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撒哈拉不哭泣:三毛传》读后感锦集

《撒哈拉不哭泣:三毛传》读后感锦集

《撒哈拉不哭泣:三毛传》是一本由艾文茵著作,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撒哈拉不哭泣:三毛传》读后感(一):论如何教育奇怪的小孩

2017年2月3日 《撒哈拉不哭泣:三毛传》艾文茵

论如何教育奇怪的小孩

几周前我就看完了这本书,天气冷,人也懒,一直都不想写读后感。今天心血来潮的搜索了一下作者,艾文茵,发现是个93年的小妹妹,而且已经出版了多本书,写的都是奇女子,三毛、张爱玲、陆小曼、林徽因。真是感觉岁月不饶人了呀,已经是90后当道的社会了,一个在校大学生能对三毛的一生做出如此详细的归纳总结,感叹现在的孩子真实了不起,虽然我水平有限,但是真真的是没读出来是个小朋友写的书,文字太老道了,还有点三毛的似云淡风轻又悲痛承重的味道。

我在读本书时,最大的惊喜是看到三毛父母对于这个奇怪的小孩的教育、支持和培养。三毛真是个奇特的孩子,她敏感到无法融入大众的教育系统,没几天就能退学回家。父陈嗣庆、母缪进兰,都是有知识的文化人了,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发自肺腑的爱,都几乎到了溺爱的地步,但这份爱和支持才显得如此的纯粹没有一点杂质。三毛不爱上学,父母就让她退学在家自学,父亲尽其所能帮她找好的老师,都是有名的高人。三毛学画画,学写作都是受教于一等一的高人,当然也是因为三毛厉害,如果她是个资质平平的孩子,那即便父母再有面子,那些厉害的老师们我想也是教不下去的。后来小三毛长成了少女三毛,渐渐从胆小的小女生长成了敢爱敢恨要出去闯荡的青年,父母也是一如既往的全力支持,支持她去游学,支持她去撒哈拉,虽有不舍,但给的都是希望。三毛也是有这样的父母,才能有如此自由的灵魂,享受自由的爱情,写出自由的文章。

只有在她失落的如一直路边的湿漉漉的小猫时,她要回家,父母永远张开温暖的怀抱,无论孩子闯荡的是遍体凌伤还是体无完肤,都接纳她回家。

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一岁半了,好吧,在现在看来我的小妞妞并没有三毛那么的奇特,是个每天乐呵呵的傻小妞,不管怎样,妈妈也希望妞妞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可以自由自在的摆脱一切束缚,想干嘛就干嘛,被爱包围着,永远开心快乐下去。即使以后你如三毛一样“奇特”,那也没关系,粑粑麻麻永远都爱你,就想三毛父母支持三毛一样,让她疯让她闯,只在需要时出现,给一个温暖的怀抱和依靠。

《撒哈拉不哭泣:三毛传》读后感(二):让人错愕的一本书

首先声明,这个读后感完全基于我自己对传记的理解。看到传记这两个字的期待与本书内容的不尽相符,有感而发。

我理解的传记,主要是基于主人公的事实经历去描述,不加评判,不加褒贬的表达方式,让人们了解主人公的一生。然而这本书,虽然叫三毛传,可文中确有大量的(占70%)作者自己对三毛经历的一些事情的感悟和理解,让我感到错愕。

比如这一段:“三毛还特别爱玩跳皮筋和收集糖纸这两种游戏。在她的作品《胆小鬼》里记载了这样一件童年经历,为了得到更多的糖纸,三毛做了一次'家贼',她从母亲卧室里拿走了一张五块钱的票子,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多台币。可因为做贼心虚,三毛一整天都在坐立不安,终于熬到了晚上,三毛趁别人不注意,把票子揉成一团,又扔回了母亲的卧室。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三毛并不胆小,将钱偷了出来说明她敢作敢为,而又还了回去只是不愿违背她的小小良心与固有原则罢了。”

从“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始,后面的文字都开始串味。。。这个从某种意义到底是三毛的感悟还是作者自己的?作者凭什么在名为传记的书里对别人经历的事情进行评论?什么是偷钱说明敢作敢为,还回去为什么用只是不这种句型?如果这个做家贼的小孩不是三毛,作者又会怎么评论?作为一个读者,看传记在看到这种不客观,没有逻辑的文字的时候实在觉得浑身上下的不舒服。

再来看这一段:“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绝对的界定却把三毛拒之在外。她不曾关心过什么利弊得失,大自然的恩赐才是她的瑰宝。爱上拾荒也就成了理所应当。在三毛眼里从来没有什么垃圾,有的只是无法继续使用的工具,和并不完美的艺术品的堆砌。所以三毛总能在别人所谓的不完整中找到她需要的完美。”

这段代表的体现了这本书另外一个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堆砌词藻。在一段阐述中非要加上古人云,什么“绝对的界定”,这个古人云是有前提的,绝对的界定是作者自己的绝对理解和生拉硬拽用华丽词藻的借口吧。文中大量的用“在三毛眼里”,请问,这样的文字出现在这本书里有没有引用资料,如何证明这是三毛自己认为的,如果不是,不过是作者自己的臆断而已,那么这种大篇幅的臆断文字,出现在一本传记里面,我个人认为非常的不合适。

总之,我觉得与其读这么一本,可以跳过大量文字的书,不如自己去读三毛的文字。对作者用三毛传位书名,全篇漏洞百出的逻辑和生拉硬拽的词藻,非常不感冒。

《撒哈拉不哭泣:三毛传》读后感(三):三毛,我爱你!——《撒哈拉不哭泣:三毛传》读后感

耳中听着Jolin的《马德里不思议》写这篇读后感。

以前对于三毛的了解,仅限于“荷西”和“撒哈拉”,还曾以为此“三毛”即《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直到初中才明白不是一回事,幸得三毛之名来源与彼,还不算误解太深。

之前读过白落梅的《 仓央嘉措传》,读《三毛传》时马上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它们都不是将人物生平的简单堆砌,品评一下主人公的事迹和思想即可,是融入作者自己执念的一番怀写。

读仓央嘉措是源于那首误传甚广的《见与不见》,但是自己对仓央嘉措的情怀不过是一种从中的媚俗,是文青的装X,所以读来很是吃力,几乎是逼迫着自己读完的,那时读书有“不烂尾”的强迫症。

读《三毛》则不同,几乎是怀着热情一口气读完,好似是在三毛身上自己找到自己,或者是艾文茵的文字吸引,总之无法放下手机。

写读后感,我第一次嫌弃自己的文笔如此之差。好多话语想说,却不知怎么表达,写出来的又怕写不尽种种感悟和感情。

心有戚戚焉,读三毛的爱情之路,我还几次落泪,读到荷西的求婚之辞忍不住嚎啕大哭。“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我们夏天结婚好吗?”幸亏我一人独处一室,否则一个男儿竟对着手机流泪,到处找纸巾,岂不被笑话。

甚是不忍,想要放下,因为荷西的死亡即将到来,艾文茵略施小计,先在之前公布死讯,再写具体细节,心中也好接受些,慢慢读下去。

书渐渐读完,三毛住院,手术成功,我都以为我的记忆错误,真的是把海子和三毛搞混了吗?但是那条尼龙丝袜告诉我我没错,终于四十八个春秋后,三毛逝去,到荷西团聚。

三毛去世竟只有四十八岁,我感觉她似乎在世上流浪了一个世纪了,文字读来,她与荷西的爱情好似历经了一生。不知三毛是否会嫌短,不过以他们夫妇的达观,“若有来生,我要过不一样的人生”,该是无憾了。

三毛去世时,时间来到公园一九九一年,一九九二我便来到世上了,我终究没能和三毛同在一片蓝天下活过。

三毛,我爱你!

未来,我想去撒哈拉,远远看一眼三毛与荷西当初租住的小屋。

要么阅读,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在我看来,怕也只有三毛做到了。在读完传记后,我要去寻找我青春了,好好放肆一番,因为我虽处在青春,却未真正邂逅青春。

感谢艾文茵真正将三毛带进我的生活。

感谢陈公,他为三毛撑起那塌下来的天。

我十分赞同三毛的爱情哲学——开放的婚姻:两人再婚后,彼此保持独立性,互不约束,开放对方的行动和心灵。

有感于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我抑制不住,写下几个短句。

真正的爱情当是一见钟情

不谈心有灵犀,至少

一方表白,另一方就该答应

若是还需要一方去追求

之后另一方才答应,这算什么呢

是被追求的行为感动吗

是追求的过程中一方才开始真正

了解另一方,进而爱上他吗

可以等待,等到天荒地老

但是追求真不必

等待相互遇见最好的对方

自然而然的相知相恋

之前要做的只是相见就够了

接下来要看三毛编剧的《滚滚红尘》,再品读她所有的作品。

下一曲该是《橄榄树》。

二零一四年八月三十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