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经典读后感有感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经典读后感有感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一本由(美) 福克纳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读后感(一):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芬芳如故

古印加语中,爱与死有相同的词根。

热烈的赤诚的人类最高情感与必然的终结,情感与生机的尽头之间的戏剧性联系是文学艺术恒久如新的主题。玫瑰本因其芬芳美艳如火,成为爱情与生之激情的化身,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玫瑰被赋予新旧交织的内涵,爱情身陷死亡的阴云,如同死神黑纱般的隐喻。

不禁想起王尔德的那只夜莺,那些如同美人鱼的头发、珍珠和烈火的玫瑰,以月光和歌声,夜莺心头的鲜血浇灌……夜莺一曲爱之歌终结,血红的玫瑰才迎来盛放。而以死亡为养料盛开的玫瑰,最终也逃不过车辙碾压的命运,青年学生的求爱依旧失败。爱与死,一喉两歌,在彼此交织间更显崇高优美。

回到《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纵观全文,玫瑰在全文中都是个不知来路,不知归处的意象。谁人献上?艾米丽是否收到和接受这朵玫瑰?为何献上,是为了赞慕她往日的美貌与德行,还是出于掺杂着不怀好意的同情与尊敬?“我们”是小镇的庸碌之辈,我们是纸页外的读者,她人生的局外人,无从获知。

玫瑰仅淡淡地出现在结尾。艾米丽身后,外来者闯入她精心布置的前婚房,温柔腐朽的玫瑰色,遗落成一座巨大的坟冢,其中安放着北方爱人的遗体。一根灰色长发,揭示了她在他遗体旁拥抱入眠的无数日夜。

艾米丽的爱情与死亡,在这一刻得到融合。全无影踪的玫瑰,正象征她压抑、冷漠、保守、脱离时代的人生中失落的爱情。她将心交付给唯一的霍默尔,却未换来真心相对,最终爱欲转换为死亡,既定的死亡战胜了爱情的煎熬、苦痛,爱情也以死亡的形式得以封存。斯人已逝,固守着他的肉体,仿佛也得到了永恒的爱情,再无辜负,再无遗忘。玫瑰成为了爱人墓碑前无形的祭奠,在艾米丽也迎来死亡的结局后方显露真容。

浪漫与阴暗,爱欲与死亡的紧密关联,是哥特小说的回旋曲。初读便唤起记忆里那个一袭白裙,在地下迷宫间与魅影提灯穿梭的克莉丝汀,在魅影的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间纠缠,被带领自己体验音乐之美,悉心教导自己的“音乐天使”吸引,又惧怕于同一位阴暗不见天日的幕后黑影。结尾处,克莉丝汀墓前一朵似曾相识的白玫瑰……玫瑰,又是玫瑰。玫瑰不叫玫瑰,爱情投入死亡,依然芬芳如故。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读后感(二):昔日

“在他们看来,过去的岁月不是一条越来越窄的路,而是一片广袤的连冬天也对它无所影响的大草地,只是近十年才像窄小的瓶口一样,把他们同过去隔断了。”

《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可以说是福克纳献给旧时南方贵族昔日荣光的一曲挽歌。那些过去的“高贵”时光,仍然被全镇居民固执地留在记忆深处。殊不知,过去的荣光像玫瑰花上的露水一般,朝霞的升起,就是它消失的时候,玫瑰上只剩下点点水渍。艾米丽小姐的死亡,在全镇居民心中像是一个纪念碑倒下了,过去已成过去,往日荣光已成空。事实上,那些留存在全镇居民心中的高贵华美的玫瑰早已被虫蛀空,早已腐烂,所谓美好的背后,其实是最不堪最丑恶的一面。

《纪念艾米丽一朵玫瑰花》更是当新时代来临的时候,长期处在旧时代的人们的病态畸形的深刻剖析。陈旧、腐朽的气息无声地笼罩着这个南方小镇,里面的人却对此没有任何察觉,仍然沉迷于美梦里,把一个普通没落贵族家的女子艾米丽小姐看做“传统的化身,义务的象征”。

从小的层面来看,这是一个十分悲伤的故事。艾米丽小姐为了和爱人在一起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把他永远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年轻的艾米丽小姐饱受父亲专制蛮横的作风之苦,他赶走了艾米丽小姐所有的追求者,不给她任何接触爱情的机会,把她囚禁在一个金碧辉煌的牢笼里。艾米丽在极度压迫的环境中长大,她孤单地度过了她本该青春肆意的少女时期。直到她的父亲去世,她仍然没有学会怎么和世界相处,怎么和自己相处,因此她无法接受父亲的离去,她不知道就算父亲去世,她仍然被限制在父亲留下的无形的条条框框里,她的思想早已被腐朽的传统所侵染,她永远是那个在父亲背后阴影的女孩。

直到她遇到了荷默,那个身份低微却活力的男人,他像一阵风一样,使艾米丽如死水一般的心泛起微澜,她最爱他的自由张扬,那是她从来没有拥有过的东西。所以在荷默说出他喜欢与男人来往,艾米丽的爱情美梦破裂了,她和她的父亲一样固守传统,选择毁灭,平静地买砒霜,甚至于在下定决心把荷默毒死的时候,为他打造了一整套的睡衣和洗漱用品。骄傲自矜、固执保守的艾米丽小姐用异于常人的方式永远把荷默留在了自己的床上。

这样既符合舆论又得到了一个对她百依百顺永远不会背离她的男人—永远不会开口,但是会在寂静无人的夜晚给她一个冰冷的拥抱。

现实生活中,南方旧贵族的荣光已不复存在。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在人们的心中,艾米丽这一个象征着旧时荣耀的纪念碑倒塌了。“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煎熬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无论旧一辈的人再挣扎,历史的车轮轰然碾过,把这朵华美却腐朽的玫瑰花碾成碎末,一个时代终究落幕了。

艾米丽也曾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她“身段苗条,身穿白衣”给人以美好的想象。而文章开始对艾米丽小姐的描述却是“她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她那双凹陷在一脸隆起的肥肉之中,活像揉在一团的生面中的两个小煤球似的眼睛不住移动着”。长期缺乏与世界的交流,使她在腐朽没落的封建思想中越陷越深,最终沦为一个行尸走肉,陪伴她的不过只有一具安静的死尸和一个黑奴罢了。

小说以《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为题,文章中却没有提到过玫瑰花的出现。或许是种种复杂因素压抑和窒息了正常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压抑不住深陷其中的人对人性美好的渴望。艾米丽的爱是病态苍白的,她努力抓住一切,但最后抓住的不过是一具冰冷的尸体,玫瑰给了她爱情,却是砒霜给了她永恒。

在小说末尾,“败了色的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的灯罩、梳妆台”暗示艾米丽像那一一朵早已褪色的华美玫瑰一样,被插进了那个布满尘埃的玻璃瓶中,连同那个腐朽陈旧的年代一样,永远停留在了那个她亲手杀死荷默的那个黄昏。

好可惜,她,终究没有得到那一朵属于自己的玫瑰。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读后感(三):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在看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一只玫瑰花》时,总是感觉看到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女主角的身影。其实这句话表述并不准确,应该说啥在费尔米娜的身上看到了艾米丽的影子。

要知道,福克纳可是被马尔克斯奉为导师的人。

不过对比而言,费尔米娜幸运多了,她有等候一生的初恋情人,有丈夫和婚姻的依托,有不断追求的时髦事儿……

艾米丽就比较悲催了!

活在旧时代背景下的艾米丽从父亲过世就被彻底判处了死刑,终日活在森阴的老房子里。而父亲对于艾米丽来说更像是无情的枷锁,禁锢着她的一生。

费尔米娜和艾米丽都是高傲的人,费尔米娜的高傲是由父亲精心培育出来进入上流贵族社会的敲门砖。但是这中间出现了小插曲,就是费尔米娜与弗洛伦蒂诺的结识,让父亲认识到女儿的固执和骄傲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掌控。

而艾米丽的高傲更像是一个倔强的小孩,手里捧着心爱的玩具,不容任何人来触碰。艾米丽本身就是南方贵族,父亲对她的要求就是保持贵族尊严,不允许任何人来践踏。他用马鞭赶走了一个又一个求婚的男子,那是艾米丽已年近30岁。

或许父亲认为这些人都配不上艾米丽,或者他对女儿有着强烈的控制欲,而这控制欲成为禁锢艾米丽终身的枷锁。

在父亲死后,艾米丽这个倔强的小孩真的变得孤立无援了。她告诉前来拜望的妇女:她的父亲并没有死,一连三天她都是这样。她不愿意承认自己彻底被抛弃的事实。

这种心理学上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艾米丽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她彻底被父亲驯服了,永远活在了南方贵族式的旧时代。

命运的转机发生在艾米丽唯一一次的爱情上。

年仅30岁的艾米丽还未经历爱情,在一个人独自生活的日子里,她遇上了北方来的普普通通的工头,这个南方贵族姑娘疯狂地迷恋上了。

甚至为了情人的特殊喜好,艾米丽叼着雪茄烟,戴着黄手套的手握着马缰和马鞭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她放下了沉甸甸的贵族头衔,完全将父亲从小到大灌输的贵族礼仪遗忘。

这是艾米丽摆脱父亲、摆脱不幸童年,重获新生的好时机。

可惜,她没有成功。北方情人并非她的救命稻草,而是让艾米丽走向毁灭道路上的最后推手。情人并不爱艾米丽,根本没想过和她私定终身。可是啊,可怜的艾米丽已经忙活着指定嫁衣,装扮新房了。

当得知真相的时候,艾米丽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多么可笑,或许这是对于自己背叛父亲的惩罚。

她又一次被禁锢在亡父的权威中爬不出来,艾米丽彻底疯癫了。

或者说她又变成那个倔强的小女孩,甚至更加顽固、偏执、神经质,因为她已经没什么可失去的了。

“他伤害了我,他欺骗了我,他想要离开我。”

“将他留下来,让他一辈子陪在我身边!”

她用老鼠药将情人毒死,留在了精心配置的新房中,并与死尸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也去世。

所有人都长大了,艾米丽始终没有长大!

她活在被岁月遗忘的角落里,她活在了与死尸同眠的玫瑰花的葬礼!

其实,艾米丽早就死了。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正如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我很喜欢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的这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书中,那个自杀的16岁少女莉迪亚,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混血家庭,被父母给予无限厚望和憧憬。爸爸希望她能融入人群,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和喜欢的人。妈妈则希望她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而不是像自己一样因为大四怀孕中断了医生梦,成为家庭主妇!

莉迪亚并不喜欢医学,成绩最近直线下降,每晚和朋友的聊天只是对着话筒假装说话,自以为爱慕的男孩其实爱的是她哥哥。

最后,莉迪亚选择在湖畔中结束生命,

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深远。

在知乎上有个问题:“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有人说:即使在你已经远离了你的父母,接受了他们的不完美很多年之后,你仍然没办法正常的向他们表达你有多爱他们。

还有人说:有些事是不能被原谅的。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心酸,无出释怀。

也许有人像莉迪亚一样,最终无法承受而选择死亡;也许有人像艾米丽一样,永远活在过去的阴影中;也许有人像北大学霸弑母案一样,将利剑直指曾经的伤害者;也许有人从伤害中走出来,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读后感(四):忘不了《美好而狂暴的世界》

从我喜欢汪曾祺、契诃夫、茨威格、列昂尼德·安德烈耶夫来看,我是对短篇小说情有独钟,很多时候看中篇还几次翻阅还有多少页才结束,真是很没有耐心。汪说现代人越来越快越来越忙,短篇是趋势,这听起来有点屈从市场的被动“可怜”感了,当然向他这样写得这么有趣的还担心什么市场啊,哈哈哈。这本小说集还是循着高中课文里的《艾米丽的玫瑰花》(简称)来的,结果打开了我这个“世界名著”老古董的寻常阅读之路啊。我记得读到《美好而狂暴的世界》结尾我落泪了,真善美就是这么容易感动我啊。其他的短篇印象也很深,应付作业写过书评,是一年前刮着冷风的冬天的事啊。现找来粘贴,原文如下:

不会做封面的良心小说集

——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浮华世界独自穿越》2014.6 江苏文艺出版社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我是很失望的:封面灰白底色中央一块紫红色的矩形选框标注着书名,作者和英译名,略翻翻,没有序言没有结尾没有评价和推荐——无聊得就像某个小作坊自制的或是哪本匆忙赶出来的盗版书,简直对不起微信二维码下的江苏文艺出版社的sologan——"做最好的全媒体出版,共同感受文化的力量"。嘿,难道不知道现在玩转媒体的主要是年轻人么?年轻人都讲究“颜性恋”啊!封面是书脸啊!这么一个word排版画风真的会吸引人来买吗?是不是没有美编啊?

正如一个不修边幅的人往往可能是低调认真专心事业的天才,一本封面和封底没有任何“花头”的书也可能因为它自己的内容就足够硬气,为了证明我是方方面面注重内涵的人,我还是认认真真读下去了,感谢上帝!它果然是本好书!

对了,它是“世界名家经典短篇小说丛书”的第2辑,但不是你想象的那种“经典短篇小说集”。

第一篇,莫泊桑的《小步舞》讲了一个年轻人目睹一对路易十五时代名噪一时的舞蹈家伴侣在公园重跳皇族风尚的小步舞的故事。时代更迭,贵族风尚不再,老夫妇人生况味等复杂情感揉杂其中,抒情的长句直击人心,让人柔软而哀伤的怀旧之作吧。

第二篇,法国作家阿波利奈尔的《奥诺雷•苏布拉克的失踪》,直白却晦涩地转述这个故事就是:奥诺雷•苏布拉克是“我”的朋友,他多年来只穿一件无袖外套和拖鞋的原因是躲避他勾引过的已婚女人的丈夫的追杀,因为奥诺雷有一项脱光衣服能墙面融为一体的“拟态”功能,然而最后他还是死了,因为愤怒的追杀者向墙壁开枪了。百度的官方解释是奥诺雷是个江湖骗子,但我觉得这是篇精彩的荒诞小说,虽然阅历浅薄的我还不能看懂它在影射什么。

俄罗斯作家普拉东诺夫的《美好而狂暴的世界》是这本集子里最为感人的一篇。它讲述了把驾驶火车当成一生挚爱的优秀司机马里采夫在一次驾驶中被闪电击中双目暂时失明,其多年来的经验和对驾驶机车的热爱让他眼前产生幻觉差点酿成事故,被判入狱,而了解一切的“我”身为他的同事只有通过再次让闪电击中马里采夫导致他永久失明才能证明他的清白。故事的结尾“我”握着马里采夫的手操作驾驶台,重温了他热爱的机车驾驶。摘录结尾原句分享给大家,深情到略显矫情——“我害怕留下他孤独一人,就好像害怕留下自己无人庇佑的孩子,我害怕让他孤身去感受我们这个美好又狂暴的世界,害怕让他独自去承受那些突如其来的命运的遭遇。”

《投河救助业》和《电报》是日本作家菊池宽和黑岛传治的作品。我对日本文学知之甚微,此次读来觉得十分亲切,果然东方文化是有一体性的。《投河救助业》讲的是日本的自杀文化:救助投河者已经成为了某些穷苦人的固定收入,然而当她自己陷入生活的困顿选择轻生时才体会到被围观的痛苦,从此艰难活着——简直真实得一语中的!开头对于自杀的种种分析真是大开眼界。《电报》剖析了舆论环境对人的宿命般的限制,黑岛是写社会现实的作家。

正如青楼也需要花魁,这本集子也有名家名作来"坐镇"。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作了封面自不必说,卡夫卡的选了《致科学院的报告》,契诃夫是《套中人》,霍桑的《韦克菲尔德》,劳伦斯的《太阳》。我觉得这个编辑很有品位,选的几个短篇都不是烂大街的教科书附录款,不一定是这些大师巅峰之作确是鲜明代表他们特色的,例如《韦克菲尔德》就体现了霍桑本人深刻的孤独。而《致科学院的报告》和情爱小说《太阳》,这样的烧脑之作又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读的书实在是太少了。

若我说,这本短篇小说集真是太棒了,虽然封面丑了点,但是里面篇篇都好我都爱——这也很假。《深刻领悟的教训》(法•法朗士)、《牙医》(德•黑贝尔)、《国王是什么样子的》(意•乔万尼•维尔加)我认为主题一眼就能看穿,有点平庸(会不会是我自己眼拙未理解深刻含义?)。还有《零下》(潘其尼)我就有点看不懂,剩下杰克伦敦的《生命的法则》,毛姆的《午餐》我还没有看。但是,一本外国短篇小说集,它均匀地选了西欧,东欧,美洲作家们的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包含了现实,荒诞,黑色幽默,抒情等不同流派,让人烧脑又烧感情地连着读上好几个小时,我认为它已经成功了。

“本书所选取的国外短篇小说,像是一剂入口甘甜,后味苦涩的猛药,意在治疗这病态的社会。”凭这句话,我真的好想和它的编辑聊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