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批判性思维工具读后感1000字

批判性思维工具读后感1000字

《批判性思维工具》是一本由【美】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 / 【美】琳达•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批判性思维工具》读后感(一):从2002年读过这本书之后,就一直在践行批判性思维。

从2002年读过这本书之后,就一直在践行批判性思维。居然还得写够长的评论。依然提示我写得太短了。

依然提示我写得太短了。

依然提示我写得太短了。

依然提示我写得太短了。

依然提示我写得太短了。

依然提示我写得太短了。

依然提示我写得太短了。

《批判性思维工具》读后感(二):《批判性思维工具》读后感

这正本书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地方就是“学会提问”、“不要跑题”、“正确区分现实、选择和判断”。当然了,这本书里面还有其它很多章节都是让我印象很深刻的。

当我们自己有不懂的问题提的时候,首先应该弄明白自己到底不明白什么。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那么你怎么样才能去解决问题呢?

在“学会提问”这一个章节中,作者在最后的一部分给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作者说这些问题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有逻辑。我并没有将这些问题全部都运用起来。我平时运用的次数比较多问题主要是“到底在努力回答什么问题?”“是否还有更加重要的问题需要问”。

到底在努力回答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主要让我明确自己到底要去解决什么问题。当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的时候,自己都会将问题的答案给写下来。

是否还有更加重要的问题需要提问——这个问题让我可以为解决问题做一些基础工作。例如我在对一个命题提出疑问的时候,首先我会问自己对命题中的概念进行提问,我会问“XX是什么?”

《批判性思维工具》读后感(三):人脑固有利己,需要思维去改变

简单说,可以当做一个《30天思维练习指引》或《30周思维练习指引》,好的思维需要练习。

如第25天【不要自寻烦恼】作者推荐要读《鹅妈妈童谣》(Mother Goose),还真要买来读读: 或因人已在寓言中生活了半辈子,或因智力已退化至连小孩都不如,或因社会的高级黑已成高级白,需要重新思考前行。

关于《鹅妈妈童谣》,原著是法文,流传广的应该是英文。还真有一首童谣叫《老鹅妈妈》,而且简直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到底是谁?

有一种说法是“鹅妈妈”对某种群体的统称,它指的是在家相夫教子的传统妇女。冠上“鹅妈妈”这一称呼后,小孩子就会感觉到母亲般的亲切与温暖。

还有一种说法——鹅妈妈其实是法国皇后Bertha of Burgundy,她的外号就叫“Goose-foot Bertha”因为她的脚扁平且宽就像鹅的脚。但并没有确切资料说明她会创造童谣或童话。

还有一种说法——鹅妈妈是一个名为Elizabeth Goose的波士顿妇女。为了照顾她的十六个孩子(她是再婚,自己生了六个,丈夫还带着十个),她创造了许多童谣哄孩子。

《批判性思维工具》读后感(四):主要内容简介

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国际公认的当代批判性思维权威,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

通常,我们总是无意识地凭先天能力进行思考,不清楚自己的目标,不懂如何更好地思维与学习;而一个卓越的思考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通过分析、评估、重建来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以最佳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批判性思维就是成为一名优秀乃至卓越思考者的工具。而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读者分析、掌控自己的思维,以成为一名公正的批判性思考者。

作者指出,人的大脑有三个基本的功能:思维、感受、需求。这三者之间存在着隐性的、动态的关联。批判性思考者能有意识地控制大脑的这三种基本功能,而非被它们控制。

思维主要由八个部分组成。当我们进行思考时,我们总是从一定的立场(立脚点)出发,为了达成某个目的,于是运用一定的概念和数据、信息,针对特定的问题,基于假设进行推理,最终产生一定的结果(结论)以及意义。而优质的思维往往符合以下标准: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深度、广度,逻辑性、重要性、公正性。

一个优秀的思考者必定是一个善于提问的人,推动思维发展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要发展自己思维,就必须提出能够促进它的问题来,作者十分推崇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者;一个优秀的思维者还必定是一个主动学习者,他能够掌控学习的过程、制定学习的计划并严格执行之。学习的质量决定于学习的目的,将学习作为功利的工具,学习必然表面化。一个终身学习者必定会有深刻的学习目的。作者介绍了优化学习的18种策略。

但是,一个娴熟地掌握了批判性思维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公正的思考者。书中反复强调,人在本质上是高度自我中心和社会中心且自私自利的,这些正是成为一名公正的批判性思考者的最大障碍,他们会犯错和制造谬误,以自欺以及欺人。书中列举了常见的44种心理和操纵诡计,强调一个处于练习中的思考者必须对自我中心的心理诡计以及媒体偏见有所察识。

作者最后提出了11条策略性思维原则。要想成为公正的批判性思考者,就必须对我们身上固有的自私倾向以及非理性的情感因素有足够的警惕。一方面,经常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另一方面又必须认识到,我们自身的自我中心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义是无法根本剔除的,精神创造了观念,观念又反过来控制精神,理性和非理性、批判与非批判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所以,批判性思维是对被文化了的心灵所作的一种程序性努力,它要求我们我们时常将自身的认识纳入认识来考察,保持批判的开放,保持自身的开放。

有意思的是,作者作为一名思维科学家,一位理性主义者,轻视乃至忽视非理性因素在思维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须知理性、科学以及科学认知方式本身就具有边界和不确定性的,因此,批判性思维本身也需要足够的开放性和自我批判。从而,作者的阐述恰成了练习批判性思维的好材料。

为了更好地理解、运用我们的思维,建议大家在阅读本书的基础上参读部分脑科学方面的书籍,以及了解埃德加·莫兰关于复杂性理论的相关思想;另外,英国斯皮尔曼的《创造的心》、美国思维学者罗吉尔·冯·奥赫的《创造学思想录》、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才能》也是不错的参读书籍。

《批判性思维工具》读后感(五):我的批判性思维启蒙书

文章把批判性思维的体系列明的很详细,关于思考的基本元素,和相对应的评判标准,并把各个学科在此标准上进行拆解,使每一个学科都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首先,明确其概念: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

批判性思维有三个维度:分析、评估、创造性。作为批判性思考者,我们分析思考以评估我们的思维,而又在评估思考中提高自身思维的质量。

换一种说法,批判性思维是指为了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而对自身思维进行的系统性监视。像一个杠杆,可以优化思维和学习过程。

批判性思维的几点特性:

公正性要求我们努力平等地对待每一种观点。这需要我们认识到我们常常对他人的观点抱有偏见,我们常常会给他人的观点贴上“喜欢”(赞成我们观点的)和“不喜欢”(不赞成我们观点的)两类标签。我们常常忽视反对意见,这在我们有自私的理由时更为明显。

思维谦逊要求个体清晰地认识到自我中心导致的自欺行为(认为自己比自己实际知道的要多)

同时批判性思维所有必要的思维特质是相互关联的。思考一下思维谦逊:为了能够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我们需要思维勇气来面对我们自己的偏见和无知。为了能够发现我们的偏见,我们常常需要注重那些反对观点并进行合理推理。为

了达到这些目的,我们必须要有思维的坚毅性,因为学着理解我们的偏见需要时间和努力。除非我们有对推理的信心来相信我们不会犯错误,不会被相反观点所误导,否则这种努力不会显得公正。

批判性思维可以运用到生活的以下方面

一·总结各学科

历史上重要的“事实”是历史思维的产物,并且意识到这些思维的基本模式,你就学会用一种历史的视野来看待课本和课堂中的所有内容

经济学。如果我们理解“稀缺”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稀缺意

味着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拥有所有想要的资源(稀缺的事实),我们要想得到一些东西必须先放弃另一些东西。人们愿意放弃某一资源来获得其他资源,就构成了他们经济决策的基础。当一些人掌控了稀缺但受欢迎的资源,另一些人只

有做出重要的牺牲时才能获取这些资源时,经济领域中的权力就出现了。“权力”也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下面是一些其他学科的基本要点概括:

■数学是数量语言的发展。

■代数是对未知数的运算。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成员在群体中生活方式的学科。

■物理学是关于体积、能量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哲学是关于根本性问题及其合理答案的研究。

■生物化学是关于分子水平上的化学的研究。

二·读某一本书时可以参考的评判标准

(1)关注作者的目的:目的是否很好地罗列出来?目的是否清楚和合理?

(2)关注书面部分回答的主要问题:问题或者事件是否得到很好的表述(或者清楚地提及)?问题是否清晰和准确?问题是否清晰表述了事件中问题的复杂性?问题和目的是否相互关联?

(3)关注作者提及的最重要的信息:作者罗列的相关证据、经验或者信息对于事件是否充足?信息是否准确?是否与事件直接相关?作者是否罗列出体现事件复杂性的信息?

(4)注重作者推理的核心部分最基本的概念:作者是否恰当地阐述了重要的概念?概念是否被合理地使用?

(5)注重作者的前提假设:作者是否对他认为理所应当的前提假设抱有敏感的质疑态度(只要那些前提假设可能被合理地质疑)?作者在使用前提假设时,是否提出了可能与那些前提假设相关的问题?

(6)注重书面部分最重要的推论或者结论:作者提出的推理或者结论是否与事件紧密相关?作者是否跳跃到了不合理的结论?作者在复杂事件中是否考虑到其他可选择的结论?作者是否使用了一系列的合理推理来得到逻辑性的结论,或者你是否能辨别出作者某处推理的错误?

(7)注重作者的观点:作者是否审慎地对待可选择的相关观点或者推理?作者是否对其他相关的反对观点做出反应?

(8)注重结果和意义:作者是否对自己观点与结论的意义和结果抱有审慎敏感的态度?

三·问题解决的维度(运用于很多时候我们迷茫,解决问题达不到心理预期)

1.找到并再次规范表达和评估你的目标、目的和需求问题的产生可以归纳为两个来源:

●达成目标、实现目的、满足愿望的阻力或条件

●定义目标和愿望时的错误理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