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兄弟连》读后感1000字

《兄弟连》读后感1000字

《兄弟连》是一本由[美]斯蒂芬•E.安布罗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兄弟连》读后感(一):评《兄弟连》

本书作者安布罗斯曾任艾森豪威尔中心荣誉主任、《军事史学季刊》主笔、是“国家D日博物馆”的创建者。写作从1988年开始,到1991年成书。书中历史资料翔实,把E连自诺曼底登陆以来参加的各个战役的表现描写的精彩纷呈,其英勇事迹让E连无愧于美军最优秀的空降连队称号。当然,个别细节不如电视精彩,例如德国投降后,德军上校对部下的讲话,书中没有具体讲话内容,而电视中的讲话就感染力十足,直击人心。另外,电视剧中温特斯在采访中说的“在那场战争中我不是英雄,只是与英雄一起战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战争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兄弟间无私英勇的协同配合。

《兄弟连》读后感(二):杂谈

战争中的自尊和生存,一个人唯有自尊自爱自信才是终极目标,专制现在时与恐惧,对待战友的同担当共进退与孤独。正如使命召唤14结束语中祖斯曼所言:集中营里大家虽然在一起但仍旧孤独,为了应对孤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这就显示出朝鲜战场战俘营中党小组,组织生活的重要性了。 这些和家庭实况非常类似,但平民社会中目标和价值观很难统一,领袖作用也无法发挥。 今晚三小时,阅读课10万字左右小说,这本小说21万字,有两段非常深刻的讨论,其他都是情节和故事,配合以前看过的美剧,非常好懂。平凡的世界110万,哲学密码通俗的理论书籍45万。 读完以后,我真的感到人民创造历史这句话的意思和分量。 回想我们自己的战斗英雄,他们比美军更加艰苦卓绝比他们更加坚韧不拔。但他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最后,让我们以武止戈去消灭战争!

《兄弟连》读后感(三):《兄弟连》

传记/纪实文学。

基于查阅资料,统计计算,采访当事人。

精英部队的心理建设和普通队伍的差距。

在作者的笔下,多少有些官方和正面,有些冠冕堂皇,有些挟持正义喊口号。

有政治宣传的需要,有全然不得罪的中庸。成为允许人性存在的美国主旋律。

面对伤病和精神崩溃。俯瞰的,相对客观的记叙,过于冰冷。

视角决定感受的巨大差异。

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夸大,歌颂,避之不谈。作为一本采访回忆凝聚成的本书来说,能够理解。

多少是有些失望的,它不像《西线无战事》这种亲历战争视角小说那般生动,同样也不像改编的电视剧那样血肉丰沛。也因循记忆,欠缺展露全貌事无巨细的真实。

不过,以大量真实经历成为天然完美的故事素材,以一个连队的视角感受欧洲的二战战场。倒也算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兄弟连》读后感(四):我曾和英雄一起战斗过

谈及经典的战争类型电视剧,但凡有点了解的人,都会脱口而出《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是HBO在2001年推出的10集连续剧,每一集都是一小时左右,围绕着101空降师506团E连的战士们,从他们在美国入伍受训,到后面在欧洲战场战斗,最后解甲归田,这部电视剧都有所呈现。尤其是其中的服化道,十分地细致、用心,还有其中的战斗场面,也让人看得十分真实。而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剧本主要源头,就是美国二战史作家安布罗斯的《兄弟连》一书,翻译的很好,而且大致可以看出,书中的内容和电视剧里的情节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在看书的时候,电视剧里的一幕幕在眼前浮现,十分生动。

第一次看电视剧的时候,说实话,认不清剧里的所有人,导致对一些剧情也不是特别能理解,这次读了这本书,基本上把剧里的人物关系都搞清了,下次再看一定会很舒服。

《兄弟连》的一个主要元素就是兄弟情下的勇气,E连作为空降兵部队,和普通的陆军不同,他们执行的任务都是深入敌后,从天而降的,生动地说,当它们落地后,前后左右都有敌军,也因此,空降兵部队的士兵一定是异常勇猛的,也一定是主动出击的,这些都要求勇气和高度的纪律性。那么这些勇气从何而来呢?一是在美国本土和英国的累年训练,战士们掌握了作战的专业知识,从技术层面消除了恐惧。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相处中,E连的战士们彼此培养了深厚的战友情,这让他们在日后的战斗中,能够生死与共,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战友都是值得托付生命的。

剧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德军在阿登地区反攻,美军溃败,E连奉命前往巴斯托涅堵住缺口,路上他们遇见了一位正在撤退的友军,这位军官对他们说,你们会被包围的,E连的温特斯说,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也就是这位温特斯,作为军官十分关爱和体恤他的士兵,身先士卒,而且极具作战天赋,在诺曼底、市场花园行动和突出部战役中,都发挥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带领E连获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

书中还有这样一段描述,E连的战士中并不都是大老粗,还有耶鲁和哈佛的高材生,比如韦伯斯特,作为哈佛出身的知识分子,他已经两次负伤,但是两次都重返战场,他不允许父母利用他们的关系帮他离开前线。在E连,他和没有多少文化的山里人、南方农民、矿工、伐木工人、渔民以及连里大多数士兵建立了最亲密的关系——和他们一起挤在无篷的卡车里上,行驶在丘陵地带冰雪覆盖的公路上,或是和别的弟兄同睡一个伞兵坑里。这样的描述让我想起了毛主席的那句话“我们来自五湖四海,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

韦伯斯特还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总得有人去打仗、杀敌;如果整个国家都是消极迎战的态度,就没有人会去打仗了,每个人都想待在后方勤务部,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呢?”这段话立马让我想起了《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龙文章,他说“没人想做别人的筹码,可总得有人牺牲啊”。这两句话,都有那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看来英雄的表现,每个国家都是相似的。

《兄弟连》读后感(五):做个剪报

估计很多人都是先看电视剧再看书(或者没有看过书,像我一样)。实际情况是先有书后又电视剧——书的前言中作者对这个过程有交代,汤姆汉克斯读此书然后特别受感动,然后和斯皮尔伯格一起进行改编,非常真实地再现了当年这个连队所经历的一切。看过书之后,我的感觉,读书和观剧不是一回事,即使你已经观了剧,仍然可以看书。

世界承平时间太久了,以致我们实在不了解战争。我自己没有力量评价这本书,只是从中选择一些侧面,做了一个剪报。

看看当年一个伞兵身上的装备,他们要空降到敌战区,然后孤军作战

经过第一次残酷的战斗洗礼之后,战士们如何看待战争?

《拯救大兵瑞恩》我本以为是编的,原来确实有原型

战争结束了,这些大兵开始狂欢胡闹,不知道被占区的居民是什么感受

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开始评价

我先从图书馆借了这本2005年版(豆瓣上没有找到这一版),读完买了一本新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