,现在的书柜已经找不到这本书,不知是丢在哪一次搬家的路上,但是还记得那本黑白色封面的书,曾经给我带来的精神震撼,这个相信上帝的非基督徒,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像她那样虔诚,在自己的生活中模仿基督,模仿受难。

有人说自己没有信仰,其实只是说不信神而已,但是她会相信努力工作赚钱养家,或者在某个餐馆才有一桌子好菜,或者相信某个数学公式的正确。人的生活必须依靠信念,这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薇依当然有信仰,而且信神,但是她所相信的不是犹太人的《旧约》(她作为犹太人,却厌恶旧约中的耶和华,残忍的战神形象),甚至也不是她所喜爱的《新约》,因为她宁愿耶稣没有复活。在第九章《有十字架就够了》中,评传作者尤格拉触及到薇依的核心思想,善就是神性,而力不是。复活所体现的是“力”而不是善,倘若人们因为复活而信仰基督,那么他信仰的是力,而不是善;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因为弱小而毫无畏惧 ,所以是纯粹的善,对十字架上的基督的信仰,才是真正对神性的信仰。

然而世俗的基督教(包括其他宗教)除了对善的崇拜,总是掺杂对力的崇拜,甚至后者是主要的成分,而这对力的崇拜总是与自私紧密联系在一起。之所以要成为上帝的奴婢,因为上帝可以保护我,这就是宗教(教会)与奴隶之间的关系。刚刚看了一部印度反教会的电影(Oh ! My God 2012),在电影的最后,印度教教会的僧侣对主人公说:“他们还是会来我的教会,让他们来的不是别的,而是恐惧。”很多人之所以信仰神,只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保护者。

薇依不需要保护者,因为她拥抱死亡,也拥抱苦难。她没有受洗,但她是一位真正的基督的模仿者,真正的圣徒。她没有神迹,没有任何力来保护别人,只有承担自己苦难的勇气。她什么都不怕,因为她什么都不要,包括自己的生命。无欲则刚,在她身上有完美的体现。儒家说:智仁勇。三德缺一不可。我感觉,自己之所以这么多年没有长进,主要的原因就在“勇”不足。

这不是一篇客观的书评,只是这本书给我的一点启示。

摘录:

薇依在后来的一篇论文中说,美是 “我们想品尝,却只能看的物品……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大麻烦就是看和吃是两种不同的操作”。确实,“也许恶习、堕落和罪行几乎总是……为了品尝美,吃我们本来只应看的事物。夏娃开了这个头”。(p22-23)。

《西蒙娜·薇依评传》读后感(四):相信任何人,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不会对她的著作无动于衷!

刚创建”西蒙娜薇依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simone/)时我正在读一本讲二战前后三女性哲学家的传记《黑暗三女哲》,看到其中西蒙娜的部分时,被这个如此真实、如此善良、如此践行,从内而外散发着如此存粹之美的人,震惊了!于是在网上疯狂搜索有关她的一切——读了那篇传播较广的评论“穿越的光辉”,买来她的3部作品研读……事实证明她是我见到的少有的“字如其人,身体力行”的思想家。

我要谢谢这5年里加入小组的每一个“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你们让她的思想存在并继续着,借用《源于期待》前言一句”相信任何人——无论赞同还是反对她思想的人——都不会对她的著作无动于衷“,曾经读过,便是缘分。

在记录了她随笔的那本《源于期待》的前言中,杜小真写道,“法国20世界杰出宗教思想家帕斯卡尔认为: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绝非轻松的重负。”西蒙娜 薇依用自己的生死、血肉铸成的信仰就是一声震耳发聩的呼喊,对真、善、美——即,对存在之物间,最美好的关系——”爱“——的呼喊。她好似一位现身说法的基督——她,就是“信仰”本身!那段时间,在这个充斥着现代化思路里一切只注重当前利益和暂时结果的去人性化、淡漠的生存环境里,她是盏明灯,让我有力量践行美好的初心,谢谢你,薇依!!!翻出旧诗以资纪念:

致西蒙娜·薇依

薇依,我昨夜梦见了你

你还是那样年轻、貌美

那么纯朴、拼命

空气中悬浮着烤面包的气味

薇依,我梦见了你

军旅帽,工装衣

你沿着帕斯卡尔的步履

却穿越了他的光辉!

薇依,不是每个人都像你

具有柏拉图似的感情

薇依,你孱弱的身体可曾疲惫?

当初你执拗地走出家门

化身为工厂的一颗螺丝钉

抛却高教的体面待遇

置身吵杂的机器声中

在灰尘里,

在不被理解的疲惫和痛苦中,

你是否,想起过疼爱你的母亲?

也许,在你的馈赠中还有她的不遗余力

薇依,昨夜我梦见了你

还有那些跟从你的善男信女

太多人对你嬉笑不理

唯独他们,头也不回地跟随你去

薇依,你可曾爱恋过谁,只片刻?

我就快要到了你的年纪

谁又能轻易地忘怀青春的妩媚?

薇依,我觉得,我真得觉得——

也许这条路并非你的唯一

趋利乃人之本性

占有、炫耀、诋毁

看看吧!薇依,这些就是你所怜悯的市民

在这个年代

人人都只为自己,你却为了谁?

无论活着或死去。

告诉我,你可曾有过片刻的怀疑?

薇依,昨夜我梦见了你

透过你高度近视的眼镜

我看见,这异形的城市

尚未升起贫贱的标志

你的爱仍无迹可寻

他们真的值得拯救,你确定?

薇依,你曾在冥冥之中

预示了黑暗的来临

可那些执掌权势者

还是毫无疑问地在真、善、美的天平上

选择了利益

人类使人类

陷入不义⋯⋯

薇依,我昨夜梦见了你

挥之不去

《西蒙娜·薇依评传》读后感(五):天鹅

叔本华曾说:“一个天才是很难合群的,因为除了他的独白之外还有什么对话能如此智慧而有趣呢?”西蒙娜•薇依并不是叔本华式的哲学家,虽然他们对人世间的悲苦都有深切的体会,且都具有孤独的气质。不得不说,作为一名卓越的思想者,西蒙娜•薇依是20世纪著名的女哲学家,虽然她自己未必愿意被这样称道。从留世的照片可以看出,她具有天使般的美貌,而据说这与对于饮食的反感一道,是困扰她一生的烦恼。

这对我们来说或许不可思议。食与色,既是生活的根本,也是为人的乐趣。许多人为了追求美貌而对自己的容颜呵护有加,更多人为了美味佳肴一掷千金。而这些对薇依来说,统统都不重要。不仅不重要,还会令人堕落和远离真理。正如她的传记作者帕拉•尤格拉所认为的,对于薇依来说,“吃以其特有的消化方式来构成一种对现实的奇特关系”。通过这一对她来说“近乎奇迹”的日常之事,薇依思考着关于“存在”和“苦难”的哲学议题。

人类依赖不断地进食来维持生存,这在薇依看来便是一种“摧毁”:毁灭有生命的事物,进而消化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其中鲜有智慧或虔诚可言。薇依认为,人类之间的“爱”,便仿佛一种“消化”行为,因此“我们吃我们的朋友和所爱的人”,这令人感到惶恐和哀伤。于是薇依终其一生在饮食上不太顺畅,不仅胃口小,有时还拒斥进食,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她自幼的消化不良。而基督教的圣餐在薇依看来却是一种“逆向吃法”。基督将酒和面包分享给众人,仿佛分享自己的血肉。但这并非众人在“消化”上帝,事实恰恰相反:“吃者成为被吃的”。由是,薇依对“吃”的反感,与她的哲学思考互为表里。

真正虔诚者大多乐于分享而非索要,一方面是因为对神或真理的热爱令人变得善良,另一方面,或许更重要的,是因为索取带来痛苦,使他们沦为自己所鄙夷的那些生物:贪婪而被动。于是在虔诚的世界里,放弃“索取”——美食、舒适,甚至生命——免去了人在这个重负世界的痛苦,而“分享”的行为以主动的姿态为自己争取着更多的快乐和光明。因此,无独有偶,维特根斯坦放弃巨额遗产并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扔到枪林弹雨的战壕中受难,这一自我摧毁的方式一如西蒙娜•薇依要求作为空降兵被派往前线,或者在艰苦的工厂里折磨自己。“他将一切困难,哪怕是很微小的,都看成是他不想反抗的恶运的征兆。”卡尔维诺的男爵因为年少时的一个偶然事件把自己放逐到树上,这一拒绝人群的“逃跑”行为,也令他开拓了一个更绚丽和真实的世界。困难,或者说苦难,对于天才来说便是命运的预言和召唤。而无论是虚构世界中的树上的男爵还是西蒙娜•薇依,都并非出生于苦难之中。于是,他们便自我缔造属于自己的真实命运。

苦难的世界需要更强大的面对方式。薇依以沉默的方式来呼应现实的咆哮。与库尔特•哥德尔一样,薇依是童话的深沉爱好者。在他们看来,童话“代表的是正确观照下的世界”并“呼唤着读者的阐释”。那些父母念给孩子的枕边故事,不是幼稚的魔法或者幻想。或者说,不仅仅是幼稚的。格林童话中有一个关于六只天鹅的故事。巫婆将女孩的六个哥哥变成了天鹅,而拯救他们的唯一方法是女孩亲手缝制六件银莲花的衬衣,并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沉默。

可是,面对苦难的侮辱,我们不应报以最顽强的斗志吗?难道沉默不是最消极的态度吗?薇依写道:“行动从来都不困难;我们总是做得太多……要将银莲花缝成衬衣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防止了多余的行为破坏六年沉默的纯洁。在这个世界上……克制行动:这是我们唯一的力量……和道德。”圣徒式的哲学家以沉默替代了行动,正如对美貌和吃的厌恶使她更接近生命的最大欢乐,因为我们既是救赎者,也是被救赎者。银莲花衬衣拯救了六位变形为天鹅的哥哥,而六年的沉默则拯救了女孩自己。童话故事的真实性在于,它们用虚幻的场景为我们描述最真实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目的与过程、原因与结果、善与恶,以一种倒置的形态结构着文本。因此关于拯救的故事或许只是为了教人习惯生活的日常,于是沉默成为了背负命运的最好行动,一如我们对于生活的忍受。

对于犹太人大屠杀,无人不闻之泪下,而薇依“一点也不惊奇”。她的沉默并非无动于衷,而是饱含着无可名状的悲痛。“一个有面包的人给正在挨饿的人一片面包,这也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他做此事的姿态,竟然可以与我们买件普通物品的姿态如此不同。”施舍与漠视,这两种看似相反的行为往往源于同一种姿态:真正意义上的无动于衷。沉默着的薇依,在拒绝付出廉价泪水的同时给予这个世界圣徒式的牺牲,而这与不热衷于与人交往的她最为惧怕的恰恰是分离也如出一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