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路遥纪事读后感锦集

路遥纪事读后感锦集

《路遥纪事》是一本由王刚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遥纪事》读后感(一):路遥先生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路遥纪事是对这座里程碑最全面精准的还原。

高中时候用了几个月背着老师在上课时间偷偷的看完平凡的世界,它是我写作道路上的第一次启蒙,路遥的高度来自他的文学开拓性和对生活最真挚的情感,路遥纪事应该是至今最全面深入的一本路遥纪传,书中的陕北方言注解特别有意思。

《路遥纪事》读后感(二):感谢路遥,感谢王刚

我真的好久都没有过以一路小跑式的兴奋来迎接某样东西的欣喜了,今天喜获陕北籍作家王刚兄所赠他的新书《路遥纪事》,心甚悦之。其书不仅记录路遥一生主要事迹,更收录了路遥的多封书信,且涵盖了陕军所有重要作家和文学事件,条理分明,井然有序,喜欢路遥和陕北的朋友们不妨关注一下。另,真心感谢王刚兄在书扉页的题字签名,还有那枚红印,刚才摩挲时不小心在上面留下了指痕,好心疼!

《路遥纪事》读后感(三):《路遥 纪事》--还原最真实的路遥

和大多数人一样,初识路遥,是因为他那部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路遥出生和生长在陕北农村,而他《平凡的世界》中写的也正是那些他周边人民生活升华了的故事。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孙氏兄弟无论经历什么困难,都自强不息,甚至在那个年代,想要发掘出自己被禁锢的一些价值。而《路遥纪事》的作者王刚也在书中提到,路遥先前的一些苦难是生活给他的,而后期很多苦难,是路遥自己向生活索取的。读到这句的时候不禁感叹,路遥用自己的精神和热血,塑造了孙氏兄弟的形象。而路遥那种不向生活低头,永远积极向上甚至时刻挑战困苦的精神,也一直都影响着我。

有人说王刚做了一件别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打开书,有种有一句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必须认真去读的感觉。因为从每一句每个字中都能体味到作家王刚对路遥的那种钦佩之情,也能感受到王刚认真在还原路遥真实生活的那份辛苦。而这份辛苦,也决定了拿到书之后必须认真拜读,不敢有丝毫懈怠的心。这本书以路遥出生,成长,一直到去世的时间为主线,介绍了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了还原未曾谋面的路遥,王刚走访了路遥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且在书中也可以看到,这些资料都是一手的。王刚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有很多作家支持并且给予了相关的帮助。正如路遥去世时有人说的那样:路遥的去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重大损失。所以很多被走访到的作家和亲戚朋友都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协助王刚完成这部书。

“三四岁你就看清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并且明白,你要活下去,就别想指靠别人,一切都得靠自己”。路遥从小生活在贫苦的陕西农村,家里姊妹多,贫困到几口人合盖一床被子,吃饱穿暖都成了问题。而路遥从小就懂事,这部书真实地展现了路遥从出生,到后期经历种种困苦还是坚持文学创作,到后期他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直到他去世。

读这本书,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路遥这个人,而且可以给我们人生很好的启迪。书中提到“只有活着才能像土地一样奉献,才能像牛一样耕耘,”这句话浓缩了路遥短暂的一生,是路遥人生价值的体现,而路遥精神,到现在看来,甚至到未来,都是不会过时的。

《路遥纪事》读后感(四):一部有价值的书——读《路遥纪事》/史飞翔

路遥是新时期陕西文坛乃至中国文坛上一位精神突出、影响广泛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作为畅销书和长销书至今仍占据着各大书店的显要位置。他通过对那些出身最底层的小人物力图改变自身命运的变迁和突围的描写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他给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气与光亮,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初阅读路遥作品《人生》时所带来的那种巨大的精神震撼。正如评论家邢小利所说,在陕西作家里,像柳青、路遥、陈忠实等人,都有一种文学圣徒的“殉道”精神,他们视文学为神圣之事业,甘愿为文学“虽九死而不悔”。2013年5月21日,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在陕西省作家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说,“身处劣境却不断挑战苦难自强奋斗,这是路遥精神的核心价值。”不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怎么评价和定位路遥,我始终认为路遥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路遥去世后,人们写了大量的文章来缅怀并纪念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路遥热”。紧接着,有关路遥生平及创作的各种研究也很快成为一个“热点”。《路遥纪事》是目前已出版的关于路遥的几本传记和专著中最新的一本,同时也是系统梳理路遥最全面的一本。

《路遥纪事》一书名为纪事,实为年谱。全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路遥纪事,是全书的主体;另外一部分是关于路遥研究的三篇论文,可视为纪事之外的一个有机补充。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全书第二部分出现的这三篇关于路遥的研究论文绝非可有可无,相反它最能见出作者对路遥研究介入的深度,以及作者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

作为全书主体的《路遥纪事》以翔实的笔法、晓畅的文字,生动地再现了路遥波澜壮阔而又命途多舛的一生。作者王刚是一位青年作家,以文学创作为主,但却具备学者的严谨,具有深厚的文史功底和扎实的考据能力。为获取第一手资料,作者大量翻阅了“文化志”、“大事记”、“县志”乃至“作协工作会议纪要”,参观“路遥纪念馆”,深入一线走访路遥生前好友,并时刻关注路遥研究及出版动态,及时补充、修正。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得全书资料翔实、真实可靠。

《路遥纪事》一书虽然在学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上与学院派的专业研究尚有差距,但在路遥生平及资料的搜集与梳理方面却绝对是“开疆破土”,超越前人,用“荜路蓝蒌”来形容一点也不过。作者王刚在《路遥纪事·代后记》一文中说,写作之初,他一直勉励自己将本书写成一部有“价值”的书。现在看来,作者当初的理想实现了。

《路遥纪事》读后感(五):“苦难作家”的精神还原——评王刚《路遥纪事》(刘波)

写出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的路遥,除了勤奋之外,其光环背后有着多少难言之隐?他以何种毅力去塑造了文学史上的高加林与孙少平?这些曾经影响过一代中国人的经典小说,路遥在写作时又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和苦楚?在写完《平凡的世界》之后不久,路遥英年早逝,这一方面与他的身体状况长期欠佳有关,另一方面,是否也与其在精神上过多的透支相联?这些想法和疑惑,很大程度是在读王刚所著的《路遥纪事》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这本书肯定不是一本简单的年谱,它所透出的意义和引起的思考,是在客观呈现事实后的精神反思与超越。

读《路遥纪事》,我们可能无法还原一个生活中嘻笑怒骂的路遥,但我们能重塑一个文学内外的路遥,这时,路遥已经越过了单纯作家的身份,而成了一个有人文关怀的思想者。他置身于八十年代开放的文学思潮里,但他没有像很多作家那样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先锋文学运动中去,而是坚守在了现实主义的阵地上,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尤其是那些离开土地的农民,其实,路遥的书写正应和了后来城镇化进程中离乡农民的两难困境。这种预见性和前瞻性,也是路遥作品一直有其读者且不断获得阐释的重要原因。他站在了一个时代的边界线上,却又对中心之事贯注了热情,出示了时代的真相,作家的笔触有时就显得如此神秘。从王刚笔下,我们得知路遥不是一个爱开会的人,他这种性格与很多爱凑热闹的作家形成了鲜明反差,而路遥的喜静正是他投入思考和写作的前提。在写作《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时,路遥给自己制订了工作进度表,且以表格形式列出1到53的数字,每写完一章就划掉一个数字,因为每划掉一个数字,自己就往前进了一步。似乎只有路遥那一代作家,才有这苦行僧般的写作经历,而真正的大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没有路遥这种执着和用力,所谓经典性或许也是很难成立的。“在那些漫长而孤独的日子里,抽空躺在床上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通信录是他最大的安慰。”王刚如此写道。其实,这“纪事”的诸多言辞里,也饱含了作者对路遥温情的敬意和感佩。

从路遥出生的1949年,到去世的1992年,这四十三年发生在他身上的奇闻轶事并不多,其一生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似乎不具有传奇性。但从其影响力观之,他又的确是个真正的文学传奇。由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这部三卷本长篇小说的历程来推测,他几乎是在逐渐透支生命的“自我折磨”中完成的。正如王刚在《路遥纪事》中所流露的,一边是他创作小说走向曙光的精神幸福,另一边又是他在写作快感中的“慢性自杀”,这样一种人生矛盾,其实是王刚在书中着墨较多处。1988年5月25日,对于路遥来说,是他一生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他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二稿,“抄写结束,终于为全书画上了最后一个大大的句号。他站身来,把手中的圆珠笔从窗户扔了出去。”从王刚的文字里,我们能够想像当年路遥的在房间的举止和神态,这种历史场景的还原,也是对作家人生纪事的一种生动的补充。看书中路遥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真让人有惊心动魄之感,那种疼痛和撕裂,我想王刚在写作时也一样会伤感,会悲痛。

作为路遥的清涧老乡,王刚其实是做了一件很多人想做但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遍访路遥生前亲朋好友,取得第一手资料,这是保证此书真实性的首要之举。在书信、创作谈、会议记录、回忆文字中寻找关于路遥的珠丝马迹和只言片语,如此下工夫爬梳资料,当是为了让这部《路遥纪事》既显得客观,又不乏精彩。作家出身的王刚,一方面发挥了自己精炼语言和把握叙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以学者的冷静眼光来挖掘史料,重识其价值。尤其是对路遥去世后一直到2012年每年的路遥研究文章和会议资讯的梳理,详实而精细,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总之,这本书是作者对路遥作为一位“苦难作家”的缅怀和追忆,同时也体现出了对那个时代作家扎实的写作精神的敬重与推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