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流水辞的读后感大全

流水辞的读后感大全

《流水辞》是一本由周华诚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水辞》读后感(一):《流水辞》:古廊桥的故事,每一页都写满故园风雨

《流水辞》:古廊桥的故事,每一页都写满故园风雨 去年初秋去了一趟泰顺,泰顺在明朝设县,意为“国泰民安,人心归顺”,泰顺古道。泰顺的红枫古道颇负盛名,尤其是三滩岭这条古道,全长约有十来公里。沿途枫树密集,当秋日暖阳照在参天林立的古枫树上,映出枫叶或深或浅的黄红之色,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火红,橘红,橙黄,金黄,及至黄绿之间相互映衬,恍惚间好似闯进一个奇妙世界。 泰顺的古道山高水长,这里曾当地最繁忙的一条交通路线,来往于泰顺县城和温州的陆路主干道。古道蜿蜒崎岖,翻山越水,连接着一个个古老宁静的村庄,也连接着一座座繁华热闹的集镇。 一座座古桥如同一颗颗明珠,穿起散落在每个角落的村村寨寨。廊桥不仅是一种交通,更是一种传承,它还承载着人们对万物的敬畏。 作者周华城在《流水辞》里文化散文的笔法,讲述了浙南古老廊桥的古今故事,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 作者历时两年多寻访泰顺廊桥,充分挖掘和体验廊桥古今故事和现代精神注脚,在造桥人、守桥人、说桥人、访桥人、桥乡人等不同角度的切换中,描绘了文物、交通、民俗、技艺、宗教等不同维度的廊桥,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 全面地呈现了廊桥的人文特性。 比如,2016年一场超强台风“莫兰蒂”带来巨大的降雨量。洪水来临其势汹汹,水把薛宅桥抬了起来,木构件顺水漂流而去。在同一天,短短的两个小时内,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三座“国保”廊桥被洪水冲走。 一座桥,生于水,毁于水,几乎是宿命。 先民早就认识到自然力量的不可阻抗,也因此更加相信“风水”的作用,也就是说,懂得遵循自然之道的智慧。也激发了人们奋起之情,廊桥情已经深深的扎根在每个乡民、旅人心里。 一座廊桥,在山水之中,天地之间,那样静默地矗立在那里,什么也不说,它却仿佛是在向你静静地讲述,讲述那几百年间的沧桑风雨与民众的集体记忆。 正如作者所说,泰顺的古廊桥是大地上的册页。每一页都写满故园风雨,古廊桥的保护、修复、传承的故事,像树叶一样缀满泰顺人的时间之树。

《流水辞》读后感(二):《流水辞》:古廊桥的故事,每一页都写满故园风雨

《流水辞》:古廊桥的故事,每一页都写满故园风雨 去年初秋去了一趟泰顺,泰顺在明朝设县,意为“国泰民安,人心归顺”,泰顺古道。泰顺的红枫古道颇负盛名,尤其是三滩岭这条古道,全长约有十来公里。沿途枫树密集,当秋日暖阳照在参天林立的古枫树上,映出枫叶或深或浅的黄红之色,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火红,橘红,橙黄,金黄,及至黄绿之间相互映衬,恍惚间好似闯进一个奇妙世界。 泰顺的古道山高水长,这里曾当地最繁忙的一条交通路线,来往于泰顺县城和温州的陆路主干道。古道蜿蜒崎岖,翻山越水,连接着一个个古老宁静的村庄,也连接着一座座繁华热闹的集镇。 一座座古桥如同一颗颗明珠,穿起散落在每个角落的村村寨寨。廊桥不仅是一种交通,更是一种传承,它还承载着人们对万物的敬畏。 作者周华城在《流水辞》里文化散文的笔法,讲述了浙南古老廊桥的古今故事,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 作者历时两年多寻访泰顺廊桥,充分挖掘和体验廊桥古今故事和现代精神注脚,在造桥人、守桥人、说桥人、访桥人、桥乡人等不同角度的切换中,描绘了文物、交通、民俗、技艺、宗教等不同维度的廊桥,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 全面地呈现了廊桥的人文特性。 比如,2016年一场超强台风“莫兰蒂”带来巨大的降雨量。洪水来临其势汹汹,水把薛宅桥抬了起来,木构件顺水漂流而去。在同一天,短短的两个小时内,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三座“国保”廊桥被洪水冲走。 一座桥,生于水,毁于水,几乎是宿命。 先民早就认识到自然力量的不可阻抗,也因此更加相信“风水”的作用,也就是说,懂得遵循自然之道的智慧。也激发了人们奋起之情,廊桥情已经深深的扎根在每个乡民、旅人心里。 一座廊桥,在山水之中,天地之间,那样静默地矗立在那里,什么也不说,它却仿佛是在向你静静地讲述,讲述那几百年间的沧桑风雨与民众的集体记忆。 正如作者所说,泰顺的古廊桥是大地上的册页。每一页都写满故园风雨,古廊桥的保护、修复、传承的故事,像树叶一样缀满泰顺人的时间之树。

《流水辞》读后感(三):在廊桥之乡寻觅古建筑之美,赋一曲悠悠流水辞

在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大地上,廊桥是留存至今的众多古建筑中一种特别的存在。

因着我的个人兴趣和旅行经历,我对廊桥有着特别的关注和喜爱。当我拿到作家周华诚的这本《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文化散文集时,不禁爱不释手。

作者以优美清雅的笔调,娓娓述说他在浙江泰顺地区寻访古廊桥的经历,讲述古廊桥的营造保护和历史往事,以及依伴廊桥而生活的那些造桥人、守桥人、桥乡人的故事,探寻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展现出一幅内涵饱满、富有人文特性的浙南泰顺古廊桥画卷。

有专家根据我国廊桥的地理分布划分为五大廊桥群,其中浙南闽北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廊桥,是精华之所在。

浙江温州的泰顺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现存古廊桥32座,其中15座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座木拱廊桥在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及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点,有六座廊桥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泰顺文兴桥(图源:网络)

与普通的桥梁不同,廊桥是一种在桥拱上加盖廊屋的桥型,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着精巧的营造技术和建筑结构,造型优美,独具韵味,是建筑力学与生活美学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财富。

廊桥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为行人遮风避雨,因此也被称为风雨桥。它历经风雨和岁月变迁,坚定牢固地矗立在河岸之间,连接各方通路,守护着一方水土。

因此,它并不只有交通功能,还承载着深厚多元的文化意义。人们在这里进行社交、休闲、约会、祭祀、祈福,举行民俗活动。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通路,更是一种文化图腾,一种联结人与自然的精神纽带,也是当地民众的一个精神居所和乡土标志。

有学者称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的“活化石”。可以说,中国是廊桥的发源地,据专家考证,最早的廊桥出现在秦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悠久。

然而,古代木拱廊桥很容易遭到损坏,比如洪水、暴雨、台风、火灾等,留存至今仅余110多座,经历了上百上千年的风雨艰难地生存下来,多集中在琼山峻林、山野乡间。

2022年8月,福建屏南的万安桥就毁于一场大火。2016年,泰顺的文兴桥、文重桥、薛宅桥被台风引起的洪水冲毁,经过当地民众一年多的努力才成功修复。

廊桥这种低调质朴的古建筑,一直以来都融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也许会天天走过那座桥然后去往别处,对脚下这座桥的存在已经习以为常,不甚关注和了解,也不会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而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在拍照游览、赞叹一番后,也许还没来得及倾听廊桥的故事便转身匆匆离去。

也许只有当这些桥被破坏损毁,交通不再便利,人们才不禁感到惋惜,流露出几分怀念之情。就像我们对于一些人或物,拥有的时候不在意,失去后才发现他/它的重要。

对于生活在泰顺的桥乡人来说,从他们一出生,那些古廊桥便守护着他们的人生,为他们遮风挡雨,提供便利。

直至他们长大成人,或是在本地生活工作,安居乐业,或是离开这里去往他乡谋生,直到某天回归故土,那些早已饱经风雨的古廊桥依然静静伫立在那里,不悲不喜,犹如一个心灵的归隐安放之地。

书中写到一个叫素秋的女孩,听爷爷的话放弃留在城市工作,回到老家生活。在她作为一名泰顺廊桥文化园讲解员紧张地给游客背解说词时,还不知道廊桥到底有多美多稀奇,即使是号称“世界最美廊桥”之一的北涧桥,也只不过是她每天上班走过的那座桥。

这些廊桥陪伴素秋度过整个青春岁月,直到后来她担任了廊桥景区中心副主任,再后来有了孩子,她也经常带着去廊桥上逛一逛,说一说廊桥的故事,廊桥文化便在新一代人的身上继续传承下去。

泰顺北涧桥(图源:网络)

作者的同学包医生跟镇上的其他人一样,每天都要爬过高高的薛宅桥去卫生院上班。在那里,他认识了同为医生的妻子,在廊桥旁生活的村民们成为他们爱情的见证。直到后来他们调到县城大医院去工作,离开了这个小镇。

春去冬来,物是人非,多年后包医生带着作者回到小镇走动,那座曾被台风洪水摧毁过又被修复的薛宅桥依然矗立在静静的河流之上。

廊桥之畔,有人离开,也有人回来。

“90后”的双贵去国外打工,存够了本钱,千里迢迢地回到老家泗溪,便不再离开了。他在北涧桥的桥头开了一家茶馆,过着悠闲的生活,从二楼的小包厢窗户探头观望,外面就是廊桥风景。

店里没什么生意时,他看一眼外面的廊桥便觉得心里安稳。在他的记忆里,古廊桥一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很平常的一样东西。但当他从远方风尘仆仆地回到这里,一眼看到廊桥和老树,便觉得,这就是家乡啊。

双贵在这里结婚生子,越来越享受这种宁静缓慢的生活。后来又开了一家奶茶店,迎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游客的到来。

他曾经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要专门跑来看他眼中已然熟悉的廊桥。后来也慢慢明白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因为那就是生活。

对于造桥人来说,他们对廊桥有着一份更加特别而浓烈的感情。

2003年,几位文物工作者在调查泰福廊桥时,发现栋梁上写着“绳墨董直机”字样,也就是廊桥的设计师、建造者。于是便以此为线索四处寻访,最终找到了在村尾村默默生活多年的老人董直机。

人们请这位老工匠出山再建造一座新廊桥,在2006年底建成同乐桥,就在建于明代、在清末被毁于洪水的同乐桥原址之上。这也是老人一生的夙愿。

新同乐桥建成之时,人们特意举行了隆重的圆桥仪式。董直机严格按照传统技艺和民俗的要求来安排建筑流程和仪式,为这座新桥钉上最后一块木板。

他后来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也有了更多的建桥机会,并带出了几个徒弟,廊桥营造技艺传统终于有了新的传承。

一座又一座的古廊桥渐渐老去,又有一座又一座的新廊桥崛起,在山水天地之间静默,连接着人们的生活。生活在继续,廊桥与人的故事也仍在继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