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梦游者读后感摘抄

梦游者读后感摘抄

《梦游者》是一本由[英]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游者》读后感(一):又一杰作被毁了

好吧,作为草根我正在校对此书的电子版,不得不感谢中信出版社为我提供了这么一个“兴致盎然”的“大家来找茬”游戏。错译,错别字,两手两脚都用上了,还不够用!原书是极好的,有能力的同学还是阅读英文原版为佳,言简意赅,相当棒。可惜引进版煞风景了,出版社出书前必要的校正工作在此书上一点都看不出有做过,珍惜生命,远离中信。

《梦游者》读后感(二):不适合休闲阅读

一战百年,选读了《阿拉伯的劳伦斯》和这一本,同样是好评如潮的严肃历史作品,前者的可读性显然更强。而到昨晚合上这一本的时候,除了比以往多知道几个名字以外,我对一战如何爆发仍旧不甚了了。

或许这恰恰是作者想要提供给读者的一种状态,若干史实仅仅作为证明各个帝国确实是如梦游般走进了战争,同时也昭示世界的偶然性,甚至不必试图跟sleepwalkers去掰扯清楚,当年你为何向东,他干嘛朝西。。。

前面已有人赞过封皮内页,黑色的封面也很是要得!同系列还有伊恩莫里斯的《文明的度量》和《西方将主宰多久》,三本摆在一起,爱煞!

《梦游者》读后感(三):前世之师

比较专业的一本书,值得一读,翻译的有点涩。一战虽然之过去了百年,但好像很遥远,因为当年的主角奥匈帝国已经肢解,德意志帝国也缩小了很多,战前欧洲是君主体系三位表兄弟:沙皇尼古拉二世,德皇威廉二世和英王乔治五世,这场战争如同达到峰值的家庭矛盾(都是亲戚),书名为“梦游者”反映当时各国统治者潜意识的民族主义,被情绪煽动走向战争。特别要注意的是当时的德国,原本俾斯麦用复杂的合纵连横,保持和英法德奥的平衡,但随着德国经济的复兴(1862年世界贸易第五到1913年的世界第二并已经逼近第一的英国,“德国制造”世界第一),德国自从俾斯麦下台后,全面的面子工程,对法已经是传统仇恨(普鲁士战胜拿破仑),现在和俄国结怨,让法俄结盟,德国面临两线作战,和英国的海军军备竞赛,让英国心生警惕,战争开打用的是过时一边赌注的“施利芬计划”,让原本一场巴尔干局部战争成为世界(欧洲)大战。最后战争没有赢家,英法精英子弟尽丧于残酷的堑壕战,所以才有二战的英国绥靖和法国快速投降,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巴尔干半岛上的各国也都残破了。纵观欧洲历史,法德结盟就意味着英国的边缘化,也能和俄国平衡,欧洲一体化是英美不愿意看到的。国家崛起需要韬光养晦,合纵联合,德国依靠国家主义两次崛起,但二次都将民族拖入战争的深渊。

《梦游者》读后感(四):很不错的一本书

作者在400页的篇幅中,以巴尔干半岛的内部局势为引子,逐渐将漩涡扩大到德法俄英四个大国的外交。同时对于孤立事件做到多方面陈述,使得国内纠纷与国际形势很好的结合起来。

一战作为近现代社会第一场大战,诱发的因素很多。虽然萨拉热窝加速了整体进程,但是并不能由此将其作为主要因素。事实上随着工业化进程导致的快速扩张,大国之间利益冲突在所难免。而从国内政治上来看,政治制度的改革也随着发生改变。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而往前追溯,则是奥匈帝国日薄西山引发巴尔干半岛风云突变,恰逢此时民族主义的兴起。谋求独立和民族大一统成为巴尔干半岛的无法破解的主导思想,这也导致几十年前南斯拉夫开始不断独立直到现在科索沃还在寻求内部独立。如果没有这股思潮,我觉得仅仅是奥斯曼、奥匈帝国、德法英俄几个大国有可能形成一种利益均衡的态势,至少是在欧洲地区。在亚洲虽然大家打得火热,终究不是本土作战。大国之间形成盟约,最后当猪队友引发战火的时候,只有梭哈一条道路可以走,每个国家都没有退路。

同现在相比,其实形式几多相似。大国之间当达到一定规模后只会陷入均衡掣肘的状态,因此不会主动引发战火,局部冲突不会陷入全面战争。但是许多边缘因素并不是大国可以操纵的,因此当某些边缘因素打破了均衡的时候,战争不可避免。这也是为啥中国面对以前的小弟朝鲜,一直要让他克制克制。如果真的不长眼睛揍了韩国,中国要不就是舍弃自身军事利益放弃朝鲜,要不就是开战,显然都不是好的选择。

《梦游者》读后感(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研究一战起源的一个大问题是“研究资料的过剩……由于它们过于错综复杂,以至于任何的假设和猜想都能够自圆其说。”常规的历史研究通常热衷于追根溯源式的探索因果关系——“战争为何爆发”,而作者选择了另外的研究方向——“战争以何种方式呈现”,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应。 因此,本书中涉及了1914年前后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包括引自诸多档案中的历史记录,希望沿着时间线展示德国、奥匈帝国、法国、俄国、英国等列强相互牵制、敌对、回应,直至爆发战争的一个全景。这对并不熟悉这段历史的我来说,阅读体验并不友好。相比听作者喋喋不休的叙述几年来各国领导人面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决策反应,我更喜欢看对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全程的细致描述。 虽然这次刺杀事件经过了几个月的精心策划,但最终刺杀成功仍然有很大的偶然性。第一名杀手的发难并没有对斐迪南大公造成伤害,反而被立即抓获。如果斐迪南大公取消后续行程,或者访问市政厅后不按原路返回,或者安保手段更周全一些,这次刺杀都将以失败告终。但历史不容假设,这次刺杀终究是成功了,其后各国反应让危机愈演愈烈,直至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成为6500万兵力厮杀的战场,三大帝国卷入其中,造成2000万士兵和平民死亡,2100万人受伤。 在那个星期天的清晨,当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出现在萨拉热窝火车站时,欧洲大陆还是一派和平的景象。但平静的表面下,是各国列强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就跟现在的世界局势差相仿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希望今日的各国政要们,能以比先人更高的智慧来维护世界和平,以史为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