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廊桥夜话读后感精选

廊桥夜话读后感精选

《廊桥夜话》是一本由张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廊桥夜话》读后感(一):廊桥夜话

真实的反映了封闭山区的社会问题,骗婚发生在三代女性的身上,媳妇熬出头就变成了凶恶的婆婆,积压在心中多年的怨气容不下一丝设身处地的着想便着急的发泄在下一个儿媳妇身上,世世代代。婆婆的苦代替不了儿媳的苦,也不能因此宽恕婆婆的歹毒,这一场又一场的骗局,每个人都是把另一个人生活拉下深渊的罪人,每个人都不可饶恕。

阿贵妈对这样一眼看到底的生活无比绝望,于是有意让自己的女儿阿意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开拓了女性在这个封闭山区的另一种可能,阿意拥有了全新的人生的同时也背负着从小背井离乡的重担,失去了熟悉的故乡和母亲的怀抱,这又会成为她一生的遗憾。“所有的好事不会落在一个人头上”,所以人总要选择接受“哪一种好事”,在孩子没有辨别能力的时候,只能由父母代为选择,而父母有时做的选择是基于自己人生的欠缺,这样看似圆满的决定又会变成另一个人一生里新的遗憾。所以才有了那句话‘父母一生都在等待孩子的感谢,而孩子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道歉,于是他们都永远等不到了’

《廊桥夜话》读后感(二):人生有很多种活法,每一种活法都它存在的理由

这是第一次读张翎的书。一座名叫五进士的偏僻村庄里三代、四个女人的故事。婆婆、阿贵妈、阿珠三个因骗亲而进来的女人,在时间的暗流里,道路的逼仄里,贫穷的吞噬里在在地踏进同一条河,消耗着直至麻木。而阿意的角色和轨迹是那么与众不同,她是唯一一个不是走进来,而是走出去的女人,仿佛是撕开五进士村已经道为平常的贫困与苦难的一道光亮,这个角色的存在代表了整部小说蕴含着的希望。

无论是婆婆婆媳,丈夫妻子,还是父母孩子,姐姐弟弟,所有人在各自的欲求和关系链里纠缠着,谁也没有赢过谁,生活就这样在无解、压抑里慢慢地过去。阿意的外国丈夫和外国丈夫的女儿的出现,让叙述的视角又变得更加的广阔,跨出这个狭小的村子里,让思考和情感有了更多的出口。

书里的文字风格让人觉得舒服,没有过度的描绘赘述,点到为止,用词温柔,平和,干净。

“我们和阿意一样,一生都在渴望逃离与希冀回归之间撕扯纠结”,其实不止阿意,书中的主要人物,每一个人都撕扯过,只是有的人坚持着,有的人提早放弃了,书的最后写到,“人生有很多活法,每一种活法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所以总有人要再次踏进同一条河。

《廊桥夜话》读后感(三):廊桥夜话

叙事中写尽三代女人的各自的苦楚,婆婆:被骗进村里为了逃走摔成了瘫痪,瘫卧在床还要用心安排着一大家子的“日常”;阿贵妈:被阿贵爸的一张嘴和衬衣口袋别着钢笔的书生气骗进了五进士村,两次出逃却又为了孩子回来了;阿意:是阿贵妈的希望也是五进士村的希望,但是阿意却想逃离阿贵妈逃离五进士村…每个人都在与苦难的命运回旋。

文中几处描写景色的段落特别有代入感,彷佛自己就是置身于那样的景色中:“1. 天已经带了些隐隐的秋意,阳光把山把树把田把路都照的白白亮亮,河面上泛着薄薄一层银沫子。2. 天还早,天边的鱼肚白里刚刚露出第一缕红粉。山在这个时候还不是绿,绿是半个钟点之后的事,这个时候的山还只是深深浅浅的青和灰。在日头出来之前,什么都是湿的,山,路,田地,树木,山的褶皱里漂浮着一些朦朦胧胧的雾气。3. 白日里下了一场雨,雨后的傍晚阳光厚腻,空气微甜,风吹过来有些寒意,树叶子窸窸窣窣,廊桥在暮色里散发的气味与白天不同。此刻廊桥在路的尽头与山的起始之处孤独地匍匐着,威而不怒,仿佛是一件镇住一切邪瘴之气的宝物,让人在他面前不禁屏气屏声静气,踮着脚尖行路。这个时分山野的景致,更像是一副以灰色为主调的水墨画。”

《廊桥夜话》读后感(四):一抔故土,一段廊桥

好久没读过这么酣畅淋漓的小说了。

说到廊桥,下意识想到经久不衰的《廊桥遗梦》,而这本书的廊桥却承载了整篇乡土文学的故事内核。

生活在21世纪城市的我们很难共鸣,甚至去想象,几十年前的农耕生活。不知名的村落一角,丢了一头牛,荒了一季收成,是怎样的遭遇。幸好还有文学,它是一双神奇的眼睛,透过它可以看到那海市蜃楼般的一幕幕:云和的老父母,结底的红薯粥,洗的稀松发白的破衣服…无法逃离的尽头人生,真实又幻灭。有时我们同故事里的他们一样,读得屏息凝神,感觉空气都绷得又密又紧。

直到后记标明这是2020年出版的新作,更觉张翎的文字功力的醇正,带着乡村文学的天然年代感,平实中不乏细节鲜明,没有堆砌但句句犀利。 甚至她没有完整经历过真实的乡村生活,四季劳作,生灵植物,鸡毛蒜皮,各路情爱…皆是耳闻于他人的见识讲述。就是这样的基垫,倒也能加以想象,创作出五味俱全的故事!

作为乡土题材,免不了写到买卖妇女,骗婚的女性问题,刻画出阿贵妈,阿珠的可悲经历,也并不为了凄苦而凄苦,取而代之的是复杂的灰色情绪,是最真实的生活感。所以它读起来不像《活着》那么绝望,也不像《平凡的世界》般揪心…好在书里还有阿意这样的人,代表了大山里女性未来希望的曙光…

《廊桥夜话》读后感(五):微信昵称:XX的妈妈

从李月娇熬到阿贵妈。

一声“娇娇”,酥软半个身子,一嗓子“阿贵妈”,毫无性吸引力。父母的形象永远从中年开始,年轻的活力,未见即是未有。

“穷”是整个村子的原罪。在贫瘠的乡村之中,“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的戏码不断上演。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她们分散地生活在男人中间,通过居所、工作、经济利益、社会条件和某些男人-父亲或丈夫-联结起来,比和其他女人联结得更紧密。”婆婆与儿子合谋,把媳妇娶(骗)入家中,世俗的压力让她无处可逃。上一辈所受的折磨,留有的怨气,无处可泄,同盟从来都只发生在小家庭内部,毫不相干的“外姓人”成了最佳替罪羊。

细想下来,小说中连姓名都未显形的婆婆,何尝姓“杨”?

最惊心动魄的逃,发生在婆婆和阿贵妈身上。婆婆断了腰椎,媳妇想要寻死,到了阿珠思念家乡,忍耐度在降低,人性回归。贫穷的网,容不得个性与风景,没有“山水”,经济发展,逐渐“网开一面”。

如果说前100面的叙述是匍匐在地,沉重地拉犁,那后50面就轻盈地飘在了空中。好像临到自己,“近乡情怯”,理所当然的不同,其实女性的命运和生活的车轮,同样固执地碾了下去,有何例外。

譬如,最得宠最风光的是“阿意”,是自己心里,女儿会意,村子里,却只有“阿贵”妈。

“阿意”的笔触不该停在这里,廊桥复廊桥,新一代女性终会“逃”向广阔天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