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到大地尽头读后感1000字

到大地尽头读后感1000字

《到大地尽头》是一本由[以色列]大卫·格罗斯曼著作,99读书人/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6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大地尽头》读后感(一):【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Ⅵ.践行G(定量) 大地的尽头有什么?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描述为了寻禅爬到峰顶 空空如也 上山的过程中 禅一直都在 有意识或无意识 死亡是你能预言的最准确的事情 代表了重生的力量 野草,萤火虫,在山坡,湿润的湖边 鸟鸣山间发现 一个个鲜活的曾有人走过的路 你的存在本身 就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到大地尽头》读后感(二):《到大地尽头》书评

这本小说是部反战小说,故事以一个母亲的回忆慢慢道来,儿子上了战场,因害怕接到儿子的阵亡书,她与孩子的父亲来了一趟远足。在旅途中,她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向孩子的父亲倾述。文章文笔细腻,人物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它将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写了出来,但是本书的故事性有些欠缺,我实在没有耐心读下去了。个人评分4.2分。

《到大地尽头》读后感(三):还行。

大卫•格罗斯曼和奥兹、耶霍舒亚等作家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他关心以色列社会和政治,笔触探及当代以色列社会诸如占领地、巴以关系等敏感话题。

《到大地尽头》读后感(四):3年来读到的最喜欢的一本书

小时候喜欢阅读,后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不再阅读,因为那种感觉,那些书,作品,凌驾于遥远的生活之上,空洞无物,那种大,高,空的概念无法填补我日日沉降的生活,我从梦想高远的少年逐渐变成一个脚踏实地的愿意实战的青年,而读到的那些作品,并没有给予我这种一丝一线,都点缀着生活气息的感受。但是《到大地尽头》做到了!

购买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太明白六百多页是什么概念,我还以为可能不是很多,拿到以后觉得真厚实,读起来之后的感觉才发现,真厚实,厚实的生活与战争的阴霾如影随形。这是一本活的家庭生活史,你读完就会觉得这些回忆不只是来自奥拉,依兰,阿夫拉姆他们的生活与往昔,他可能发生在叙利亚,利比亚,约旦,土耳其,任何一个在战争的国家。

如果你是一个沉着的人,感受着生命的人,女人,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

《到大地尽头》读后感(五):阿以问题似乎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刚开始翻《到大地尽头》这本书时,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正在激战。哈马斯和以色列互射导弹,双方皆有伤亡。以色列人有“铁穹”系统作为保障,生活在防空导弹下仍然继续。哈马斯则拿平民做人肉盾牌,试图通过平民牺牲向国际社会施加压力。战争,在这一地区似乎从来没有停止。小规模战事不断,耶路撒冷的恐怖袭击从未停止。似乎从1948年建国开始,以色列就一直处于和周围阿拉伯世界的战争状态。即使表面上安定几年,但不知何时就会爆发战争。双方都喊着为上帝(真主)牺牲,大量军人和平民为此付出生命。

于此状态下,普通以色列人如何生活?他们会习惯常态化的战争,还是仍旧为此提心吊胆?人们的命运又将因为战争发生何种改变?《到大地尽头》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战地医院病床上的女孩儿奥拉,遇见了同样处于停电、肮脏、无人看管而病重状态下的两个男孩儿,伊兰和阿夫拉姆,他们成了好朋友,两个男孩都爱上了她。长大后因为一次偶然的抽签,女孩选定伊兰陪她度假,阿夫拉姆则在驻守期间遇上了“十月战争”,被俘虏至埃及。因为军情人员的缘故,其在埃及监狱里受遍各种酷刑,甚至被鸡奸。然而,当阿夫拉姆奇迹般的生还,并作为俘虏被交换回国后,奥拉已经和伊兰结婚生子。二人面对好友的归来充满惊喜,但生活则被彻底打乱。

作者格罗斯曼是以色列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没有用普通的叙事方式展开故事,而是用奥拉对儿子(她和阿夫拉姆的儿子)回忆的方式展开。奥拉必须讲述才能消除对儿子再次回到战场的恐惧,而回到以色列的阿夫拉姆拒绝了解关于这个孩子的一切,因此对阿夫拉姆的讲述是奥拉让他摆脱战争影响,重新面对生活的尝试。奥拉和阿夫拉姆的“以色列小道”之旅,既是奥拉逃离现实的旅程,也是阿夫拉姆重新融入生活的旅程。

和这条回忆线索并列的是奥拉、伊兰、阿夫拉姆的三人故事。其中一段写伊兰私闯边境,在距离阿夫拉姆被俘1.5公里的地方,听他一个人对着电台哭喊的段落最为精彩。阿夫拉姆身陷绝境,绝想不听到电台的那个人竟然是生死挚友伊兰。伊兰也绝想不到竟然用这样的方式,和自己的老友告别。一个人面对死亡的绝望,不甘和神智疯癫,另一个面对朋友死亡的无助,自责和心如火烤,此情景让读者的心也备受煎熬。

这是一部不错的反战小说。但和之前类似题材的作品不同,作者并不是单纯反对战争,而是从以色列人的角度出发,表达战争的现实和无奈。和阿拉伯人为真主献身的牺牲理念一样,以色列军人也视自己为上帝作战。看看以色列周围的邻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作为伙伴。于此环境下,不是以色列人要不要战争的问题,而是战争何时会找上门来的问题。作者借文中不同人物对战争的不同看法,表达了当下以色列人对战争的复杂态度。那些认为应该与阿拉伯人和平相处,对之善待的观点,往往被人视为幼稚,根本无法实现。

然而,单纯依靠战争无法解决问题。如果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无法最终和解,中东地区将永远成为一枚定时炸弹。其实,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和解并非没有先例。在美国主导下,埃及和以色列签署的《埃以和约》自1979年起一直发挥作用,两国不再陷入战争的边缘。虽然,“阿拉伯之春”革命后,埃及政权出现更迭,但新政府仍旧保持与以色列的和平基调。当然,以色列与其他邻国的问题复杂的多,也更难解决。但埃以问题无疑为解决以色列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提供了先例。

据说,此书为奥巴马去度假时的枕边书。奥巴马上任之初承诺要把美国从两场战争中拯救出来,但现实不如承诺般简单,伊斯兰国的崛起迫使美国不得不在中东再次作战。战争的残酷表现在虽然政治家们声称这是最后选择,却总是想把这种简单有效的手段作为重点考虑。他们应该清楚的知道,一个决定背后,有多少个人,多少个家庭的命运就此改变。现实世界往往并不比虚构的小说轻松。此书创作期间,格罗斯曼的儿子乌里在第二次黎巴嫩战争中阵亡,而这让本书有了更多的现实回响。新的战争能解决问题吗,还是带来更深的裂痕和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答案或许并不那么乐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