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异乡人读后感锦集

异乡人读后感锦集

《异乡人》是一本由[美]保罗·尹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异乡人》读后感(一):平静

这本书适合夜晚一个人在台灯下安静地阅读。故事的背景是战后,一个流落他乡的人,孤独安静地在一个陌生的国度的日子。不知道为什么读着读着我觉得像是在江南小镇或者是在丽江,有着青石板路,有着淳朴的人们,远离喧嚣。

《异乡人》读后感(二):那声音曾叫过我的名字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淡淡的甜蜜,淡淡的孤寂;淡淡的向往,淡淡的回忆——这就是全书给我的感觉。但是,就在亚汉的且行且停之间,他体味了生活,感悟了人生,寻得了本心。他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心境安然,可以把复杂的生活过得简单;心灵浮躁,亦能让简单生活过得复杂。

而除却了故事本身之外,作者细腻的笔法也是亮点所在:简单的情节之下,隐藏了时空与历史交错的深沉,书内与书外契合的宁静。亚汉在书内等待“又一年安好”,而书外的我们,恍惚间也享受到了属于巴西的温暖阳光,属于亚汉的片刻安宁。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处处存在着异乡人;世界的各个人,都有可能变成异乡人;而相对于永恒的历史,广博的宇宙,变幻的生活,我们——同为别人生命里的异乡人。

《异乡人》读后感(三):流离失所的浑浑噩噩

书单目录里居然找不到这一本的记录!无数次看到故事梗概都要被所谓的爱情故事雷得外焦里嫩,几次三番放下,没想到字大行稀没有图的一本十万字小说远不是书底介绍那般无聊又矫情,竟然是本难得意识流得不酸腐的简洁好书。我都忘了有多久没看到戏里情节跃然纸上的生动绘画,人物内心和背景经历丰富得细腻如织。只身来到遥远的国土,陌生人种陌生语言陌生习惯都在无形之中拉大寂寞疏离感,背着释放囚犯的身份时刻忍受着不被接纳、怕不被接纳的自卑和恐惧寄人篱下,想必男猪脚一定有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支离破碎,可最终还是鼓起勇气踽踽独行。故事大背景框定在战后的巴西,一个被迫经历了南北韩解体的朝鲜男人,参军被俘后被释放,没有选择回到故乡,而是在后方医院帮忙不久,拿了介绍信去了巴西日裔区的老裁缝店铺做学徒,在没有一句能听懂的语言环境里和老裁缝相生相伴,直到对方去世,直到和流浪的男女孩接触,才算勉强熬过了再次失去和拥有孤独的悲戚。五年后终于和流浪女比亚在一起,重温往昔峥嵘岁月愁。故事平淡无波澜,语言简单明快短,可读性非常强,一口气读完,说到做到。

《异乡人》读后感(四):读异乡人

写于2015年8月4日

【异乡人·snow hunters】没有找到自己读的版本的图。这本书真让人平静。开始开始不知所云,甚至有些地方有些魔幻色彩,再往后看着看着却也在凌乱的作者思绪中找到了那种安然,很神奇的魔力。这书说:给所有孤独的人和没有陪伴的岁月。是啊,真的好诗意。整本书的排版和字体种种,都完全与书契合,好喜欢。

书中讲一个韩国战争中的俘虏在战争结束后到巴西之后的新生活和对于往昔的追忆,以及,慢慢抚平伤痛的温柔。书中人叫亚汉。他会怀念他的父亲,他的战友鹏,有段话是这样的:“而他心下明白:终有一天,自己将再也无法一滴不漏的挽住往昔。逝去的岁月将渐次剥离,松开,溜走,终有一天仅剩下只角片瓦可供捡拾——一缕气息,一个手势,抑或一句话语”。

我不得不摘书上的句子来写自己的感觉,而我也不为自己没有这样的温柔文笔而羞愧,这还远远不在我能做到的范围内,我只有欣赏的份。

书中会经常说起气味,自己也猜不透是为何。比如:身上的西装质地柔软,有股库房的霉味。另外还有烟味,油漆味,碘酒味,火药味,这些都是人身上的味道哎,好生奇怪,为什么我就从不会觉得哪个人身上有什么特殊味道呢,当然,除了那人几天没洗脚没洗鞋子。还有就是,虽然女孩比亚和他比较亲近,却从未写过她会有什么气味。

说到这里,就真的要说一说比亚了。绿色长裙,绿色长裙。“世界温柔顿生,不再张牙舞爪。”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理解阿甘正传的,里面的珍妮也是这样,在阿甘那里,待一段时间就会走,不会留下任何书信,不会告别,过些日子,又会无声的回来,阿甘一直爱着她,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书中的比亚也是如此,会不知不觉消失,再无声无息回来,即使她在你的身边,你也不会觉得这是真实的,“当然啦,她的确就在这里”。春宴里也有这样的女子。但是她们却都是不同的。自己想说什么呢。惶惶的生命中有这样的人陪伴,是亚汉的幸福。谜一样的存在,梦一样的存在。

值得细细去体味的书,总是在期待着,下一章也许会今天动地,但总是没有出现,读着读着却也释然了。它就是这样的平平淡淡却深入人心,是的,感谢这本书。甚至,它和追风筝的人是同样好的书。

《异乡人》读后感(五):逐雪之人

这是一本简单、平静的小说,我甚至不能称它为小说,没有英雄式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诗一样的语言和缓缓流淌的情绪,我数次期待下一个章节会出现强烈的转机,突然扭转主角的命运,但这些都没有,然而平静之下涌动的情绪却是异常耐人寻味。

1953年《朝鲜停战协议》最终签订,大批战俘开始遣返,基于政治家们各怀鬼胎的心思,战俘们可以选择返回自己的国家,也可以留下,甚至可以去中立国。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与巴西签署了一系列的移民协议,巴西与日本自一百多年前开始就有了密切的联系。也是恰好有一个机会,居住在巴西的日裔裁缝清需要招一个学徒,主角亚汉选择了前往巴西这个炎热的国度,做了这位日裔裁缝的学徒。

清是一个很典型的日本人,一丝不苟的沉默着完成手边的工作,他和亚汉的交流极少,在我看来这大概可以被称作“疏离的眷恋”,他们没有倾诉般的对话,也没有亲昵的交流,但清让亚汉自己保留工钱,有时两人爬上楼顶,共饮一瓶酒,一起眺望山城。在亚汉到来满一周年的时候,清写下“又一年安好”,送上一套新衣,寄予和传达了期盼与希望。或许这种亲密是无法用语言来传达的,直到清死后,亚汉才知道他和他一样,也曾是经历过残酷战争的人,他们的过去何其相似,连选择也如出一辙。一时的逃避变成一世,在逃避中出走,亚汉就是清的转机。若是合上书,想象清在一个个静谧的夜晚为亚拉缝制新衣时的心境,他感受到的应该是生命的延续,也是新生的希望。

对于鹏的记忆零散的出现在各处,战时亚拉紧跟着鹏穿山越岭,在战俘营一起背尸体,亚拉看见鹏的最后一眼......美国兵给他们两人的绰号“雪人”,他们俩是在一次炸弹爆炸中唯一幸存的,对亚拉来说,鹏也许是那段岁月里唯一并肩前行的人。可他看到他失去双眼的痛苦,最后看到他的死亡,鹏的离去使他彻底变成一个孤独的人。

生命怎会消失,怎会有一日再也无人探究他的前世后生?鹏和清的离去,给亚拉带来如此的迷思,或许并不是无人探究,而是无从探究,正如那件清留下的新衣,还有他从未诉说的故事和心声,就这样随风消逝,无从探听。

比亚这个女孩第一次告别,亚拉没有挽留,他仍然迷惑于生命的回廊中,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五年的分别,亚拉谈了一场短暂的恋爱,慢慢的打开心扉,走出孤独的世界。在比亚的第二次告别时,亚汉终于找到了生命的出口,山洞尽头的微光显露端倪,他知道那个女孩将出现在他的未来。

在诗意的词句里,一切都变得像秋风细雨般温润。初看像是一个人的呢喃呓语,沉浸其中,才能感受到作者保罗对于怎样治愈战后心理创伤的表达,他不针砭政治,也没有任何抨击的观点,只是平静的描述一个人,讲述一种生活。

在生命刹那湮灭之前,是否来得及打开心扉,接受这个或许不那么完美的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