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正见的读后感大全

正见的读后感大全

《正见》是一本由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作,平装出版的2007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见》读后感(一):此生

最让我不解的是,我们花了这么多努力,却只去获得只能享用于此生的物质回报。如果唯一的价值只是让自己、眷属和朋友有钱有势的话,那么抢劫、诈欺、贩毒等各种可怕的事情,如果不是怕被逮捕,还有什么做不出来?设若连这也不怕了,那么我们何必还需要伦常、道德、善行、慈悲,甚至对国家的忠诚?因此,如果所有人想的只是这单一、相对短促的一生,结果可能是社会瓦解。

《正见》读后感(二):可以自救

这本书来的特别偶然,当时的同事,别人送了她一本《正见》,刚好她手上有一本,就把这本转送给了我,那时很流行看这一类书籍,我当时正在看《西藏生死书》,这本书别人的评论是,看了《西藏生死书》就可以不看这个,没有自己去探究,就把它放在了书架上,这一放就是几年,若不是最近遇到了一些事,心里的坎儿难以逾越,可能我还是不会去看它。

看它,主要的目的是让自己从那种绝望的心态中走出来,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我会不会陷入重度抑郁之中。

看了所有的序,自序和代序,评价很高,翻看正文看了一章,语言深入浅出,很多道理容易理解,用很普通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突然就理解了生与死,死与生之间的转化、轮回或者关系,大概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就是能量的此消彼长和转化,书中也提到了“自我”这个东西其实并没有一个客观真实的存在,而我们都因无明,而陷入自我的执念中,无明导致情绪产生,我执导致更深的更激烈的情绪情感,想想自己最近的经历,虽然是个凡人都不一定能碰到的黑暗经历,可是能有这样的经历,也源于自己的执念。

如果能够理解和体会这个自我、执念,终能放下我执,是不是世界就会一片清明。

很多的理论我还没太能理解,书也还没有继续看完,争取在春节期间看完它。让自己的心态、认识、心境能有一个变化。

给自己加油!

顺带:祸不单行那日行;福不双至他日至。

《正见》读后感(三):另一种人生观

这可能是一本需要反复读的书。

佛家不讲崇拜,只陈述真理,与其定义为宗教,不如定义为一种哲学,或者一种人生观,一种与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迥异的人生观。

这本书讲佛陀的“四法印”。

诸行无常: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

诸漏皆苦:一切情绪皆苦;

诸法无我:一切事物皆无自性;

涅槃寂静:实现涅槃超越。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因缘际会是合,亦会为分。诸行无常,一切和合皆为无常,这句话本身不含有价值判断,不喜不悲,这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既得之,患失之,但若没有得,也便没有失。花谢花开,月圆月缺,皆是因缘,既然如此,又何必葬花?理解了这一点,也便告别了执念。

快乐是什么?科学家或许可以以大脑皮层上的刺激来解释快乐,快乐源自自身感受。快乐不依赖社会化的定义,可快乐又必然要凭借外物。久旱甘雨,他乡故知,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可又有哪个是长久的?既然诸行无常,那寄托于无常之上的快乐又岂会是真正的快乐?自然便是悲喜同源。林妹妹喜散不喜聚便源自此理,"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 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我们不掌握绝对真理,诸事皆建立在我们定义的概念上,所以我们的“理性”可能事实上并不“理性”,我们的存在也可能只是标签附加在不真实存在的现象上。执着于我们自身的觉受,去追逐并不存在的幻象,是痛苦的源头。

如何涅槃?什么是证悟?证悟让人从无明的困惑中解脱出来。“我们像是沙滩上的儿童,忙着堆造沙堡,而圣者恰如阳伞下望着我们的成年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系?体会以上这些,或许便是证悟?甚至对于“证悟”本身,若是我们能够“证悟”,也便没有了“证悟”。

《正见》读后感(四):《正见》笔记

听书: 一、佛陀宣说的四法印,也是这本书的核心: ①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②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③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④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二、拆解 ①诸事无常。 一切万有,包括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情绪和感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而成。两种或多种元素和在一起,新的现象就会产生。整个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会改变。 我们能认清因缘的不稳定,就会了解自己有力量转化障碍,并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而绝望或者盲目,都是相信恒常的结果。 ②诸漏皆苦。 任何具有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质的事物,即是痛苦。(比如,爱或许是愉悦而令人满足的,但它不会凭空独立地出现,至少需要一个对象。因此,它就常受束缚了。得不到爱痛苦,看到爱离去痛苦,担心失去爱也是痛苦。) 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所有的情绪都是痛苦,爱也是。(例如:失恋,本来失恋并不会痛苦,是你不舍的情绪导致痛苦) 而情绪的根源是(不存在的)自我,当我们看着自己的身体(色)、感受(受)、想法(想)、行为(行)和意识(识)的时候,我们制造出一种自我的概念。(这种自我是不存在) ③诸法无我。 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纯粹只是空性,而我们不过将某种“真实性”附加或者标示于其上而已。 我们的习性执著于此梦幻般的世界,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因而落入痛苦和焦虑的无尽循环之中。 业(karma)这个字通常被理解为一种道德系统的报应——恶业与善业。然而,业只是一种因果的法则,不应该与道德或伦理混淆。 ④涅槃寂静。 所谓的“涅槃”不是指出一个实质的地点,而是从无明的困惑中解脱出来。 涅槃是一种喜乐的境界,因为没有迷惑、没有无明、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就是大乐!

感受:最大的收获就是,①不存在善业或者恶业,只是一种因果法则。②太过强调“我”“我的”是痛苦的根源。③任何事物或感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元素变了,都会带动其他事物变化,所以无常是常态。

《正见》读后感(五):思想记录-杂记

曾经我可能是那种深受某些西方思想影响的人,譬如盲目自信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坚信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所以总是屡败屡战、越挫越勇。也有一阵子所有的事情都按照我想象的进发。

但其实有些成功背后会有代价。成功也不见得是什么成功。也可能是蒙蔽双眼的白内障。或成为乌鸦争食的对象。

后来我在人生非常绝望,所有幻想在所有拼命的努力之下都不断破灭的时候,发现自己和自己争取的一切似乎毫无意义。有段时间我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要了。甚至也不在乎我这个人本身。

我把自己的精神想象成另一个世界的人,自己的肉体还是要受这世界的种种束缚,我就说好吧,那我就是一具行尸走肉,我不存在,有的只是一堆东西的聚合体罢了。

想到这个时候时候我开始轻松,也就没那么难过了。没有自我,就没有自傲或者别的什么执着。别人指责批评的时候,也毫不难过。吃饭时认真吃饭,睡觉时认真睡觉。进取同时保重身体,拼尽全力不强求任何回报。

我反而更理性地思考了很多事情。

累了就好好休息。没有什么放不下,也没有什么忘不掉。

朋友失去了下次还会结交新的朋友(当然也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被别人不理解或许也都只是一时的境况,生活瞬息万变,过半年又会被理解了。

最近在读《正见》,感觉自己体会到的佛学可能比书中描写的更深。当我有上述想法的时候,我还没有完全接触佛教。关于放下我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等。

我在想最初的佛陀是不是也像我这样,对诸事绝望之后,什么都没有之后,突然发现没有这些会变成一件轻松的事,也不再畏惧。

既然是无法预料的明天,那就别去杞人忧天。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失去理性。佛似乎是讲究理智、智慧地看待世界。我想也确实如此。也不意味着没有感情。我认识的修佛的人是最有感情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恩师曾开导过我。现在我觉得自己的很多不快乐有些做作,有些贪婪。因为贪婪不断更美好的东西,所以总是把自己放在一种痛苦而失败的境地。

我希望仍能寻求一种调和,积极奋进,又快乐毫不畏惧。我想会有那样一种调和的。

其实我会后悔小时候没有多读书。那样我在初中被同学排挤的时候就不会陷入两年卑微的悲伤而荒废学业。我所曾经以为的天塌一样的事情,其实也不过是小事,眼光放长远一点,看得书多一点,也就都过去了,没有难过忌惮的必要。

一点肤浅的感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