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明宫秋词(2):莫相负经典读后感有感

明宫秋词(2):莫相负经典读后感有感

《明宫秋词(2):莫相负》是一本由掠水惊鸿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宫秋词(2):莫相负》读后感(一):刻画最好的是杨廷和

各种诱因走向最后的血色结局。嘉靖初期的大礼仪事件横贯整本书。文中人物的命运全都随着这个事件浮浮沉沉。一边是想维持内阁的相权的文官集团+维持自身地位的张太后,一边是想拥有完整的皇权的皇帝。君臣的拉锯战造成后面的左顺门哭谏廷杖事件。在其之中浮沉的是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这也是本书中描写最好的人物形象了。身为四朝老臣的他腹黑、有手段,可是对立面的天子却也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大的主。他们是一样的人。下卷男女主之间的情节反倒不那么精彩,精彩的是嘉靖皇帝和各位大臣之间的交锋和奏对。刻画其中各色人等的众生相比较贴近历史形象。期待这部能拍成电视剧,希望由一个老戏骨演杨廷和。

期待作者能以同样的视角来写明代的其他故事。

如果能写出时代的特色和变迁就更好了。

《明宫秋词(2):莫相负》读后感(二):胡言乱语说明宫

我不是学富五车的文人,只是一个有挑书障碍的屁孩儿。年岁渐长,原先喜欢的变了形,华美的修辞伴着可忽略不计的背景及人生意义等于折腾的人物让人读之乏味,通过徒惹的是非与巧合推动故事发展的圈套连鸡肋都够不上。遇上明宫,幸甚至哉。

私认为好的文章虽要有恰当的修饰但更重要的是白纸黑字间共鸣的力量。它不会用如同骈文般的富丽堂皇让读者迷失在文字的表皮,而应是让读者有空间回味喘息自然地走入那个世界,那个江山易主庙堂汹涌各方角力的世界,当然还有束缚下缓缓流淌的爱情。

于是我们看到了四方城里的一座座坟茔,是嘉靖的少年意气陨落,是婉贞的年华心意逝去,是亲情的枯槁权力的诱惑,是人心风化搅动着良知的血肉,原本面目渐渐模糊不清,终究忘却。

第一册看完就预感到结局可能不会太好,婉贞不会走入皇帝的后宫,嘉靖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抗衡定制,杨慎最终远离朝堂。看当年明月写的这段历史时大多是在朝臣角度,而惊鸿大大的角度是皇帝和重臣双角度,且夹杂着婉贞尴尬的身份,看起来更加像是个走向悲剧的趋向。但最后存了一丝庆幸,嘉靖这辈子无论清醒还是入梦都会记得那个麻衣似雪的少女。后世称嘉靖凉薄,是因为未曾见过最初的样子。紫禁城无情地吞噬了那个叫朱厚熜的少年,他无情地推翻了他曾缔结的一切,在所有人落幕之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待着朽坏到骨子里的魂灵彻底被埋葬,从此再无相欠。

帝子今何在,金水空自流。

《明宫秋词(2):莫相负》读后感(三):一种风流

我本来做好了被虐残的准备,然而下卷读毕,却并不觉得很虐,反有一种“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之后的怅然。虽然《明宫秋词》并不是以政治事件为主的历史小说,但作者的历史观深浸其中,君臣奏对议论天下,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字里行间,正是作者对于明代政治制度的思索与所得,能与之分享,我之幸甚。

下卷的主角是婉贞和嘉靖,从两人相知相许,到不得已分离,到婉贞终于走上绝路。少年天子和多情才女的感情,在禁忌重重的深宫之中,注定没有团圆。过程愈绚烂,结局愈惨烈,愈能撕裂心肺。上卷中浓墨铺陈的杨慎与黄娥如诗 的爱情已经淡如云烟,成为婉贞心底一缕飘渺的思念。摧折了少年嘉靖的爱情的,和摧折了他的政治理想的,是同一股力量,来自朝臣、书生、风骨的力量。

杨廷和去时与嘉靖的一场奏对,我以为极是精彩。所谓的大礼议,皇帝与内阁都一步不肯让,所争的到底是什么?杨廷和说,嘉靖不懂形势;而嘉靖以为,他是天子,要荡涤弊政,先要改制定矩。杨廷和与嘉靖的互不相让,不免令人想起《万历十五年》中万历皇帝的挣扎与放弃;而杨廷和与张太后的联合,似乎也与张居正与李太后的合作前后相应。我读书不多,对明朝的历史了解甚少,然而不同的文体之下,竟然折射着两朝皇帝与阁臣之间异曲同工的斗争,就大可玩味了。有明一代,君臣所争,无非是政从谁出。不知是中了什么魔咒,纵然君主专制到明朝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纵然明朝的皇帝不惜不顾身份设置了锦衣卫和东西厂,甚至设廷杖,令斯文扫地,然而观明代政治,臣权竟始终压得住皇权,政出内阁,皇帝中旨总显得底气不足。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本质不同,明朝的阁老地位与清朝军机大臣相较,亦是云泥之别。这便到了要紧的地方。明代见名臣而不见明君,清代见雄主而不见名臣。君臣虽共处朝堂,而势同水火,难以相容。

前阵子读汪曾祺的散文《杨慎在保山》,深感于“一种风流谁得似,状元词曲罪臣诗”的句子。如今想来,却觉得这个“一种风流”,别有深意。历史的宽度,终究只盛得下一方辉煌,载得了一种风流。

《明宫秋词(2):莫相负》读后感(四):当时明月已消磨

文·雨烟

掠水惊鸿的文已不是第一次看了,其文字上扎实的功底,史实上严谨的考据自不必说,而这一次将精力放在对明代风俗,器物,服饰,制度等一系列的复原上,作为一个朙粉,看到狄髻、挑心、马面裙、曳撒、飞鱼服、绣春刀就难掩激动、兴奋和感激。终于有文笔如此之好的作者愿耗费如此心力写有明一朝,写这个被妖魔化的朝代,这个在大多数人眼里盛产暴君、死谏之臣,腐朽,糜烂,暮气沉沉的朝代。

提到明朝的政局便不得不提到内阁制。内阁制始于永乐年间,起初只是皇帝的秘书处一类的机构,到了宣德年间,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内阁的权力便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虽正统末年偶有反复,但到了成化、弘治之时,内阁已经成为足以同皇权分庭抗礼的一支力量。后来的皇帝们都是再聪明不过的人,他们能了解到、感受到这一切,于是正德、嘉靖、万历,无一不在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内阁的摆布,却最终都放弃了。明朝宦官专权者有之,皇帝迷恋黄老之术炼丹修道者有之,可内阁永远驾驭在皇权之上,稳稳地压制着皇帝一头,让皇帝不得不感叹自己如提线木偶一般,只能从谏如流方可换得个明君的名声,如弘治帝便是如此。或许,这是民主的雏形,或许,这能更好地制衡皇帝的独断,又或许,这种制度让君臣之间的博弈耗费了君王和首辅毕生的精力,让第三方势力(如宦官)渔翁得利,让真正的改制和为民谋利的新法度迁延难行,以致于年轻的嘉靖帝在体面地消解了杨廷和一党的势力之后,短短几年内就失去了对政治的热情,这种互相倾轧,总会让人疲乏。在他之后两度政权更迭,万历帝也曾与张居正亦师亦友君臣相得,而做一个史册留名的明君的理想也被他放弃了,甚至放弃得如此之快以致后世学者都觉得原因难明。

而在掠水惊鸿的文中,这些历史的细节被丰盈了,她生动地刻画着每一个人物在浮沉的时代下的理想和挣扎,用语古雅,读时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她对政局,官场,文人的刻画很有廖心一的风范(是的,我也是读廖心一的人这一点一定要拿出来得瑟一下),如杨廷和致仕前与嘉靖私下的一场对话,以及王守仁和嘉靖唯一的一次奏对都极是精彩。而作为一个女作者,在言情方面又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百转千回,婉贞作为一个我见犹怜的女主,前期对杨慎的难言的依恋,那些少女的小心思,私以为刻画得相当成功,而后期对嘉靖的认定却不能相守,还有她“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结局都让人神伤。

其实这篇文作为言情也已是足够优秀的,可是仅仅作为言情被贴上标签又觉得远远不够的。明代的制度,器物,服饰的考据不仅让那个时代更加有真实感,也会让读者偶有所得,甚至随便提到的婉贞家乡也牵扯出昆曲四大声腔,让人觉得处处都是心思。在写情方面,甚至除却嘉靖和婉贞的苦恋,还有秀眉对杨慎的执着和坚韧,王守仁与冀元亨的师徒之情。

作者并没有加诸太多的个人好恶在作品之中,读者尚有自己选择和思考的余地,杨慎和王守仁的书生风骨与家国情怀能感受得到,而嘉靖帝对有所谓风骨之人和书生意气之人的厌恶也让人理解。年少的天子与老练的阁臣,难说谁对谁错,却都有各自的坚持,他们自信地角力着,用循例用常理用圣贤之说,也用人情用筹码甚至流水般的时间,而最后妥协的那个,落得了一代名臣的声名,一时获胜的那个,最终也被沉默的深宫所吞噬。那声名本是他想要的,却是阴差阳错再也得不到。

而能写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必定也在失去中得到过。一种风流谁得似,状元词曲罪臣诗。

故事中的君主,三年之后还会经历一场宫女之变险些被扼死在宫中。而后他暴戾,喜怒无常,废一后杀一妃,听任一位皇后被大火烧死,再不复当初的深情少年。自古君王,也只能是江山孤客。

《明宫秋词(2):莫相负》读后感(五):终相负

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

想了半天,我给这篇书评,取了个和标题相反的名字,终相负。

因为,我最喜欢的婉贞死了,作者负了我对女主的一片痴情(笔者玩笑),但确实,掩卷时的我是帐然若失的。先前看文总是以女主的视角代入,到了最后,反而成了嘉靖,半梦半醒间,想见的是婉贞,是那个提着灯款款而来,是那个会唱昆山腔,是那个在雪天看姐姐姐夫秀恩爱,是那个在醉酒后吐露心声的江南女子。

甚至都没有正面描写她的死亡,只是一段简单的交代罢了。

故事结束在嘉靖十八年。离那场骇人听闻的宫女之变还有三年。幸好是停在这里。起码还能保留嘉靖在我心目中最后的那一点出世痴情的形象。

离上本过去了一年,这场戏未免拖得有点久。以至于看完了下本,我又翻了上本来补充遗忘的剧情。

这一看,明白了作者的伏笔,原来上本的楔子就是下本的剧透。彼时,嘉靖还未登场,我没有作任何联想。如今一对上,才觉得当时惘然了。这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暗示太早了。

按照惯例,说说为什么要看这个故事。

因为这是一本有关明代女子的故事,以及里面的风俗,风物,用语,人物,时代背景,时局状态,无一不带着明代特有的语汇。我对这个时代感兴趣,想了解同样是朙粉的作者会用什么样的角度和笔法来写故事,写人物,写当时的政治(虽然我的政商真的太TM着急了,很多地方没看懂),但是大体上拎清了,就是明以来内阁和君主的权力之争,内阁明显的制约了君主的权力,而嘉靖所做的是削弱内阁,树立自己的权威。那场大礼议就是借父亲的尊号问题来强化自己的权力。而失去婉贞成为了他赢得胜利的代价。(江山与美人永远是多情皇帝的痛)

我无意对政治方面做过多自己力所不及的评价,这一点我十分佩服惊鸿以及其他敢于写政治观点的人,他们能够跳脱出这个时代,以当时的眼光去评论和描述,并作出客观的结论。很难得。其中的一些君臣间的描写,那种赏识和信任,我也感受到了。

我所关心的其实还是文中的女性和生活里的细节。下本里,秀眉退了场,婉贞成为了女主角,从依附青衣的小旦,渐渐的成长,变得勇敢,自信,有决断。我曾在上本她两次寻死时叹息,这是时代和环境赋予她的特质,虽然合理,但我依然觉得不值,我喜欢的女性应该是从容练达,镇定自若的,应该是秀眉那样的。知道自己要什么,追求什么,并且享受当下。而婉贞不是,起先她很被动,很无助,很压抑,先是默默爱恋姐夫,再是曲意侍奉正德,只有在听她唱曲,抄写青词,神情专注时才觉得这个女孩的自我是存在的。

上本的书评我说了,我是乐见她和嘉靖在一起的。嘉靖作为皇帝能给婉贞安全感和庇护,只有这样,婉贞才能立住脚,安好身,如同托了乔木的丝萝,渐渐的旺盛起来,丰盈起来,变得有生命力。

事实确实如此,她和嘉靖有一段甜蜜温馨的生活。(在大雨天的亭子里完成生命大和谐点赞,但是细节描写不到位。减去一颗星)

第二次床戏前戏写得很风雅,最后帘子落下的描述让人浮想联翩。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婉贞送嘉靖一个吸汗的荷包,后又说我绣的。这是萌点,想到了黛玉给宝玉的荷包,那是很私密的情愫,带有情人间专属的契约感。

他们在太子林时,有这样一段剧情,婉贞说野草闲花满地愁,江山不在一草一木。这句很正常,也很高贵冷艳。接下来嘉靖接了一句:你这么安慰我,不如赶紧给我生个太子,我们带他来种树。戏谑的言语令画风陡转,忍俊不禁。

还有效仿民间夫妇洗手作羹汤,在雪天里饮酒,诉说心事。这一刻我看到了婉贞的真性情,说漏了嘴的杨慎舞剑,也让我想起上本那幕剧情了。那时候,婉贞只是个旁观者。

还有暗夜里婉贞对嘉靖唱的曲。有成谶的感觉。

他们的闺房乐事还有很多,不一一道来了。因为这些细节越美好,感情越真挚,后面的离别和决断就越痛苦……

所以我用终相负来作为题目,因为最后是参商永隔,只能梦中相会。

主角之外,我还注意到了一个人。沈琼莲。隐约觉得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她和婉贞有些像。于是我百度到了一篇没有完结的叫做弘治宫词的文,文风熟悉,女主正是沈,而她也是真实存在于历史的。作者是雪满梁园。由此会意,惊鸿是喜欢这个作者的,也许也喜欢这个故事,于是把沈写进了自己的秋词,给她一个归宿。

善哉。

其实文章的不足之处(或者是我觉得不太贴切)的地方还是有的,就是诗词典故的过多引用,有时反而显得掉书袋。还有秀眉的匆匆一瞥让我觉得遗憾,她应该有个独立的番外,毕竟她也是上本的主角,并且影响了婉贞很多很多,婉贞的死,她应该也是有所感怀的……其他暂时没有想到。

其实我还对到了南京的刘妃感兴趣,会成为秦淮上的一段风月传说么?哈哈。

为彩鸾姑娘点蜡,牺牲品。为王阳明先生叫好,原来他不只是开启了晚明时代的心学思潮(有一帮风骚的士大夫很崇拜你知道吗),还有军事上的才能和政治上的魄力。

最后,希望惊鸿继续写明代的故事,写明代的女子,写出明代该有的气象,明人该有的风骨。我大明实在是被人无视和误解太多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