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狐惑年代》的读后感大全

《狐惑年代》的读后感大全

《狐惑年代》是一本由[中]甘露春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狐惑年代》读后感(一):感谢这一本好书

书里的人物和故事奏出了一首催人泪下的生命的赞歌。人们为了争取更好的生活,努力地拼搏,求学、求职、打工、开厂,经历着爱情、婚姻、亲情、友情......社会高速发展,生活中充满种种诱惑,但让人跌倒的不是诱惑,而是那颗经不起诱惑的心。

《狐惑年代》读后感(二):人生哪得清如许 ——《狐惑年代》:拨开迷雾,寻觅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给依然奋斗在大时代下的人们。

不知为何,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我看书中的人,怎么好像看到了自己?

当一个人被自身欲望所蒙蔽,被自身情绪所驱使时,行为上会渐渐失去往日的“理性”,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一个怪圈,在这个怪圈里,他们会疑惑、会后悔、会懊恼他们所做的,所遇到的,最后就在这种莫名中不知不觉地逐渐被埋没在茫茫的人海当中。这个怪圈就是我理解的书中所说的“狐惑”。

人因为有欲望,不安于现状,所以人类社会才能发展不断的前进;因为被欲望所驱使,所以人会陷入“狐惑”。尽管《狐惑年代》一书中把故事的背景设置在20世纪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一个机遇和危机伴生的时代,但是我认为时代背景仅仅是陷入“狐惑怪圈”的一个推动因素,这个问题的关键终究在于人本身。就如书中的谢永东,让谢永东一败涂地的不是那时候中国社会发展情况,也不是当时候的大环境,而是谢永东自己他自身。曾启明百般苦口婆心地规劝,谢永东还是被“钱的诱惑”所驱使,致使生意上的失败。

荀子在《荀子第二十三•性恶》中提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我非常认可其“性恶”的观点。因为“性恶”,故而在人类诞生之初,“狐惑”便存在于人类社会,并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所以,《狐惑年代》里叙写的不仅仅是一代人,而是一类人。常言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狐惑年代》确实有值得我们反思的价值。置身于时代之中,我们就不得不去为生活而奔波,我们有自己的事业、理想,会被事业升迁、人际交往、家庭纠纷等所困扰,这就决定了我们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需求。

如何不使自己沦为时代的炮灰,陷入“狐惑”。我认为唯有做到“不忘初心”。我时常觉得佛教、基督教等宗教还是很有存在的价值的。六祖慧能在《菩提偈》一诗中提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意为一切佛法之外的诸如七情六欲等都是如幻泡影,唯有抛开这些泡影,坚持一颗向佛的心,方能往生西方极乐。道理非常的相似,同样是教育人不要被这样那样的外物、情绪所惑。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为何不忘自身那一颗原本善良、真诚的心呢?有野心的人没有罪,有罪是被野心所驱使的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尽管人很难摆脱欲望等各种各样的诱惑,但是不妨在人生茫茫,时代匆匆的当下,停下脚步,思考一下是否你有是这“狐惑”中的人?《狐惑年代》或许会是你不错的选择。

《狐惑年代》读后感(三):给我那学心理专业的同学

一直对心理学挺感兴趣。

大学的时候,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些心理专业的朋友,和他们交流加强了我了解心理学的欲望。于是,我开始选修和心理学有关的课,去参加相关的讲座和团辅活动。不敢相信的是,自己竟为此改变了周末不出门的一贯活动方针。这段时间里,有朋友给了我很多支持和陪伴,坦白说,没有她,我可能根本不愿意一个人去听那些讲座。她是一个很高很瘦的女生,叫做小花。

小花这个名字是我刚刚给她取的,平时我不这么叫她。小花学的是应用心理学,虽然弄不明应用不应用有什么区别,但这有什么相干?她告诉我,心理咨询师是别人情感的垃圾桶,想要帮助来访者,自己要消化的东西更多。有一次去讲座,谈到咨询时怎么共情之类的问题,她向台上的演讲者提问,内容是什么我记不很清楚,但她那种认真、渴望得到答案的心情却能够让人体会到。我觉得她有能力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然而将来的事是怎样的,没有人知道。

心理咨询师看起来像一个高薪职业,可是刚刚大学毕业的那些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同学们,却不得不面对普遍残酷的现实:“你能接受‘月光’吗?”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高速发展,差距、不公、不切实际的追求……人们心理失衡的原因层出不穷。在珠三角地区和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这样的现象恐怕尤为突出。应该说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是有发展前途的。但问题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需要不断从案例分析中积累经验,那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很多人知道自己活得不愉快,但他们不认为这是心理问题,不想找出原因,不愿意面对。和心理分析一样,这个中原因十分复杂,而且因人而异。

小花告诉我,现在很多人还是对心理咨询和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存在刻板印象,他们会觉得“那是有病的人才需要的”,甚至认为学心理的人都是消极、负面和心理不正常的。真是这样吗?依我所见,恰恰相反。无论是我那些心理专业的同学也好,老师也好,他们比任何人都喜欢笑。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确实比普通人更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处理心理上的矛盾,散发着一种活跃、闪亮和温柔的电波。就拿小花做例子,身边的朋友无论是在理性上还是情感上都对她评价很好,这大概是贴近人心的结果。不过,就像其他同学一样,她也考教师资格证、汽车驾照,学习造价员课程。我不知道该把这种现象归为对未来迷惘还是目标明确,或许她自己也不知道。

甘露春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被患者誉为“心灵按摩师”,是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1994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以来, 16年间他接诊了15万人次。 之所以认识他,是因为最近看了他以十多年心理分析案例为基础构筑的长篇心理分析小说 《狐惑年代》 。一个人通过一本小说知道了另一个人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一个心理医生通过一本小说想告诉另一个人什么?怀着这样的疑问,我一口气看完了书。

小说讲的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到这个世纪初,社会大变革中珠江三角洲人们心灵上的改变。初涉社会的南方佳人谭梦娜陆续遇见不同的男人,却始终未能修成正果,内心矛盾剧增;得不到家婆喜欢还被处处挑剔为难的媳妇李丽芳被害妄想不断;从高傲的富商之女到穷苦的工人妻子,黄玛丽精神备受折磨,不停地打扫卫生,脾气怪异……而串起这些人物的,正是那宏大的时代背景和小说中的那位“甘医生”。这位“甘医生”的存在,或许就是本书与众不同之处,一个心理医生的视觉使得这本书比其他注重心理描写和分析的小说更为真实、可信。而那些对人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分析,看起来比经验之谈还多一份冷静和客观。

甘露春在大学时代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中有一篇名为“百合狐惑阴阳毒脉症并治篇”的,他怎么也理解不了,只知道是指一种迷乱现象。到他做了10年心理医生后才知道,所谓“狐惑”,指的就是一种人的精神和身体功能整体紊乱的疾病,即“百合”皆病。

他在小说前言里写到:“做心理医生后,我见到许多换上这类疾病的人,因此一直想写点东西来说明这个问题。”2004年,他出版了科普读物《心病谁没有?》,自认为已经完成心愿。然而面对众多的咨询者,他依然需要不断解答一个最本初的问题:为什么会患心理病?连他自己也疑惑了,他的心愿真的达成了吗?怀着这样的疑惑,他再次翻开了多年前以故事为背景的心理分析手稿……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看完书后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小花也看一看。在微信上得到她的回复时,我十分高兴,总觉得对她而言,这本书会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也许我们和那个时代相去甚远,但我觉得她会比我读懂更多。把这本书送给她,是我的感激方式。

最近才喜欢把看书比作契机,因为人永远无法想象一本书对你的影响会有多远、多深,无论你是什么人,做什么工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