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城市里的清凉地》读后感锦集

《城市里的清凉地》读后感锦集

《城市里的清凉地》是一本由丁慧 / 郑清儿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408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3-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里的清凉地》读后感(一):装逼指南

这本书,幸好没买。是个大广告集,其中有两处影响极其深刻,一是某私人藏的纯金象牙茶壶,简直就是俗不可耐;还有一处将某人在南鼓楼巷买了一处大房子,把之前的建筑全部拆了新建的(也许是之前的建筑太差?),一天一个采访地,的确是装逼指南。以上。

《城市里的清凉地》读后感(二):北京的三摩地(资深媒体人 胡赳赳 推荐序)

北京的三摩地

胡赳赳(《新周刊》副主编、资深媒体人)

北京的晴天又多了起来,这是足令人高兴的。有时候在远远的天边,雨后的白云闲着挂上几朵,颇有顽皮的童心,竞然也有些高原上的样子。

若是到了黄昏,金色的夕阳渐渐隐没的时候,西山越发清晰地显露出来。有一次在通州住房的阳台上,我疑惑自己在五楼居然能看到西山,垫个凳子打量,那隐约的屏障果然是。我不知这是怎么发生的,从西到东,得有近百里吧。

我知道自己不应该高兴或是兴奋,但还是忍不住。如果在好天气里你开心了,那么碰上大部分时间里的空气污染和车辆拥堵,你又该愤怒或是沮丧了。

所以我就想,既然忍不住,那就还是高兴吧,高兴过后,我陷入一种深深的宁静里,我意识到自己的高兴。这就像我生气或悲伤后,进入那种深深的宁静一样。小时候,大哭一场之后,特别舒服,伴随着抽泣的尾声,那种整个世界停顿下来的宁静,似乎又浮现上来了。

原来高兴或沮丧是不用制止的,它背后有一个深层次的意识,那就是宁静。宁静观照着这一切,所有的情绪就像孙悟空的变化一样,最后仍逃不出如出佛的手掌。

渐渐地,我高兴不起来,也沮丧不起来;渐渐地,我真高兴,也真沮丧。直到我的宁静与我的情绪成为一个整体。有时候,它们也分离,但我觉得它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

所以,也就慢慢地,我对北京的发展不抱有希望,也没有绝望之意,准确而言是“无望”。只要北京不打仗(上次打仗,还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就有日子可以过;有日子可以过,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便都是重要的、闲省的。“重要的闲”是多么难得啊,望穿长安街,绝大多数人都在“次要的忙”。

你把四合院拆完了,这个责任你来背,骂名也是你来背。你积累万贯家财,若是没有福报,要么把你压垮,要么终将要散了出去。你做些亏心事,最终仍是亏了心,心一亏,祸就以你想不到的方式来了——但祸中也有福,它警醒你,看你听不听。

人要活下来,还要活明白,不容易。我佩服孟子,他说了一句管总的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如何“放心”呢?《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哈哈,看天边的白云正在出岫就是。

丁丁和清儿合作了一本书,叫“北京的清凉地儿”。我饶有兴味地一个个翻看。最后的结论是,我是在看明白人写的书,记录的也都是一个个明白人,干了一件件明白事。他们心与物游,搭建了一个个别开生面的精舍。说是精舍,并不为过,心能转物,境由心造,无论是赵州茶馆、还是京兆尹,还是其它各具光彩的“息心止念”之处,都让我生起欢喜心,又不慎地起了贪念,想每个地都跑一遍,落一脚。幸作转念,只要看着这些有意思的人在、有意思的地方在,我去不去,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书在手,即成知音的佳话。

北京是有气场的,这些散落京城的人文、书香、别院,是秘境,也是人气与天气交感的地方,可谓是“大环境下的小气候”。既便资深的北京住民,也不见得都能去过,隐隐是为心念一处的同道者留存的。其必不在大、必不在盛、必不在名。我想给它们起个共同的名字,谓其共同的特征。叫什么好呢?临时抱佛脚,想起了“三摩地”这个词,赶紧去查了查,意思又对又好:“即定,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还有细释:“三摩地云何?谓心住、等住、现住、近住、不乱不散、摄持、寂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

北京的清凉地儿,也是北京的三摩地。那里的主人和友人,正在致力于发展一种灵性生活。当大众还在为“生活方式”而奔波时,他们已经在“心活方式”的道路上修为了。

幸好还有这几十处清凉地,北京不失其“北京范儿”。也让我觉得,你一无望吧,惊喜便来了。我在我的平民窟里,打心眼的说:谢谢你们——都是替我完成的啊!

《城市里的清凉地》读后感(三):一杯闻着香、品着味,可以引领人们进入宁静、幸福、幽香生活的清茶

读《城市里的清凉地》首篇《赵州茶馆---当下生活禅》有小感。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即在当下

几天前拿到丁丁、清儿著写的《城市里的清凉地》,内心清凉而温暖。里面有探访26家禅意空间的感触记载,打开新书,《赵州茶馆---当下生活禅》扑面而来。

读过《赵州茶馆---当下生活禅》,上净下慧老和尚“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八字箴言透润心灵。赵州茶馆,以普通老百姓可以轻易进出的门槛,在喧嚣纷杂的大都市,建立了“大家都能参与禅修,人人都可以来”的空间,搭起了“让参与者好好的把握当下,内心能够得一个基本的调伏,能够静下来,嗅到心底的芬香”的平台,引领禅修者走进寂静禅生活。寂静禅生活,就在我们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当中,而非超脱世俗、与世隔绝。禅修,只是让我们提高自己的觉悟,培养慈悲心,养成奉献的习惯。

觉悟人生,即在当下。

觉悟,即看见我的心,通过自省、反省,悟道明理,鞭促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常常有很多小觉小悟的时刻。

比如,一群朋友野炊欢娱,脚下踩着绿盈盈的草坪,临走时还留下满地的油污垃圾,这时候,我们是否要多一点生态和文明的小觉悟,当下即改,还是下次?

再比如,年底了,很多的单位要选拔干部、评选优秀,当我们要为那些私交好、能力却一般的“朋友”投上宝贵一票时,是否应当有所觉悟:为什么没选那些德才兼备、敬业务实的同志?我们应当觉悟在当下,还是下次、来年?

每个人的生活里都会有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觉悟时刻:失败气气馁时、痛苦倒下时、快乐幸福时、得意忘形时等等,无论何时,觉悟即行很重要,觉悟,即在当下!

奉献,亦需在当下。现实生活中,众人若能以慈悲为怀,助人为乐、帮人脱苦,养成奉献的习惯,既积功德又修养身心。

身边曾发生这样的事情:某甲家人长期住院医病花费了几乎所有的积蓄,某日甲急需用小钱,向关系还好的乙张口,乙却巧妙的回绝,并许诺,等我中了500万大奖,我给你拿五十万。这使我想起“庄子”穷困潦倒无米下锅向邻居借米时,邻居“等我过阵子收完租子,给你借一千斤”一样。助人,为何不在当下呢?生活里,人们最需要的往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来的那一小块碳。

今年国庆节假期的某日深夜,我携妻儿驾车从老家回城,在一较偏僻的公路上,一辆小轿车与一辆摩托车相撞,摩托车上的两名小伙子被撞飞好几米远,当场昏迷不醒。唯一路过的我走也就走了,但我怎能走?空旷的郊野公路上,肇事的司机逃逸怎么办?撞飞的人耽误了治疗造成生命危险怎么办?走了我的人,恐怕我的心要受到无尽的自责和煎熬了。急拨打120,急拨打122,四十多分钟后,120拉走了昏迷的伤者,一个多小时后,交警处理完了现场,那时候,心渐渐地静了,除了对伤者的担心,便多了分救危之后的坦然。

有首歌这样唱到:“…如果人人都付出一份爱,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赵州茶馆的禅修,是对心存爱、奉献爱的心灵的纯净修行,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不求报答地付出的行为,是一种予人玫瑰之后能嗅到手中心中余香的寂静欢喜。禅修之寂,不是孤单和内心的空虚,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虚静空灵,“寂”不是死寂,而是生机勃勃中一点灵动的清寂。

奉献人生,在于日常,更在于当下。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把握当下,寂静芬芳。

赵州茶馆,向往中……

《城市里的清凉地》读后感(四):感受都市生活的“清凉地”(新京报报道)

喝茶,听琴,对谈,闻香,插花,这些颇具人文情怀的生活方式似乎离人们习以为常的快节奏、表层次的都市生活较远,但记者走访发现,其实,这些生活方式包含于都市生活,就在人们身边。

在北京,这样的人文空间蔚然成风,不仅具有传统文化韵味,还散发着都市生活的时尚气息。《城市里的清凉地》一书呈现了北京26家禅意人文空间,该书作者之一的丁慧表示,这是从40余家人文空间挑选出来的,北京人文空间要比这个数字多得多。

茶馆 柴米油盐酱醋茶皆是禅修

推开赵州茶馆的门,走进来,入口处即看见三四人围着喝茶。这是11月17日周日的午后,在赵州茶馆一楼,古琴声升起又落下,没有人交谈,气氛很安静,泡茶的姑娘给记者拈来一个茶盏,往里分茶。

喝茶结束,往里走,便是一个活动区,有五个人正在抄写经书。人们来这里抄写,只需要提前预约时间。“抄写经书,能获得内心的安静。”义工王涛告诉记者。在这个活动区里,还会开设各种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包括茶会、花道课、书法讲座等。

“上二楼来吧,等会儿禅修开始,就不能参观了。”赵州茶馆的义工郑清儿说,她和丁慧联合完成了《城市里的清凉地》一书。上得二楼,即看见一个平台,在“禅宗里的财神”大黑天像前,放置着一些橙子。“这是褚橙,特别好吃,我赶紧拿过来供养了。”郑清儿笑着说。

在二楼一个行香室,五六人正在绕室行走,要走十五分钟的时间。另一个房间,一人正在禅修,由于是午后,更多的人正午休。这正是赵州茶馆的特色,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馆,而是包含了丰富的禅文化。

“通过对赵州茶馆的走访,我觉得禅修不是宗教信仰,而是生活信仰,柴米油盐酱醋茶皆是禅修,只要心静下来。”在《城市里的清凉地》里,丁慧写道。喝茶时,二楼又传来诵经声。

宅院 感受扫花修心的美妙

记者走访发现,北京这样的人文空间如今已蔚然成风:在赵州茶馆,可以喝茶体味禅意;在凤凰茶室,用喝茶的方式让自己的心慢下来;在博香堂,于熏香中,感受苏轼诗句中的“心闲”之意;在和堂叙,倾听古琴若有若无。此外,还有耕织堂、供石斋、琉舍、荃园等。

这些空间并不显眼,多在寻常街边、胡同里。为了探访这些人文空间,丁慧今年3月辞去了工作。“我喜欢喝茶,在一处茶室,我认识了清儿”,两个80后一起投入进来,“闻着味儿”去寻找这些空间。

学者楼宇烈感慨说:“我没有想到我们的周围已有这么多优雅的人文空间出现。”同时,他认为,这些空间“很值得去介绍、去让大家了解”,“让各位有机会走进这些场所体会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她们走访的26家人文空间,连接着饱含传统文化意味的生活方式,包括焚香、挂画、插花、点茶、抚琴、对谈、玩石、刺绣、古建等多种。对此,诗人、媒体人胡赳赳认为:“那里的主人和友人,正在致力于发展一种灵性生活。当大众还在为‘生活方式’而奔波时,他们已经在‘心活方式’的道路上修为了。”

在大唐春这一宅邸,丁慧感受到了扫花修心的美妙。“这个宅院里一年四季都有落叶和落花,主人赵老师说如果你把扫花当成家务的话,一定会觉得很烦很累,但如果把它当成一种诗意的生活,心情就会很不一样。”丁慧说。

这些人文空间并不只是为精英人士营造,而是向大众敞开,大多能用来举办公益课堂、学术讲座。走访荃园时,主人如荃对记者说:“这里可以免费举行公益活动。”

路上 “途中即家舍,家舍在途中”

与大部分留学生一样,酒吧、比萨、星巴克、薯片、可乐是留学加拿大的李来的生活内容,因为参与走访京城这些人文空间,他却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美感和力量。“我可以感受到在饮茶的过程中,茶带给我安静与对当下的思考,浮躁的我们太需要这些了。”李来说。

这被认为是传递传统文化的结果。在人文空间里,人们体验传统文化,在闻香、品茶、听琴、绘画的过程中,感受那一份独特的美,进而引发对传统文化更为浓烈的爱。在丁慧、郑清儿眼中,传统文化并不是许多人误解中的那样陈旧、迂腐甚或是破落,“而是永不落幕的‘时尚’、持久的经典以及古人智慧的结晶”。

在古逸茗庄的斫琴师王实看来,琴、棋、书、画、诗、酒、茶、香、花这些传统文化雅事能从各个方面给我们带来综合的感受,这些艺术形式不可分的程度越高,对精神内心唤醒的能力就越高,“古琴就是这种艺术”。

对于传统文化的体验,楼宇烈分析道:“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讲道理,中国文化既有道的层面也有艺的层面,很多道的层面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通过艺的层面去体现,我们也可以从艺的层面去领会传统文化中道的精神和理念,让人们有一种可把握的感受,因为道的层面是理性的,而艺的层面,比如品茶、闻香、抚琴等是具象的,是可以有助于深刻体会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的。”

这种体验并不局限于人文空间,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柏林禅寺住持明海大和尚认为:“大约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住在河北正定滹沱河畔的临济禅师这样说:‘途中即家舍,家舍在途中’。这一生命的真谛正是东方文化帮助我们安身立命的指南。它可以落实到饮茶、插花、抚琴中,也可以贯穿于吃饭穿衣,挤车上班的每一刹那中。”

“每个人获取安静的方式不一样,我可能会去寺庙,去茶馆,你可以在家里,在其他地方,泡一杯茶,插一朵花,不需要那么精致,学到一种美化生活的方式就好,来享受这个过程。”郑清儿解释道。

采写/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