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十日谈》读后感锦集

《十日谈》读后感锦集

《十日谈》是一本由[意] 薄伽丘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日谈》读后感(一):读后几天突然想到

薄伽丘只是用粗俗 不那么文雅甚至有些野蛮的语言,讲述着人之常情,前几天读完时觉得故事情节极度平常无味,甚至不如 儿时故事会的情节抓人眼球。但这会儿,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很久前看过的电影情节,大致讲的是男主的朋友给男女主拍婚礼记录视频,女生占了多半篇幅,开心的她 可爱的她 美丽的她 镜头替代朋友的眼睛 将这个女生的美尽收眼底,或者说 在朋友眼中 她是美的 她即是美 美即是她,克制不住的爱意隔着镜头满溢出来。

这个情节稍作深究便是十日谈中常见的爱上朋友妻子老套情节,只是语言的直白抹杀了这一情节着实的真实性。

一方面可以说古人智慧之高深 后人难以企及 经常原地打转,另一方面 也可以说是 千百年来 生活的本质无非于此 围绕着某种窠臼画圈 难以接近圆心 也难以摆脱循环。

《十日谈》读后感(二):放在当时宗教环境这是禁书吧

重新学习文艺复兴内容,从b站看完纪录片,在清明假期看了这些小故事。书中女人地位真的很低,基本上都是工具人。被黑得最多的,就是修道院里道貌岸然的神职人员。被誉为《人曲》还挺贴切的。 读之前:以为《十日谈》有一些黑死病的描述,还原当时教会和小市民的生活。 读完后:记住了教会给人民黑暗的生活,禁欲主义下的各种无底线,Boccaccio在当时如此严苛的社会氛围下还挺敢写的,还能过审就很神奇了。 最后提醒,不适合未成年人看,是国外版金瓶梅。 印象最深刻的反套路,反规则的故事有: 朋友与妻竟大团圆结局 修道院女院长,猎鹰 装马尾,丈夫测试农家妻子 藏水缸,慷慨的老人要送命给别人 魔鬼要入地狱

《十日谈》读后感(三):十日谈

有人说阅读是一个净化人的过程,我认为书并不会使人变好,人只吸收他认为对的东西,所以人并不会令人变好,就像很多人认为王小波是最会讲道理的人一样,并不知他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呢,书会物以类聚,而当十日谈这样书籍出来的时候,本书本意是在讽刺,那么结果就一定达到讽刺吗?很多在监狱里的人到了监狱后是越变越坏,因为他吸收了身边的环境,看多了这样的文章,就像吸收阳光一样,自然而然吸收了负面的内容,就像这两天我晚上做梦经常梦见没有伦理道德的梦,在我的潜意识里它慢慢在影响我,对的,我知道本书是在讽刺,但是结果就达到讽刺了吗?我甚至怀疑作者到底是在告诉我们性的丑陋呢?还是在告诉我们性的平常性,应该正常看待呢?就像电视新闻经常出现的情况,一个人跳河救人了,就有好多人会跳河救人,一个人杀人放火了,就有好多人杀人放火,新闻本来的目的是想监督社会,可是最后达到目的却是越来越多人效仿。我希望不要再看到这样的书了,因为我突然发现心灵更加邪恶了,我经常会想到这种没有伦理没有道德的事情,希望我大脑去去掉这些当做没有看过吧!

《十日谈》读后感(四):越缺什么,就炫什么

十日谈成书于1350年左右,在文坛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它将人从神归于人,用一首人曲拉开了文艺复兴序幕,用一己之力启发民心。

但地位的重要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本必须要读的名著。身边有朋友直言读了“两三日”就放弃了,实在接受不了,真的太黄了。

没错,它确实是一本黄书,我随便从书里截取一段,都能让身边的朋友瞪大双眼,表情微妙地瞅完。

表面看,它涂抹了过多过于直白的黄色,讲述了三观俱碎的“恋爱”和肆意挥洒的“性欲”,但我看到的是“越缺什么越炫什么”,薄伽丘拼命呈现的恰恰是那个封闭时代所缺的——那份压抑在心底的“人性”。

划时代的作品总是会被落后时代的“旧日支配者”屠戮,自从他成书之后,被所谓卫道者找的麻烦就没停止过,甚至有一天被绝望淹没的薄伽丘差点将十日谈和其他作品付之一炬,幸好被朋友拦下,我们才没有痛失这份人文主义瑰宝。

在微读里,有的朋友边读边吐槽它物化女性,但我们要搞清楚这是一本距今670多年的老书,我们不能用单一的现代眼光去审视它,当然你有权利评价,只是你要记得你在评价什么,如果能结合上时代背景那就再好不过了。

最后,王永年先生的翻译很强大,非常推荐这一版,附上两段原文:

“我和帕加尼诺在一起时,他整宿整宿地使劲把我搂在怀里,抚我摩我,恩恩爱爱。你说你要努力,怎么努力?你能一鼓作气,再而不衰,三而不竭吗?瞧你说的,几天不见,仿佛你已变成了伟丈夫似的。走吧,你不如努力保重,看你这副干瘪枯瘦、五痨七损的德行,不垮下来就不错了。”

“至于那些织女如何上下踩动经线板,来回摆弄纬线梭,织得密密实实的超凡技巧,我不再多说,留给你自己去揣摩了。”

《十日谈》读后感(五):故事單子

離18歲還差一週時,偷聽阿豆講帕索里尼《十日談》,居然現在才讀書,相見恨晚。實乃天下第一等妙文,活色生香,十分下飯;妙趣橫生,令人噴飯。說淫說盜而口氣一片天真,通體光明,不遮不羞,因此不凡。衛道士需人手一本,可治頑疾。貶損女性之語固然不堪入目,乃時代病,何必苛責。

和《聊齋》一樣,並非所有故事都屬最上乘,但哪怕隨手翻讀,也有不少值得深思細味。列個喜歡的故事單子(邊讀邊寫)。

第一日

1.3 三隻戒指的故事(萊辛《智者納坦》改編自此,阿倫特《黑暗時代的人們》論萊辛時引用,也是引我讀《十日談》的源頭。)

第三日

3.1 啞巴的故事(“不能言說”乃是隱喻,是社會性而非生理性的,因此可以假裝,“變成啞巴”從而“不與攀談”;“花園”、“園丁”、“耕種”為隱喻。)

3.3 神父牽線的故事("媒"/“中間人”/"替神與人傳話的人",“勸”之為反訓詞,“勸誡”/“勸說”一體兩面)

3.5 自問自答的故事(“她心中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感情,也許是愛情”。愛情也許就是自言自語。藉一匹馬作無言的第三者相當有趣,適合改編話劇。)

3.8 另一種「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故事(權力可令生者「死」,可令死者「生」,更妙的是被「死」被「生」被「鞭笞」者,還要感激涕零、悔過自新。)

第九日

9.2 頭巾的故事(內褲為至為私隱、不見天日之物,而頭巾乃是道德標誌,兩者的混亂實在太妙;可作為材料放在上野千鶴子談內褲的《裙底下的劇場》一書。)

9.6 換床的故事(“摸黑”是隱喻;“嬰兒車”是道具,亦可作隱喻看;後知後覺的父親,矢口否認的女兒,為女兒也是為自己遮羞的母親。)

9.10 變馬的故事(暴力的多層圖像。顯然的:權力的單向“親撫”、“表演”式強姦—丈夫觀看強姦、要求“緘默”—“出聲”被羞辱;潛藏的:人獸、為改善經濟妻子“要求”變身;可能遙指的:《變形記》/神話中達芙妮變成月桂樹逃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