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落花一瞬读后感精选

落花一瞬读后感精选

《落花一瞬》是一本由李冬君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落花一瞬》读后感(一):也是醉了_(:з」∠)_

读完王敏《汉魂与和魂》之后读这本书,觉得书中虽鲜有总结性观点,却仍存在强烈的误导倾向。本身语句也缺乏整体性逻辑性,感性词汇使用过度,双引号使用过度。对日本文化的陈述与分析只及表不及里。说是“审美性阅读”却连“美”延伸至“美学的一丝皮毛都未触及,也是醉了_(:з」∠)_。

《落花一瞬》读后感(二):《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评论-17分

一年多前看过李冬君的《青花里的乡愁》,写的很美,近来需要补充一下关于日本文化的知识,就选了这本书,期待的有点多,所以也就略带了一些失望。

书中分了五十多个小章节,貌似面面俱到,其实过于啰嗦了,很多章节之间存在着重复性,也不好好说话,绕来绕去的增加了阅读的障碍。

其实我是在为金缮寻找一些依托,寻找一些能与日本精神契合的话题,乃至细节。尤其是关于茶道和花道的问题,又延伸到茶器和花器的主张。积累这些常识,以后吹牛的时候,留着慢慢用。在我两年来接触陶瓷的过程中,始终受着日式风格的浸染,唯强调自然感之美,还需再放松些,让自然的元素更凸显一些。

还得再来几本相关主题的书籍,知识的深度是需要反复敲打的,才能越来越深。

《落花一瞬》读后感(三):以花喻人生,日本的精神底色

本书用55个主题,一气呵成地写出日本人的三道——茶道、花道、武士道——诸道之中又贯穿着花的脾性,这种内在韵律,让人不得不生出爱美之心。通篇都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讲述着日本在对诸道的形式化的过程中,抓取生命形态瞬间的真实,

爱花之人多是细腻之人,如林黛玉,如本书的作者。她们通过花开花落能感受到事物的盛开凋零都是必然的规律。

茶道、花道、书道大抵都是从中国传入过去的,但在日本却更深层次地保留了,他们通过修身养性讲述人生的道理,用书中的话说:中国的文化是“大而化之”;日本的文化是“具体而微”。

常感慨,日本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得如此透彻,于我们这一代,儒家经典大概没几个人能看过,修身养性也不是从小就在培养的,世俗的功利早已取代了平庸的思想。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悲剧意识”,他们善于用自然界的事物去体味一种“残酷而悲崇高”。

对于本书,还是需要慢慢的去读,然后去了解日本这个民族不一样的精神存在。。。

《落花一瞬》读后感(四):品读日本文化,体味落花一瞬之美

对于日本文化一直是喜爱的。虽然仅对于茶道稍有了解,平时看过一些小说以及俳句。但是还是能够感受到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美感。

这本书以介绍日本著名的花道、茶道、俳道以及武士道为主,以花开始,最后又以花结束,花之美贯穿始终,从日本人对于花的欣赏开始,讲解了花道、茶道、俳道的历史源流以及与日本文化相融合之后的发展、特点,最后又介绍了武士道精神的发展及武士道的狂气,最终以武士道带着美,如落花一瞬结尾,使这本书的结构看起来也带有一定的美感,也是作者一种新的尝试吧,而对于这几种能够代表日本文化门类的介绍,叙述连贯,文字优美。让我们了解到日本在艺术文化之下的精神底色。

花道追求的是一种美,观花要有“感哀”之心,日本人追求的并不是永恒,而是存在于瞬间的美的感受,而茶道经由村田珠光将茶与禅的结合,再经千利休传播至民间,不再提倡贵重的唐物,使用“空寂”茶室,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空寂茶”,不仅使我们了解了日本茶道的发展,也让我们体会到“寂”乃是日本茶道本土化后的特点。而经由介绍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俳句大家和对与不同时期,俳句的变化,则为我们展现了俳谐发展并且融合到民间的“真”、“俗”与“美”。而武士道提倡“狂气”、“力行之道”、将死的念头化为平常心。同时这本书在一些细节上也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说法,比如叶隐代指武士,有些解释为“叶隐”就如树木的叶荫,在人家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君"舍身奉公"之意。而书中则解释为武士以叶隐身,是武士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此“叶隐”成为武士的代名词,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彼此印证。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文化的特点,因为日本文化借鉴了中国的文化,却又结合了自身的地理环境、神道禅意以及人文特点,发展出了一种短小、简洁却精致的文明,这可以体现在花道与俳道中。同时,日本人崇拜残缺,歌颂死亡,认为美并不永恒,在绚烂到极点之后的枯萎才是最美的,落花一瞬的这个名字也很好的概括了日本人所认同的美感,他们也认为活着是污秽的,而死亡才是净土,这样的文化内涵也同样融入了日本的茶道与武士道中。而在这样极致的过程中,也让我们体会到别样的美感。

接下来还想说说书的不足,这本书中的文字是美的,但是这也同样成为这本书的弱点,会让人觉得文字美的有些形式化,作者会为了追求文字的美感而带来笔力的不足,甚至是逻辑的不相关。其实美应该如千利休的茶道一般,返璞归真亦是美。其次对于俳句的部分,书中多次将诗词与俳句相比较,认为黄巢的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没有寂味,而芭蕉的“菊后无他物,唯有大萝卜。”则充满了生意与生机,因为本身就不是一种艺术形式,这种比较也算得上是毫无意义的。而这样的对比在书中是不一而足的。

捧着这样一本装帧精美的书,可能会格外感受到日本文化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诚然,历史进行到现在,我们更应该进行的是反思而不是仇恨,而文化更作为一种全人类的财富而更应该被珍视和欣赏,在不同文化的镜子中,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也更应该体会到其中映照出的不同。

《落花一瞬》读后感(五):“花样”日本

李冬君的《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一书再版了。有幸拿到一本,岂知看到自序,竟有些不以为然。

没看过原版,不知那时的序是如何写的?因为看此书的序,会叫人猜测冬君是不是受了许多口舌滋扰甚至寻畔滋事?以至于一上来要先解释:审美会不会美化日本文化?武士道也能被审美吗? “小日本”一词什么意思?我想说的是,看中这书名和精致封面的读者,对内容方向大抵是懂的,有兴趣翻看者,至少也是分得清审美与美化;武士道与军国主义的吧。而需要事先一番解释去安抚和引导的人,根本也不是此书该有的读者。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是一本从美学角度分析日本的书,文笔淡雅、插图唯美。为什么说是“花样”日本?因全书从樱花入手,进而以花为姿态、心态、事态和世态去贯穿四道——花道、茶道、俳道、武士道。明明写美、艺、道的,这是世界语言,虽然会涉及到日本文化观、世界观之形成,但强要用它来附会政治甚至民族之争就太煞风景了。

此书详细介绍了四道之起源,变迁,直至获得今日地位的过程。期间更穿插许多趣味知识,能剧、歌舞伎、建筑、园艺、器物、仪式、历史掌故不一而足。让人赞叹作者的切入点果然合情合理,仿佛依此可以将日本文化脉络看得很清楚。另外又能满足囤积知识癖好者们,插花的各种名目,茶室园林如何搭建、日本贵族如何斗茶豪赌等等旧日情景跃然纸上、历历在目。

花道:最开始因爱花而与花交心,花道出现,多用于供佛,15世纪花道大家专庆为池坊插花术开山。由花入道,由花入禅。花道的兴起预示着日本民族意识的苏醒。他们不再跟从中国贵族喜好梅花,而是推出了本国之花——樱。樱进入纹样,进入绘画,终于占领了日本审美的方方面面。而樱花期极短,灿烂之后的转瞬即逝又恰恰暗合了日本人对“残”美的追逐。另一种神圣的花是菊,代表天皇和贵族。这也就是知日名著《菊与刀》为何不是“樱与刀”的缘故了。花道后并入茶道。

茶道乃禅意拈花: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个章节。日本武有武士道,文有茶道,两者即互相平衡,又互相渗透。作者冬君说茶道是化了妆的宗教,因为它有一整套体系。最著名的茶道大家利休把茶室做的很小,入口很低,这样不论贵族还是平民,谁进入其间都要解刀、躬身,成为一种平等。也因为茶室太小,所有大幅度的动作就都因带有暴力感而被禁止,所以茶道的一招一式均被仪式化,都显出内敛和尊重。茶道不是一种单独的存在,必须配合花道、建筑、园艺、个人修为之美,门口的石阶、石灯笼上的青苔、喝茶的器物都要与精神高度统一。而这种精神被总结为一个字:“寂”。

有意思的是,茶道大师利休原名叫千宗易,是一位商人。观他前后名字的变化很有升华之感。大师确实放弃了利,一改贵族流行使用中国古董茶具、黄金茶具之奢靡,而用极简单的日本陶艺、甚至竹子。但据说他制作的简朴茶具价值可与黄金、古董茶具媲美了。这无疑是一次民族品牌的胜利,也让茶道更加本土化,平民化。

大师的弃利还体现在政治方面,他公开反对丰臣秀吉征韩,70岁时被判切腹。

俳道为寂寂花月,:花道、茶道之类,离我们普通人有些遥远,所以显得神秘高雅。但唐诗宋词相对普及。所以看日本的俳句难免简陋。纵观作者介绍的芭蕉大师,感觉也不过如此,所以就不总结了。

武士道是末路狂花。武士道就是等死道。这么解释可能有点可笑。但作为一个正常人,每天准备好赴死,又怎么笑的出来呢。所以,武士道大家常朝认为,武士道就是一个“狂”字,有点像水泊梁山的好汉,不大讲理性,讲的是率性,不追求合理,只追求敢作敢当,甚至连赴死前的思考和谋划都是可耻的,因为那样就破坏了赴死的纯粹性,成了与死讲条件了。照此看来,大师理解的武士道,应是一种天然的、原始的、野性的、冲动的勇气吧。这也跟他认为中国儒道缺欠激情相一致。日本生猛的国民性养成由此可见一斑。

但即便是行事鲁莽的武士道,也要讲究美。平时行走坐卧的姿态自不必说,武士因每天等待死亡,所以每天都要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肮脏邋遢的死掉被认为是极可耻的。早晨沐浴、刮头、修剪指甲已成必修课,有大将出征作战时也要将所穿御敌甲胄熏香,甚至在胸前别一支梅花。

这就是“花样”日本,开则灿烂,即便零落,也要落的凄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