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问君此去几时还读后感100字

问君此去几时还读后感100字

《问君此去几时还》是一本由苏泓月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4-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问君此去几时还》读后感(一):悲欣交集

幼年时看过一部讲述弘一法师的电视剧,从那时起,心中便对这位谜一般的人物充满了敬畏。看了本书,与众不同的人物传记,作者文风柔婉,却刻画了刚毅严谨的一代高僧;作者文字秀美流畅,读后久久眷恋沉浸其中,本人词穷语乏,难表其意,还是推荐大家看吧。

《问君此去几时还》读后感(二):知君此去终不还

他这一生,以39岁为界,前后截然不同,泾渭分明。

前半生,他是世家公子,在锦绣堆里长大,一如张岱所说“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有着所有纨绔子弟的通病,吟风弄月,流连花丛。他的生母——一个大家族里的姨太太,夫死从子,守着这唯一的儿子,指望他光耀门庭,孰料儿子却被风月场中的人物勾了魂、失了心,为了儿子的前程、自己的将来,做主定亲,实指望儿子就此收心,回到既定轨道上来,成家立业,支撑门户。孰料事与愿违,她做主定下的媳妇不得儿子的心,相敬如宾甚或相敬如冰更能概括他们之间的境况。她的儿子,始终未能如她所愿回归家庭,步入正轨。终于,在母亲去世后,他抛妻弃子,远渡扶桑,有了爱人并携之回国。对这一切,他的妻子默然无语,也许对于这个所谓的丈夫,她早就已置之度外、心灰若死,她这一生,也就这样了,她早已认命。

后半生,他勘破世情,抛却所有遁入空门,曾经倾心相恋的爱人亟盼一见而不可得,终伤心离去;他不为所动,只一心一意钻研佛法。然佛门虽大,号称渡一切可渡之人,却无他驻锡之地,辗转奔波,度过了行脚僧似的一生。空有盛名,却于己无益;虽欲做事,但拙于世情,这大抵是他一生的写照,前半生如此,后半生亦复如是。此后,发妻离世,未曾往见;子女成家并有音耗,亦无所回复。这一生,他是回不去了,回不去那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回不去他母亲殷殷期盼他走的道路。前半生,是不愿;后半生,是不能。不管是不能抑或不愿,他注定一生奔波,不是拣尽寒枝不肯栖,而是无枝可依。然而,路是自己选的,于家庭妻子,他未尽份内之责,也终不能或不愿忝颜回归,只能踽踽独行,四海为家,如果说这是宿命,也是他自己的选择。

他,就是李叔同。知君此去终不还——他不能,也不愿遵循正常的人生轨迹。事实上,终其一生,他都在寻找一个清修之所以安顿在滚滚红尘中疲惫了的身心,“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然奔波一生却无枝可依,既回不去业已离弃的尘世中的家庭,亦没有在空门中找到理想中的清静之地,徒留墨宝供后人瞻仰、凭吊、唏嘘、缅怀。

《问君此去几时还》读后感(三):华枝春自满,天心月未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世人皆知李叔同,知叔同者众,知弘一者寡。丰子恺所言: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质生活,此大多数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学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数。三曰灵魂生活,即宗教也,得其真谛者极少数耳,弘一法师则安步阅此三层楼台也。事母孝,待妻爱,精深艺术,精研佛法。实最完美一人也。然亦有人指其事母孝然毅然出家,待妻爱然抛妻弃子,实则无责任一人,其中孰是孰非,亦非尘世规则可评,不同的也许只是格局,只是看人看事的角度。

人值壮年,彼时,桐达李家虽已破产,但李叔同已取得偌大成绩,才华蜚声海外,妻子情人各自相安。此时断尘缘,入空门,其实是需要非常的魄力和勇气的。爱别离,又有几人能真的放下。一入空门24年, 24年如一日持律苦修。一断一入一空门,惊的是世间名利客,痴男怨女心。

李叔同特别让人佩服的一点是,做什么像什么。是真风流,亦是真名士。借用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所言:“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 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弘一法师做和尚,真真就做成了高僧。大多高僧的前半生都比较狂,也比较风流,也许这也正应对了总要体会极致之后才能回归生命本真,总要在春色观尽斑斓流离之后才领悟一切有为法,如梦似幻影,从而体悟大道。

与外界不同的是,高僧弘一认为自己不完满,一生之中都在内心的复杂矛盾中修行,这点和丰子恺对其的评价有出入。弘一法师临终前写给弟子的揭语: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多少未尽事,多少未尽言,皆付于一轮圆月。

《问君此去几时还》一书由金陵女子苏泓月所著,字里行间文字细腻,情感丰富,娓娓间如画卷展现。风雨所去是归处,问君此去及时还,来时莫徘徊。

附:李叔同的部分成绩

1、1906年考入日本东京最高美术学府学习西洋绘画,主持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社”。

2、1906年主编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即《音乐小杂志》介绍西洋音乐和自己创作的歌曲到国内发行。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

3、1907年组织中国第一部话剧《茶花女》在日本东京为国内赈灾义演,主演茶花女传为佳话,开中国话剧先河。

4、1908年作为中国第一位将西方通俗音乐介绍到国内的音乐家,如填词《送别*长亭外》传唱百年至今。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

5、1912年中国采用图文广告艺术第一人,时任上海《太平洋报》美术编辑,一改国内长期单调乏陈的文词版面。

6、中国油画之鼻祖,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1913年第一位编著《西方美术史》教材,讲授西方油画艺术,著名画家徐悲鸿等为推进者。

7、1914年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位采用男模裸体写生课教学的美术教育家,著名画家刘海粟紧为其后1915年采用女体写生课第一人。

8、1914年最早介绍《石膏模型用法》用于西画教学,著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乃大师高足也。

9、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编辑了《木刻版画集》。

10、1915年最早撰《西洋乐器种类概说》,开创了钢琴音乐教学的先河,音乐家刘质平乃大师高足、在俗弟子,情同父子。

11、1931年第一位自撰自书佛教对联集——《华严集联三百》弘法利生,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12、第一位重兴泯灭了八百余年最难修的唐朝南山四分律宗。

13、第一位对传统书法审美观进行革新的艺术大师,他的书法称古今绝无的“弘一体”。他将中国书法艺术别开生面依西洋画“形象”美学理念表现,并用佛教静观法打破传统元气论以动态气势美学作为书法的本体论基础,开启了新的书法审美道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