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本读书论读后感摘抄

日本读书论读后感摘抄

《日本读书论》是一本由刘铮 编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读书论》读后感(一):劝人读书特矫情

劝人读书特矫情,一是劝人读书者自己必然要读书,否则没说服力;二是读书者自己读书多了,反会被人说迂腐;三是自己读书的时间都不够了,还要劝人读书。我个人做法是读书就读书,爱读书人之人自然知道读书的好处,不必劝,自己做好自己,待别人问起你如何知道那么多事情,自己淡淡然说起这是读书的价值,然后给出自己平时列好的书单与书评。

如何读经典?一开始抱有读经典的敬畏心态去读,必然是读不好,一是畏惧从不开始,二是无聊浅尝辄止。读经典最好是问题导向,肩负特定使命,奔着解决问题去。

读书法,不过是我们对知识库存和思想物流业所做的一个经济学算计,是我们对知识堡垒和思想弹药库发起奇袭时的一种谋略。

森鸥外写过一篇自传性的小说,题目叫《性的生活》,里面有一节讲年轻的主人公和他的同学古贺在宿舍里闲话。古贺发现书桌底下放着一套书,就问: 「这是什么书?」 「《贞丈杂记》。」 「写什么的?」 「这里写的是装束的事情。」 「读这种东西做什么呢?」 「不做什么。」 「读那玩意儿不无聊吗?」 「那你说我们进学校求学问不无聊吗?又不是要当官、要当老师的。 「你毕业后不当官、不当老师吗?」 「嗯,那也未可知。不过,求学问不是为了那个。」 那对你来说,学问就是为了「知物’,总之是为学问而学问喽。」 「嗯。啊,算是罢。」 「唔。你真是个有意思的小子。」 所谓读书,也不过如此,称做有意思已经算是内心的满足。

读书并非装点门面,并非积累文化资本,更不是为了现实、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甚至不是愉悦,它的动力往往就是来自人类的好奇心,没有为什么,只是单纯地不甘如此而已。

《日本读书论》读后感(二):劝人读书特矫情

劝人读书特矫情,一是劝人读书者自己必然要读书,否则没说服力;二是读书者自己读书多了,反会被人说迂腐;三是自己读书的时间都不够了,还要劝人读书。我个人做法是读书就读书,爱读书人之人自然知道读书的好处,不必劝,自己做好自己,待别人问起你如何知道那么多事情,自己淡淡然说起这是读书的价值,然后给出自己平时列好的书单与书评。

如何读经典?一开始抱有读经典的敬畏心态去读,必然是读不好,一是畏惧从不开始,二是无聊浅尝辄止。读经典最好是问题导向,肩负特定使命,奔着解决问题去。

读书法,不过是我们对知识库存和思想物流业所做的一个经济学算计,是我们对知识堡垒和思想弹药库发起奇袭时的一种谋略。

森鸥外写过一篇自传性的小说,题目叫《性的生活》,里面有一节讲年轻的主人公和他的同学古贺在宿舍里闲话。古贺发现书桌底下放着一套书,就问: 「这是什么书?」 「《贞丈杂记》。」 「写什么的?」 「这里写的是装束的事情。」 「读这种东西做什么呢?」 「不做什么。」 「读那玩意儿不无聊吗?」 「那你说我们进学校求学问不无聊吗?又不是要当官、要当老师的。 「你毕业后不当官、不当老师吗?」 「嗯,那也未可知。不过,求学问不是为了那个。」 那对你来说,学问就是为了「知物’,总之是为学问而学问喽。」 「嗯。啊,算是罢。」 「唔。你真是个有意思的小子。」 所谓读书,也不过如此,称做有意思已经算是内心的满足。

读书并非装点门面,并非积累文化资本,更不是为了现实、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甚至不是愉悦,它的动力往往就是来自人类的好奇心,没有为什么,只是单纯地不甘如此而已。

《日本读书论》读后感(三):旧时的文豪

在豆瓣关于本书的内容简介上这么写着:【书中对“读书法”的深入探讨,可以向中国的大、中学生指示正确的阅读门径,解决“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

我觉得这句话有些偏颇。除了导论以及第一篇三木清的《如何读书》比较有广泛和一般的指导意义之外,其他文章大体都是讲文豪们自己的阅读偏好、对一些书籍的个人看法等。

《如何读书》里面关于“一般教养”和“专攻”,还有“消遣主义”,三木清是这样说的:“人本来并不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去读书。没有一定的目的就不读书的话,那是读书的【功利主义】。这种功利主义对读书是有害的。无目的的读书,或者说为了读书而读书也相当重要。由此人们得以达成【一般教养】。以获得一般教养为目的,遵照一定的计划读书,这当然是好事,然而这样的计划往往得不到实施。毋宁说从年轻时起抓到什么读什么,其结果大多会形成一般教养。一般教养是无目的读书的结果。然而对于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所读的书,想要真正掌握,并使之成为真正的教养的话,在另一方面,还必须做有所【专攻】的读书。没有专攻的读书是没有中心的读书,读的再多也等于没有读,所谓的读书家容易陷入的弊害就是【消遣主义】。

这段话对我倒是很有提示意义的。书里另外一篇小仓金之助的《读书的回忆》,讲了他一开始为了学化学、数学,自学了德语,买了好多国外的书来研究,这无疑是有“专攻”的“功利主义”读书法吧。但事实证明,他的读书极大提高了他的专业水平,正是获取国内外先进知识的最方便的方法。而后他又随着自己的兴趣读了哲学一类的书籍。我觉得抱着目的的功利读书应该是最能产生成效的吧。

目前我自己的读书就真的是消遣主义。喜欢读些有故事,能引发人生思考的书。但也不是哲学,哲学太深奥。无非就是在不知道如何消遣时间的时候,尽量选择普世意义上比较正确的消遣方式。如果真要往一个方向专攻的话,也许可以考虑看看历史。这大千世界发生的事情,真的是小说家都难以构思的鸿篇巨著。

本书的后三分之二由于年代和文化的差异,很难引起我的共鸣,故只是泛读略过。大概的印象,那个年代书籍很贵,资源被掌握在少数藏书家手中,流传基本靠摘抄。爱书人要攒很久的钱,才能买上一套书。某些意义上书箱都快等同于钱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书里很多篇文章都在讨论爱书是不是就应该藏书的原因吧。

如今阅读环境大好。尤其是大城市,图书馆藏书可谓丰富又全面,电子书的普及也降低了阅读的成本。一本书二三十块钱,实在是便宜得很。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了,反复咀嚼和欣赏同一本书的人就越来越少了。这也造成了阅读市场的浮躁吧。追求的数量,而不是实打实的收获。

此外,那个年代可能由于翻译人才还不多,为了获取国外的知识,很多文豪都自己掌握两三门外语。令我很惊讶的是,好多人都会德语。想来惭愧,自己是德语专业的,正经一本德语作品都没完整读过。

文豪们也有追的星,夏目漱石,欧外的名字频繁被提起,当时俄罗斯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安娜·卡列琳娜》和《卡拉马佐夫兄弟》更是大家心目中的神作。

可能因为要写出经典的传世之作,抓住普世价值和人性是其中的关键吧。所以书中的文豪们都在哲学领域研究颇深。这方面也值得学习一下。

总之,这本书给了一个了解那个年代大家们的阅读环境、阅读偏好和精神风貌,而关于读书的方法论,不一定适合现在的读者们。

《日本读书论》读后感(四):片段分享

本书是豆瓣大神乔纳森选编的文章, 其眼光自然信得过。

导言开篇写劝人读书是件特别腐朽的事,已经非常有趣,比选取的文章尤有过之,不得不要摘一部分出来:

“说它腐朽,是因为劝人者往往并无资格。假道学讲仁义有多讨厌,见识浅的村学究、腹笥虚的教书匠劝人读书就有多烦人。劝人者究竟读不读书呢?假如自己并不躬行,那么他的话自然没有说服力;若是自家读得勤勤恳恳,我们倒要笑他:读了如许书,成此一腐儒,读书又有何用?”“它的腐朽,还表现在劝人者的天真上——竟以为在提交合法性证明前,就可以把读书是有益的这一命题当成真理,硬塞给年轻人,岂非以青年为不晓事?”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而且还不自知,还来劝人读书,这不是可笑么?

读这本书就是单纯想看看那时的日本文人能谈出个什么花来?

文章大部分选自日本大正时期和昭和前期(1912-1950),这正与民国同步,读起来并不因国别和时代的不同有任何违和之感,此时日本遭遇欧风美雨的洗礼已久,且毫无悠久传统的束缚,遇到的很多问题已经与当代读书人同步了,诸如:每年有大量的读物出版,应该读新书还是读经典呢?这不正与今天信息铺天盖地而来的状况很相似么?

《忽视新著者非真正读书家》(内田鲁庵)这样说:

“不论何等名著,五年十年过后定评确立的时候,将变成干涸而无新鲜味的旧书,散发出的气息与一两百年前的古书并无太大差别。读书的文化意义在于通过书籍来感触时代,所以不论什么名著,失去新鲜味的书籍就好像漏了气的啤酒,已将有鲜味的营养成分散发掉了。如此读书与时代毫无关系。读书并非只为修身养性,也不只为做学问。那种只读修养只求功利的读书论是旧时道学先生已然发霉的陈词滥调。读书之文化意义所在,是以书为媒介去感触时代,所以若非以饱尝时代之新鲜味为目的的读书家,就谈不上真正的读书。”

看看,这说得是多么的铿锵有力,当然作者并未否定经典的价值,但对于很多人认为新书未经沉淀毫无价值的说法,给予猛烈批评。

另外,还可以再分享另一篇《如何读书》(三木清)中的内容,非常有警醒的意义:

首要之事是养成读书的习惯。与做其他事同样,这里也必须有习惯。人不能单纯出于义务,或仅仅因兴趣而读书。习惯其实能成就许多事。与其他事同样,读书的习惯也必须及早养成。

与做其他事同样,读书也需要勇气。人首先要有开始。我们并非随时都处于适宜读书的状态之下。若要等达到适宜读书的状态才来读书,大多会以不读书告终。一旦开始读书,躁动不安的心会平静下来,忘了忧愁,不幸的阴影也不再笼罩心中,所有一切自会达到适合读书的状态。很多时候读书是以不情愿开始,然后才变得乐此不疲。首先是从读书这件事里产生适宜读书的心得。一旦养成读书的习惯,习惯将镇定所有的情念。

按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地读等于没读。人必须抱着从中学习的态度对待书本。……发现式阅读最为关键。发现式的阅读必须自己带着问题面对课本。并且读书时自己还应当不停地边思考边读。这时读书就是自己与著者之间的对话。必须在这种对话之中发现读书的真正乐趣。

《日本读书论》读后感(五):学着读书,关键是自己要去读吧

如今我们的生活充斥着QQ、微博、微信,随手轻轻一点,众多的微博、朋友圈、公众号纷纷扬扬冒出来,我们读的篇章越来越短,句子越来越少,每天都淹没在无穷无尽的网络信息中,根本无暇拿起一本书来。日本哲学家三木清再三强调,读书的习惯必须要及早成,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必须努力找寻闲暇时间,只要你想找,闲暇随处可循。在“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这个方面上,我们也有相同的论点。古人强调读书“三上”——马上、厕上、枕上。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的确可以为读书创造条件,在去上班的地铁上、在睡前一小时、在周末闲暇的午后……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不也说过: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声称没有时间读书其实不过是不读书的借口。

此外,三木清的另一个观点也是“老生常谈”——发现式的阅读最为关键,而想做发现式的阅读,必须掌握自己的读书法,并且这种读书法本身是通过带着自己的需求去读书而自然发现的。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孔子也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著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强调,在主动阅读中一个阅读者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作者的想法或论点是什么;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还只是部分有;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带着问题去读,边思索边读,读完了问题解决了,营养都吸收到大脑里去了。我觉得这种发现式的阅读,涵盖一点精读的意思。如果我们没有时间去读100本书,那么我们好好地把10本书读完读透了,读10本书所得的益处也不会比读100本的少。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多读名著,多读经典,还有的人更甚,不相差个一百八十年的好作品都不读。的确,经典名著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检验,早已成为一笔精神财富永恒地保存了下来。但是日本评论家、翻译家、小说家内田鲁庵告诫不能忽视新著。他提到,读书的文化意义在于通过书籍来感触时代,所以不论什么名著,失去新鲜味的书籍就好像漏了气的啤酒,已将有鲜味的营养成分散发掉了。且不说日新月异的科技领域要常读新著,就是在人文领域也常有新见地、新角度、新视野,内田鲁庵强调要读新著这一点,不容忽视。最后他还鼓励大家要做经典的鉴定者,“是否名著只需亲自阅读后做判定即可,何必等待世间定评或自然淘汰”。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读书法”这一组文章里,还有两篇不一样的读书法——读书无方法,这是哲学家桑木严翼和小说家织田作之助提出来的。读书没有普适的方法,大文豪硕学们总结的提倡的,未必就适合自己,一切的方法都只能借鉴参考,而不能拿来就用。适合自己的,还得自己在摸爬滚打中实践出来。

除去“读书法”这一大块外,《日本读书论》里还收集了文豪硕学的一些读书经历、购书藏书及读书随感等,关于读书的快乐悲愁都纷纷呈现在这些篇章中。三木清说的“有的书就是这样,过去深受其影响,为了让那些回忆保持完整,后来便不想再去读它。”户板润强调的“读书这件事在购买上如果不存在多多少少的浪费,将很难得到好的结果。”三宅雪岭在积攒书籍和积攒金钱上找到了相近点,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如果只是徒然地积攒书籍,徒然地积攒金钱,书箱和钱箱哪个更有用?因其用法,不论哪个都可能有用,都可能无用。”田山花袋读书受启发的豁然开朗表述得恰如其分——“有种当头挨了谁狠狠一棒的感觉,思想仿佛完全被上下颠倒了一般。”

读书的乐趣,自己去读了才能真正领会的,否则别人无法替你体验个中乐趣,也只有自己去摸索了,才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论。总之,读书是一件需要每个人身体力行的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