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的读后感大全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是一本由陈彧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4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后感(一):沟通不等于唠叨

没有孩子的时候,我相信很多准妈妈们都会坚信自己不会成为唠叨的妈妈,在阅读了大量的育儿书籍后,妈妈们都励志成为理解宽容让孩子自由成长的好妈妈,但自从孩子们慢慢长大,唠叨成为了妈妈们的每日功课。从孩子们起床到穿衣,从孩子们吃饭到学习,似乎书中那个可爱乖巧善解人意乐观向上的孩子永远都会出现在别人家。其实所谓的唠叨是妈妈们的一种沟通方式,沟通就是在理解得基础上进行双向的交流才能称之为沟通,所以妈妈们的唠叨为单方面的无效沟通,结论就是适得其反。

本书没有大谈特谈有效沟通的问题,而是直接点题到妈妈们的唠叨,不但吸引眼球还更加有效。作者的两本书一本针对女孩子一本针对男孩子,已经做到了内容的有针对性,书本的内容也不是理论的讲述沟通技巧,而是直接引入各种案例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妈妈们唠叨的内容,针对案例,不但介绍了男孩子面对问题的想法和反映,也推荐了具体的沟通技巧,虽然不会细致到话要怎么说,但总会劝诫妈妈们要放宽心态正面沟通。即使我这种觉得平时没有唠叨的妈妈,看完本书后也会发现无意间形成的唠叨经和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总之,大人与孩子沟通就像男人与女人沟通一样,由于思想的落差和思维方式的区别,造成了很多的无效沟通,让孩子们接受一些大人的观点并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需要极大的耐心并在适合的时间地点有针对性地沟通。比如,很多家长都会提醒孩子不要踩井盖,但大多数的孩子不会听,家长们就会反复说,并强调井盖的危险性,而事实是孩子可能不懂危险的定义是什么,不懂为什么危险,而在踩了多次都平安无事后降低了对井盖的戒备,这还可能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唠叨中产生了踩井盖的欲望,又或者孩子们凭经验办事而从没有把家长的话听进去。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后感(二):做好自己,教好孩子

家里小儿三岁,调皮捣蛋的程度要达到上房揭瓦了,因为一直自己看育儿方面的书籍,所以对于他的教育还是很有自信的,但是也有让我抓狂的时候,不免唠叨几句,结果孩子越说越来劲,还不如之前一直采取的不唠叨措施。

都说妈妈爱唠叨,相信很多做了妈妈的人小时候都有这样的感受,以致于长大的今天,也能回忆起小时候父母一遍遍的唠叨,让自己不胜其烦,而我们曾经是孩子,现在变成了孩儿,也变得像自己的妈妈那样爱唠叨。其实作为女孩,我还是比较听话,一般很少和唠叨的父母反抗,对父母言听计从,只不过心理抱怨嘴上不说而已,而我弟弟和我相反,经常和父母发生正面冲突,可能这就是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吧,我弟弟听不进妈妈的唠叨,表现得很叛逆,以致于今天的性格发育的也不是很好。

这本《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真是需要做母亲的好好读一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相信大部分妈妈还是有这个毛病的,虽然毛病看似不大,但因为和孩子长期朝夕相处,对孩子的影响尤其是男孩子还是非常明显的。作者在第一章中就揭示为什么男孩比女孩更不听话、更不守规矩,读了之后当妈妈的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都是和男孩子的生理特点相关,妈妈们就不要因为爱闯祸、不听话而狠狠批评甚至唠叨了,作者针对男孩的特点为妈妈们设计了“男孩教养妙招”。

经常碰见小区的孩子被妈妈一遍遍催着回家吃饭,小孩往往不厌其烦,这样的屡屡发生,我就想我要是教育孩子绝不这么唠叨,呵呵。不过我家男孩还小,没有逼迫我达到“唠叨”的程度,不过提前学习一下防止“唠叨”的知识是必备的,作者在接下来的几章里详细论述了唠叨的危害,为什么妈妈忍不住唠叨,如何听男孩的心声等待非常实用的问题。

其实说到底,妈妈爱唠叨和自身有很大关系,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男人口中的“怨妇”,因为不满足不满意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怨气撒到了孩子身上,这不仅影响自己的生活,对孩子的性格等方面都有不良影响,尤其是男孩子。男孩更需要正能量的引领,希望妈妈们都读一点育儿书,别让自己的孩子再饱受“唠叨”之苦。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后感(三):培养男孩的书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是一本关于培养男孩的书,作者是一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知名家教作家,资深家教图书编辑,一位资深美女陈彧,这个字很生僻,我真的不认识,于是查了一下,原来如此:彧 ,yù。基本字意:(1) 有文采 ;(2) 趣味高雅的,谈吐文雅的,有文采,有教养;(3) 茂盛;(4)用于人名。看来是很讲究的一个字,人名很特殊,正所谓人如其名,翻开书,就可以看出此书内容的不同。此书基本是以案例的形式展现的,通过近百个预设的案例,营造了不同妈妈和孩子交流的环境,深入浅出地分析妈妈唠叨产生的原因,存在的不足和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一些不良的影响。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通过理性的分析,找出来孩子存在的问题,分析还在问题出在哪?是孩子本身还是周围环境造成的?还是和父母家人同学等沟通出现的问题?是孩子的想法和父母存在的代沟,还是父母对孩子了解的太少,要求的太多?……针对不同的问题,通过作者本身经验的积累,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劝告,该年轻的妈妈一些奇招妙招,或者是心理方面的辅导,基本上是夹叙夹议,就事论事,一个事件给出几种解决的方法。男孩不同于女孩,需要培养男子汉风格,培养勇敢、独立、自律的小男子汉,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很多妈妈习惯于说教,习惯于喋喋不休地说教,一遍一遍的重复,对于有些孩子这种说教方式有点像蚊子的轰炸,很多孩子很反感,基本是左耳进右耳出,心里烦有时候甚至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嫌妈妈太唠叨。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很多妈妈也知道,但是总忍不住唠叨几句。这也许是女人的天性,但不是一个好的品质,事实上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不喜欢唠叨。但是如何停止唠叨就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就是和孩子有效沟通,如何让孩子能听进你说的话,能按着你的要求做,这就是一种技巧,一种能力。正所谓好妈妈不唠叨,照样教出棒男孩。要看书,尤其是看类似《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类的书,脑袋里有东西,用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这就是素质,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好的方法,都是可行的,很少有太难的做法。和孩子交流首先要信任孩子,相信他他才会和你说实话,你才能了解他,才能帮他形成好的习惯,培养好的品质。第二要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地交流,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说到孩子心里去,才能和孩子思想产生共鸣,让他认为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和他有效沟通。第三就是要让孩子能听进你说的话,能按你的要求改进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自我的个人品质的培养,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后感(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多少唠叨是在假爱之名

不久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自认为受过高等教育,又多少带点儿洋派的作风,是一个不啰嗦、干脆利落的人。

直到某天,一个朋友对我说,你的文字不简练干净,一行里能删掉的东西太多,你要学会藏锋。

我顿时惊呆。

旁观者清。而我一直看不清自己啰嗦的毛病。无论是因为怀疑自己说得不够透彻清晰还是担心别人不能理解我的意思,总之,我是个啰嗦的女人。

由此及彼。

我深深地怀疑,是否,我对我儿子,在和他沟通的时候,其实也是一个罗里吧嗦的最最古板最最无聊最最烦人的庸俗的老娘?

事实上,很多人都有啰嗦的毛病。

其实,就连《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这本书的作者本人也难逃这个缺点。这本书的内容多有重复,显得啰嗦、冗长、杂乱。

连精明的作者都能犯下这样的错,又何况或许从不曾意识到啰嗦的危害性的你我?

现在想来,我们的成长轨迹上印刻下多少父母唠唠叨叨的印痕?而日常的生活之中,朋友、同事、同学,也许也正在你的耳畔唠唠叨叨,让你烦不胜烦。

倘若你稍微表示一下厌恶,又往往引发起这样的抱怨——我这是爱你、为你好,你怎么还这样?我难道自己不知道这样会招人烦吗?我是爱你、为你好,我才啰嗦地反复地跟你强调啊……(其实,这个句子本身就很啰嗦。)

也许,我知道你是为我好。

可是,抱歉,我也是有自尊心的好么。如果说来说去,全是揭开旧疮疤的腌臜事情,你让我颜面何存?如果啰嗦来啰嗦去,说的都是我曾经犯过的错,难道你真的以为我的智商情商就那么低,以至于会一错再错?

抵触心因此而生。

推己及人。

别以为小孩子就没有自尊心了,别以为小孩子是一个弱势群体,可以任由大人随意批判。

成年人的抵触尚有理性可循。孩子一旦抵触起来,严重的会导致叛逆、破罐子破摔。有时候明明是一个很好很乖的孩子,偏偏被家长的啰嗦逼成了反面典型。

这一切到底是谁之过?

也许家长依然在那儿唠叨——就是因为我管你管得少,说你说得少,你才成了这样!

请问:您到底还有唠叨多久、啰嗦多少?

如作者所说:“唠叨不是沟通,是倾倒,是一厢情愿地沟通。”

有些事情,真的需要点到为止,将反思与领悟的时间交给孩子自己。

面对孩子时,尤其是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更应该时刻警醒自己——就事论事、切忌唠叨啰嗦。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很容易引起人们极度烦躁或逆反的心理。”

你不愿意别人揭你的旧疮疤,你厌恶别人总是将你当成弱智一般反反复复地跟你说同一件事情,那么,请你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用你自己去复制你所厌恶的那类人。

“唠叨是正向心,但没有多少正能量。”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后感(五):莫让爱付之东流

一把年纪了,想想自己的成长,发现想起最多的竟然不是父母曾对自己好过的细节,反而想起更多的是他们曾有过的唠叨,虽然唠叨的内容是什么已然想不起,但是在自己的印象里,自己的过去就是伴着这些不愉快的经历成长起来的。

有时我会想莫非是自己太没良心,有时内心会产生无数的罪责感。

所以当我自己有了孩子,我很怕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可是我看到许多人在提醒着我们,我们越是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最终会悲哀的发现自己就是那样的人。

好吧,我承认,当我倾尽全力地去爱孩子时,我还是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最终也沦为了和父母很相似的人。

有一天我让儿子做一件事,他却充耳不闻,直到最后我吼了一声,他才终于不情不愿地去做了。

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这个例子,当妈妈的最终总会成为那个让孩子什么也听不到,只有靠吼才能听到的妈妈。

儿子四五岁之前一直和我特别要好,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有一天坐公交,他非要和爸爸在一起,他悄悄说,我妈妈可唠叨呢。

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归到唠叨的行列,也时时警醒着自己不要成为那种让孩子厌烦的父母,可是即便我们努力成为优秀的父母,我们最终还是成为了最普通的父母。

我在想,是不是无论成人怎么做,最终与孩子之间也总会产生一些摩擦,而这种分寸的把握极其微妙,是你毕生要来修行的功课?

其实我已经很努力地要成为一个孩子眼中好的妈妈,但是生活的琐碎最终淡化了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不经意间又重复着旧有的生活模式。

所以我想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当我们不知不觉中滑向那个不肯成长的自我时,一本好书会提醒你的懒惰。

男孩子看似好养,其实也不易,我们当妈妈的因为自身女性的成长经历,所以难免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一些不符合孩子成长需求的示例,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男孩子。

但我想无论这男孩女孩的差异有多么明显,其实我们最重要的面对的还是一个孩子,我们本身的成长中有许多错误的经验,我们也有许多不合适的行为规范,在读这本书时,我发现了自己一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喜欢抱怨,当我看到故事中孩子和母亲的对话时,我发现那就是自己的影子。所以我想,这抱怨是一定要改变的。

这本书中100个生活场景,有许多其实已经我们自身的写照。走着走着就忘了目标,走着走着就忘记了方向,看看这本书,你是不是和里面的许多妈妈一样,用不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呢?我们总是觉得说每一句话都是出于爱,都是出于关心,但是我们是不是真正地了解了孩子的内心呢?莫让关心成为害,莫让爱成为“唠叨”啊。莫让孩子长大后想起的,全是你的不堪。莫让一腔爱付之东流。那么,就去做一个不唠叨的妈妈吧,我们的爱,应该有爱的正确方式。

有些书,早一天读到你就会早一天清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