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波多里诺》读后感精选

《波多里诺》读后感精选

《波多里诺》是一本由[意] 翁贝托·埃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5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多里诺》读后感(一):有趣的再现

波多里诺对于其义母的感情,还有其无意中害死了义父腓特烈,从各种意义上来说,似乎也是对于经典的俄狄浦斯悲剧的再现。波多里诺这个人的一生,似乎就是他讲述的故事本身,是虚幻的,同时充满了无意义性。在这一点上,似乎与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存在微妙的影射关系。二者都是聪明人,也并不卑劣或邪恶。但从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所作所为,奇怪地总是以某种方式“变质”了,就如同某个神明开的恶劣的玩笑一样。

《波多里诺》读后感(二):人生意义才是波多里诺最大的谎言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写“如果被描述,就会被摧毁。”他认为“确定的意义会损害事物本身”,但在《波多里诺》里翁贝托延展了观点:“唯有通过确定的意义损害事物,才能拥有意义。” 《波多里诺》讲了一个骗子的故事,他善于编造谎言。每个成功的谎言,都必须向人证实。他证实谎言的过程,就是在不断损害真相,谎言越被相信,真实就越没人相信 书中,赋予人生意义然后去实现它,就是骗子最大的谎言(因为无法确定哪个意义更好,只能欺骗自己这个就是最好)。当然,他越是追寻这个确定的意义,越是丧失、摧毁了人生的其他可能性,让那样人生再也无法实现。作为交换,追寻意义的骗子,拥有了许多偏离目标的意义——在面对最终呈现在眼前奇形怪状的结果时,骗子对其完全接受。也只有在这一刻,他证实了自己人生中最伟大的谎言 它是happy ending的合家欢,更是没得选的悲剧

《波多里诺》读后感(三):波多里诺

历史上的波多里诺是意大利城市亚历山德里亚的守护人,而脑袋里装满了正史野史和歪门邪道的艾柯先生大笔一挥,波多里诺就变成了虽然满嘴谎言但是善良仗义的好汉一枚了,我们由此展开一场华丽的阅读之旅。

让众人诚惶诚恐的圣杯“葛拉达”,三个东方贤士的干尸,施洗约翰的七颗人头,祭祀王约翰的神秘国度,半人半羊的伊帕吉雅等等等等,都是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但却是当时众人信仰背后支撑的精神力量。信或者不信,谁又在乎?

而书里的大事记却都是真实的:古罗马硝烟四起的纷争,莱尼亚诺战役,十字军东征,萨拉丁伟绩......

腓特烈之死算是本书的分界线,之前算叙事故事,之后波多里诺一众寻找祭司王约翰之国就完全是魔幻小说了,妖魔鬼怪轮番登场,也许艾柯也有一颗另类童心吧。

大师就这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在历史和神话中挥毫泼墨一气呵成。

虽然整个故事还是那么“掉书袋”,可是书里描写七情六欲又是多么恰到好处。

艾柯写母爱:

“.......那一刻,他就像听到了天使的歌声。”

艾柯写生命无常:

“一日此地,一日他方……”

艾柯写爱情:

“像是梦中出现了某种你追求的东西,你伸出手,在一片虚无中摇动手指,却什么都抓不到。”

...... ......

《波多里诺》读后感(四):并非信徒的故事

继《玫瑰的名字》后读过的第二本埃科的作品。埃科以中世纪背景穿缀的故事令人心醉神迷,且因为多少有了一些知识上的了解,读起《波多里诺》来更加得心应手。感觉编排上《波多里诺》与电影女性瘾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奈何女性瘾者结局实在是狗尾续貂,惜为败笔。 翁贝托·埃科令人惊叹,笔下人物品格各异,且塑造丰满。读他的作品有种奇妙的感觉,像卡西尔所说的,在艺术上呈现出命运集结的苦难一时得以接受,但不同于希腊悲剧,那是激情高涨式的急剧地破裂。 整个故事其实涉及神学论争的并不多——几乎都是基督论上的歧见,且更多地被安排在后半部寻往祭司王约翰之国的途中。大背景是十一、二世纪,自圣格列高利七世掀起的双剑论论争——神权与王权的斗争。但丁在进接其后的时代写出《论世界帝国》为君主论辩护,其势头可见一斑。教皇与国王之势力此消彼长,中世纪长久以来被称为所谓的黑暗时代不得不说正是争斗的后果。罗马天主教会腐朽不堪,圣职买卖被视为公开的秘密,甚至于教皇也不得不成为牺牲品。

我想我最喜欢的人物或许是阿布杜,为幻象中的公主而沉迷了一辈子。不过或许正像波多里诺说的,“当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有爱上爱情的倾向。”文中人物对“葛拉达”所怀的热情可能让非基督徒难以理解,炽烈的愿望灼伤人的心,如果正像图根德哈特对宗教和神秘主义所做的区分那样对待,这些人正怀着一种宗教性的狂热,而波多里诺末了却以神秘主义的方式获得了灵魂的安宁。他已年迈,身躯羸弱,却坚定地启程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评论这个故事,这不是一个关于信徒的故事,但确实是一个好故事。

《波多里诺》读后感(五):波多里诺

第一章波多里诺胡言乱语,没有标点,原文实则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语言 : 编造的法斯凯特地区方言 ,包含了中世纪拉丁语、普罗旺斯语 、古法语、德语和早期意大利语,巧妙杂糅,而且没有标点,这种滑稽的混合语意义相当模糊, 但是给了波多里诺后期能够轻易快速掌握别种语言的能力一个暗示。翻译成了中文就失去了意义。

“每一部伟大文学作品若不是《奥德赛》,便是《伊利亚特》”,也就是《奥德赛》和《伊利亚特》是文学中的二选一。那这个《波多里诺》,前半部分就是伊利亚特,波多里诺跟着腓特烈大帝连年征战意大利,虽不是久攻不下,但是狡猾的意大利北部各个城邦像墙头草一样总是左右摇摆,帝国从来就没有稳定过,更别说罗马还有个教皇。后半部分简直太过于奥德赛了,虽然出发点不是归乡。天葬的卡巴诺;碰到黑石皮肤就会变黑的布布克妥;黑暗的森林;以及好像是祭祀王约翰所在的东方王国的前哨战-彭靼裴金,这个奇幻又基督的地方;似乎离东方王国只有一步之遥,但却怎么也到达不了,最后竟然踏上了归途,被囚禁数年后坐上大鸟降落在君士坦丁堡。

波多里诺写信给司铎的时候故意引述了几本自己狡黠编造出来的书,并谎称收藏在圣维克多,因为带有异端的味道,所以此地的司铎不让任何人翻阅。然后司铎定会想办法求取机会阅读这些书籍,接下来事情的发展非但不是被当地司铎揭穿波多里诺的谎言,反而因为没找到书籍,图书管理人员被指控粗心大意,最后为了解决这个事情,几个可怜的家伙竟然真的动笔把这几本书写了出来。这个小插曲就像书里所有其他的谎言一样,告诉了我们谎言是如何成真的。尽管作者一开头就让年老的波多里诺对着陌生人尼塞塔讲述,但是尼塞塔一开始就不买账“你这家伙就像克里特岛的骗子一样, ”尼塞塔表示, “你告诉我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骗子 ,而你认为我会相信你。你要我相信,除了我之外 ,你对所有的人都说了谎 。 ……你已经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 毫无疑问是因为你说了太多谎话。” 但是到后来,年老的波多里诺会闪着真诚的眼睛说服你,他是如何“不是因为信仰所以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所以信仰”。到最后一章的时候,尼塞塔这个编年史学家却不确定要不要把这段放入编年史中。 而在堂吉诃德中,作者也说故事来源街边的破烂手抄本,但是谁又知道他是不是曾经干过骑着毛驴刺向风车这种蠢事呢,强烈的希望会让不存在的事情发生且成真,所以不要在阅读小说的时候较劲真假,我倒是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小说坦然的宣称自己是fiction(并且在正文中变着花样告诉你有多么的fiction), 有了这层“虚构“的盔甲,反而让给了我们讲真话的机会。"通过阅读叙事文章,我们避开了对这个世界说真话时会袭上心头的焦虑。这是叙事文章的慰藉功能,也就是人类说故事,从开天辟地起就说故事的理由。”

“葛拉达应该是一个像这样的木碗,简单、贫穷,就像耶稣基督一样。所以杯子可能就在眼前,每个人都伸手可及,但是却没有人认得出来,因为他们一辈子都在寻找一件闪闪发亮的东西。” 从这里,波多里诺以及我们同样被说服这个来源荒谬的破木碗就是圣杯。尼塞塔也说君士坦丁堡保存的诸多来源非常可疑的圣物,但是亲吻它们的信徒,全都觉得圣物散发出一种超自然的芬芳。是信仰让它们成为真品,而不是它们让信仰成真。埃科不相信上帝,却信仰宗教。

“如果不是一场逃脱的梦境投下的阴影,什么才是生命?” 阿卜杜死的时候,透过镜子亲吻到了“梦想的公主“,又意识到这一切可能只是做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