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鸟 看见我了》读后感100字

《鸟 看见我了》读后感100字

《鸟 看见我了》是一本由阿乙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鸟 看见我了》读后感(一):那些文字.......是我太庸俗了么

其实我想说这本书的内容是真的很不错我挺喜欢的,可是这手笔我真的无法吐槽,难道一定要有那么赤裸裸的文字才叫文学吗????我觉得即使删去那些比较难以入眼的字其实也没多大影响吧.难道是我年龄小的缘故(17岁)?????我真的不喜欢这种文字,可看了那么多5星的,最低分才3星,我真的该反思其实是我太不会欣赏艺术了吧,我觉得的确只适合看看东野圭吾的小说吧.

《鸟 看见我了》读后感(二):阿乙在成长

阿乙的写作态度从他的作品可以读出,初版《鸟 看见我了》的自序里,他说收在集子里的小说自己不满意的居多。他的坦诚让人佩服,那时我就想,若有机会再版,他定会耗费心力修葺那些在他看来有缺陷的作品,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他近年来的转变和进步。如今机会来了。对作家来说当然是一种必要的成长,读者能够陪伴自己喜欢的作家一起成长,也未尝不是一件快事。

《鸟 看见我了》读后感(三):Kill time or kill yourself

《先知》里把人类行为分为kill time or自杀,你视作真理般的“意义”不过是前人为孱弱力量披上的堂皇外套,不过早于你生故成你的理所当然。比如性交为了取悦肉体,战争是为了和平,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是为了增进发展...其实死磕推理也能攻破以上意义的逻辑,但人类总要为自己的行为赋予意义,说服别人,或者说服自己。于是一个人的黑白渐成全人类的黑白,一个人的定义渐为全世界的真理。

还有时间,小时候被自己视作空气般不经意的存在。其实,它被具象化,也就是1783年瑞士人发明时钟之后。如无意识与定义,光阴的变迁,不过就是循环的温暖与寒冷,是肉眼可见的在皮肤上留下痕迹的刻刀。可是意识产生了,一生一年一月一分一秒产生了,它无处不在,它像巨大的枷锁牢牢禁锢住你,你不得不在这一自己创造的体系下,不得不杀它,或者杀自己。

人类为什么老觉着自己厉害,因为你所认知的世界,就只是你有限的目光力所能及的范围啊,那并不是全世界。

我真像个三观尚未成型的小朋友,就像刚刚创立的社交账号,关注列表空空如也,于是如饥似渴地搜寻社交体系里一切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事加以关注。有一天你关注的内容饱和到你都看不过来的时候,送给你都不一定轻易去粉了。

有时很为不够丰满的内在自卑,有时也庆幸时刻愿意接受和汲取的不饱和的自己。

我的脑袋还很空,所以不敢骄傲地秉持已有观点,我愿意倾听和反思,愿意不停刷新瓶子里装的内容,谨防变成外公那样固执己见的中二老年。

我觉得抵制变蠢,就是从抵制将一切视作理所当然开始的。

在高铁上的一点点小思考。

《鸟 看见我了》读后感(四):独特的小说

阅读阿乙的小说《鸟,看见我了》有一种很特别的体验,有异于以往看过的小说。它有点象侦探小说,写了很多杀人案。但是它不走日本推理小说的路子,以期通过层层的推理、精心的设计让读者获得阅读享受。更没有象地摊文字一样,通过猎奇色情来取悦读者,让它流于俗烂,这是极易流于俗烂的。而且,我以前觉得,写侦探小说极不容易写出深刻的好作品,或者是由于它天生故事性太强的缘故吧!象日本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已算是极好的了。但阿乙的小说却开辟了一条写侦探小说的不同路子,让此类小说也具有了很好的文学性。

看得出,阿乙写小说是很认真的,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了精心的雕琢,有作者的心力和心血在里面。一是结构篇篇迵然,完全没有四平八稳的现象。二是文字严肃认真,有些很平常的不易书写的,阿乙都用了很大的气力把它写的很文学性,这也见作者的功力吧。不过,这成功之处也恰是他的不足之处,痕迹感太强。我读的时候,总觉得阿乙在我身边,认认真真地讲,认认真真地写。

最好的小说,应该是形式和内容的完全统一,不着痕迹。但睱不掩瑜,小说仍然是优秀的小说,它处处有独特闪光之处。它的悬念制造很强,大部分都是在最后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如《情人节爆炸案》。它的大段大段独白,有外文小说特点,读来也颇过瘾,它直接将观点想法抛出来,很让人思索。如《先知》、《隐士》。它有些莫名其妙的文字,开始不知所云,但当你读完全文之后,才发现那些文字设计的真还可以。比如《虎狼》写了一个菜市场里面的全部种类,象报菜名一样,一个接一个写了一页,开始我无语,看都没看直接翻过,但最后才知道原来是此人已有自杀必死之心,这段菜市场行程是她最后的生命行程,也体现了她对生的眷恋,她对生如此眷恋,更突显了她对代死之儿子的无限的爱。

莫明其妙越多,也越启发我们思考。也显出作者开辟新领域的勇气和能力。这些,都是应该让我们学习、鼓励和敬佩的。

《鸟 看见我了》读后感(五):读《鸟看见我了》的种种

1

从前我一个亲戚见到我,总爱把我的种种表现总结为地域问题——小地方的,啧啧两声“乡里娃”。电视和报纸从不出现我们这个小地方的名字,开去北京上海的火车也不会路过这儿。只有飞机会穿过我们的上空,才使得这儿有一点存在感,我们不是无人关注的角落啊,我们这儿是蛮忙的航道的下面,它正义凌然地飞走,留下一道白尾给我回味。我确是有着“乡里娃”的神经,记得有次我们这从广州来了个男孩呆了几天,我开心了好一阵儿呢。

在来到大城市十多年后,我才终于意识到自己永远与土生土长的城市人是不同的,他们是全然入世的,生活全部被城市侵蚀,没有想象,没有诗意。我越来越庆幸自己因为生活在无人知晓的隐秘的小地方而被放过。

然而我也快被淹没,我的眼神已经是城市人淡定的眼神了。阿乙却保留了一切,他耿耿于怀。

2

我爱书,心爱到会抚摸、拥抱。看到它们码在自己眼前,又欣喜又满足(我想正是由于在没有图书馆、唯一的新华书店里的阿姨又极其凶悍地骂“不买就不要碰“的小地方才会培养出这样强烈的感情吧)。我一直乐于买书,后来又热衷翻看自己标记的“想读”书目,直至某天,现实就像电视频道一样调换了过来——有生以来我真正读完的书只有十本左右。和买的和标记出来的“盛况”相比,区区十几本太可怜了。正好这段时间又无所事事(你哪时又不是无所事事了),我想这一年怎么也得读十二本书吧。

只是自知心不静,这本书我只是把字看完了而已。

3

以我的龟速读到《情人节爆炸案》时,电视里微博上到处播巴黎的动乱。我以揣度“恐怖分子”的心态读完这篇后,上网一搜,原来这个是真事儿。我问我妈,她竟能准确地说出那一天——1998年2月14号——那天的我还是懵懂无知的年龄。隔天后又看到911事件的剪辑视频——同样的,2001年9月11日还在“小地方”的我对世界中心的事浑然不知。从08年汶川地震开始,我才开始了解些严重的事情。记事后,特别是玩微博后,世界似乎无时不刻都有悲剧发生,便觉着自己活在极力营造出的安全与平静中,特别是看到同龄人的意外死去,就更觉得能自然的衰竭而死简直是极大的幸运。

4

这本书看到结尾时,已经对书中很多很多的“就像……”厌烦。

不过阿城写的十足真诚,所以没有关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